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五十六)

日軍空襲錫蘭後,自1942年4月起,英國皇家海軍在印度洋的主要基地只剩下肯尼亞蒙巴薩附近的馬林迪。此時,大西洋戰爭仍在激烈進行,要想保護從大西洋到比斯開灣以及蘇聯北極港口摩爾曼斯克的護航運輸隊,英國皇家海軍著實有點捉襟見肘。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五十六)

地中海被軸心國空軍一分為二,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以亞歷山大為基地,H分艦隊則以直布羅陀海峽為基地,兩支艦隊不得不獨立作戰,二者只有突破德軍對於馬耳他的長久圍困,才能夠合二為一。這時,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和新西蘭皇家海軍經常參與美國海軍的作戰行動,他們要麼編入第3艦隊作戰,要麼編入第5艦隊聽從調遣,有時也和麥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司令部一起執行任務。

儘管美國海軍可以單獨打退日軍,但英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例如保護第3或第5艦隊的側翼,打擊日本空軍的增援部隊。隨著《租借法案》的實施,美國為英國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和培訓,英國皇家海軍航空兵部隊通過培訓受益匪淺。

起初,英國皇家空軍負責為海軍航空兵培訓飛行員,但隨著戰爭日益激烈,飛行員的需求日趨緊張,甚至供不應求。英國皇家空軍很難找到閒置的場地、飛機和教練員,到了最後,每架原本應當配備2名飛行員的轟炸機通常只配備1名飛行員。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五十六)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海軍提出“托爾斯計劃”,以美國海軍少將托爾斯命名。根據計劃,英國飛行學員和美國飛行員一起在佛羅里達州彭薩科拉空曠的空軍基地一起培訓。一旦考試合格,這些英國學員就將進入設在加拿大的皇家空軍站,然後由海軍航空兵部門按照皇家海軍的方法對其進行實戰培訓。

隨著英國皇家海軍“卓越”號航母和美國海軍“薩拉託加”號航母在蘇門答臘島實施聯合作戰,終於拉開了皇家海軍大規模介入太平洋戰爭的序幕。接下來,英國東方艦隊不斷髮展壯大,來自不同航母上的飛機經過編隊演習後,很快就可以對荷屬東印度群島上的煉油廠單獨發動大規模空襲。

總體而言,英國太平洋艦隊是皇家海軍中力量最強、最均衡、補給最充足的部隊,雖然實力遠遠落後於美國海軍,它卻把與美國海軍並肩作戰的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新西蘭皇家海軍以及加拿大皇家海軍整合起來。1944年11月22日,在使用美國海軍相關基地的請求被正式拒絕後,英國把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悉尼作為主要軍事基地,航母艦載機的航空站設在瑙拉。

在補充燃料方面,悉尼的距離太過遙遠,英國人於是在阿德默勒爾蒂群島的馬努斯島建立了前進基地,這個地方被英國官員曾評價為“長著棕櫚樹的斯卡珀灣”。與此同時,英國東方艦隊被改編為英國東印度艦隊,回撤到亭可馬裡。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五十六)

起初,英國太平洋艦隊曾經考慮將印度作為軍事基地,卻遭到長期被英國殖民的印度人的拒絕,雖然英國承諾戰爭一結束就允許印度獨立,但後者仍不准許英國人這麼幹。這樣一來,能夠作為基地的只有澳大利亞,但這時候的澳大利亞全國僅有700萬人口,英國太平洋艦隊卻打算招募67.5萬人從事艦隊訓練、醫療救護和陸上設施等工作。澳大利亞的經濟和人力資源本身就很緊張,這樣一來,英國太平洋艦隊的兵源只能從美國和澳大利亞軍隊中招募。

當時,倫敦方面並不瞭解內情,至少是布魯斯·弗雷澤海軍上將不怎麼知情,他在1944年12月10日訪問悉尼時,錯誤地認為是澳大利亞人主動請求英國太平洋艦隊前來相助的,因此會提供所需的資源。兩天後,澳大利亞代總理弗蘭克·福德宣佈為英國太平洋艦隊提供21156500英鎊。緊接著在1945年1月,美國陸軍上將麥克阿瑟同意將美國在澳大利亞的物資儲備出借給英國太平洋艦隊。

即便如此,英國人猶嫌不足,很快地,澳大利亞就意識到英國太平洋艦隊的貪得無厭,就連澳大利亞軍方領導人都開始抱怨。1945年4月,英澳之間因海軍資產問題的矛盾日趨激化,弗雷澤公開批評澳大利亞政府處置不當,又引發了一場外交衝突。最終,澳大利亞同意補償英國太平洋艦隊6562500英鎊,但弗雷澤仍然不太滿意。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五十六)

隨著戰爭的進行,英國太平洋艦隊不斷髮展壯大,艦隻也不斷更新換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它已擁有4艘戰列艦、18艘航母和300架艦載機、11艘巡洋艦以及一些小型軍艦,例如驅逐艦、炮艇、潛艇等,還有一些補給船,例如潛艇補給船、驅逐艦母船、維修船、醫療船、油船、物資船和給水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