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七十)

1944年的萊特灣海戰結束後,日本帝國海軍已經精疲力竭、潰不成軍。他們在第一次菲律賓海海戰中喪失了艦載機兵力,在第二次菲律賓海海戰中又丟掉了艦隊。最終,日軍被迫決定採用自殺式飛機攻擊美軍軍艦,不僅對作戰過程,也對戰鬥結果產生了重大影響。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七十)

在太平洋戰爭中,有一種不滿始終揮之不去,那就是日軍官兵對他們指揮官的失望,不管是海上還是岸上。例如,日本陸軍指揮官總是不能切實執行其精心準備的本土防禦計劃,這種事情一次次地發生。不執行指令的最佳藉口就是勝利,的確,只有勝利這一個藉口,然而,將軍們也並未能摘取勝利果實。在海上,南雲忠一沒能向珍珠港發起第三輪甚至第四輪轟炸,這早已證明了日軍指揮官低下的指揮能力。

南雲總是擔心被美軍航母發現,但事實上,這樣的風險完全可以通過充分的海上偵察活動予以排除。在中途島海戰中,指揮官不聽取經驗豐富的艦隊軍官的建議又是一個充分的例證,就像事先沒有做好偵察工作一樣。又例如,日軍指揮官的優柔寡斷,導致艦載機忽而掛載彈藥,忽而卸載彈藥。還有,日軍未能從4個可用飛行甲板中及時清理出一條,供起飛艦載機使用。諸如此類的事例,都充分證明了日軍指揮能力的低下。不過,這支海軍卻擁有著不受干擾地掌控自己飛機的權力。

與此同時,對於日軍而言,美軍航母的確稱得上是有價值的襲擊目標,但他們真正的首要任務卻是襲擊運輸艦,趕在登陸部隊和武器裝備登陸前幹掉它們。極力尋找傳統的海軍交戰方式,以發揮戰列艦、巡洋艦等那些過時的武器裝備的作用,這種做法再次證明了日軍指揮官缺乏戰略意識,他們無法理解當重型艦船的傳統角色被忽略時,該如何進行海戰。

事實上,對於傳統的重型艦船,它們在戰鬥中應當儘量駛近己方航母,為其提供額外的和迫切需要的防空炮火支援,並對岸上的盟軍部隊,包括其運輸艦,尤其是那些裝載補給品的運輸艦,進行異常猛烈的炮擊。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七十)

1944年12月15日,美軍部隊在馬尼拉南部小島民都洛島登陸, 3艘戰列艦、6艘護航航空母艦和7艘巡洋艦提供支援。每年這個時候,太平洋一點都不像其名字所意味的那樣太平。3天后,哈爾西的第3艦隊遭遇颱風,但他全然不顧,仍然對呂宋島上的日軍機場發起猛烈的空襲,支援在民多羅島登陸的美軍部隊。後來,大家把這次颱風稱為“哈爾西臺風”。

由於哈爾西沒有把有關惡劣天氣的預警放在心上,導致第3艦隊深受其害,為此,哈爾西受到人們的指責。颱風吹翻了3艘驅逐艦,毀傷了3艘輕型航母,致使2艘“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艦隊的木質飛行甲板損壞嚴重,共有146架飛機或被衝到海里,或在機庫甲板上因碰撞而損毀。

美軍於1945年1月9日發起呂宋島登陸作戰,在第3艦隊的支援下,麥克阿瑟指揮第1和第14軍團登陸,金凱德的第7艦隊提供近距離支援。如同萊特島登陸行動,這一次,共有18艘護航航空母艦為登陸部隊提供空中支援,“密西西比”號、“西弗吉尼亞”號、“新墨西哥”號、“加利福尼亞”號、“賓夕法尼亞”號和“科羅拉多”號6艘戰列艦和11艘巡洋艦參與其中。

日軍神風特攻隊再次對美軍登陸艦隊發起進攻,擊傷幾艘美艦,擊沉一艘護航航空母艦,具體情況將在下一章繼續討論。總之,截至1月12日,美軍第3艦隊艦載機部隊殲滅了呂宋島上所有日軍空中力量。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七十)

對於美國海軍陸戰隊航空中隊而言,為登陸部隊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無疑是一項再正常不過的任務。然而,就在1943年,尼米茲居然下令將海軍陸戰隊飛行員的航母起降訓練科目從大綱中刪除,這使得海軍陸戰隊在1943年到1944年的重大作戰行動中毫無作為,這種做法令人匪夷所思。

事實上,當時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對地攻擊、精確轟炸等領域的作戰能力頗為強大。不過,到了1945年年初,美國海軍陸戰隊重新獲准迴歸上述軍事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