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五十三)

太平洋戰爭的勝利主要依靠美軍,它一開始就全力以赴地投入戰爭,雖然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隊也積極參戰,而英國皇家海軍僅僅投入了幾艘巡洋艦和驅逐艦。現在,地中海上的戰事正朝著越來越有利於盟軍的方向發展。在意大利境內,盟軍奪取的軍事基地越來越多。由於德國U型潛艇的威脅日益削弱,德軍剩餘的水面軍艦大都被困死在港口之內,大西洋戰爭幾近尾聲。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五十三)

在此情況下,英國皇家海軍終於可以將主力艦隊派往東方戰場。在此之前,日軍襲擊錫蘭後,英國皇家海軍東方艦隊的行動一直受到極大約束,一是缺乏必要的航母兵力,二是缺乏合適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因為“劍魚”魚雷轟炸機的替代品——“梭魚”魚雷轟炸機並不適合在熱帶地區作戰,因此很快被撤出戰場,被格魯曼公司生產的“復仇者”魚雷轟炸機所替代。

不僅飛機難以適應在炎熱的太平洋海域作戰,就連英國皇家海軍潛艇也不得不進行必要的調整。在地中海,為了緩解馬耳他之圍,“海豚”級潛艇在打擊意大利和德國的運輸船隊時表現突出,如同“魔毯”一般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今,在太平洋戰場,需要具備更遠航程的更大型潛艇,於是,新建的S級潛艇被選中,它的部分壓載水艙用於攜帶燃料,並安裝了氟利昂空氣調節器。當然,對於這些改裝,英國艦隊的其他人員並不瞭解內情。

英國雖然增強了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力量,但很多美國海軍高級官員並不領情,其中就包括歐內斯特·金和切斯特·尼米茲。雖然金曾希望英國海軍發揮更大作用,箇中原因有很多,有的似乎很充分,有的卻很牽強。

很多美國人認為,即使沒有英國人相助,他們照樣可以打贏太平洋戰爭,這反映出不同國家間的競爭甚至相互厭惡。確實,如上所述,美國人有理由認為這是“他們自己”的戰爭,他們在1944年春天之前獲取的勝利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五十三)

的確,在實戰之中,如何協調兩國艦隊和飛機進行作戰就是一個大難題。例如,在戰後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之中,各國軍隊之間的聯合行動經常存在諸多不便,其實,即使一個國家內部的軍隊想聯合作戰都很困難。因此,只有建立像“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樣的軍事合作組織,通過在大西洋、英吉利海峽和地中海建立起常備海軍部隊,才能順利地進行各類聯合演習。在1940年,倘若有一個

像北約組織這樣的軍事集團,對英國、法國、荷蘭和比利時的軍隊進行協調和整合,那麼就有可能遏制德軍向北海和大西洋的進軍步伐,歷史將會因此改寫。

美國人還有另外一層顧慮,那就是英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太少,而美國人自身的基地則因其大規模的快速推進,所控制海域越來越廣,自身物資和兵員補給都難以為繼,無法對英國人進行必要的支援。此外,英國人還缺乏大規模艦載機空襲作戰的經驗,而這恰恰是美國人的專長。日軍偷襲珍珠港所出動的飛機是皇家海軍襲擊駐塔蘭託的意大利艦隊的20倍。

從1943年年底開始,美軍每次動用的飛機數量都是襲擊珍珠港的日機的兩倍。很短時間內,美國海軍就掌握瞭如何緊湊、安全、高效地控制大規模的現代化艦隊。即便如此,在萊特灣戰役中,美國海軍一些艦隻也未能在該出現的地方出現。在戰爭早期,英國皇家海軍力量分配不均衡,這種不利情況直到後期的地中海戰事期間才有所改善。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五十三)

如果英軍能早點這麼做,“光榮”號航母就不會因為缺乏偵察機、戰列艦或戰列巡洋艦的支援而慘遭敵人戰列艦擊沉。“威爾士親王”號、“反擊”號戰列艦,“康沃爾”號重巡洋艦,“多賽特”號重巡洋艦以及“競技神”號航母也不會相繼步其後塵而夭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