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四十二)

1942年6月,日本人的如意盤算全部落空。他們企圖在第一年取得全勝,但這個夢想在偷襲珍珠港後破滅。他們認為美國人全面投入戰爭起碼是在半年或一年後,但這個時間卻大幅縮短。如今,整個戰局發展的節奏全部掌握在美國海軍手中。美國人希望擁有幾條安全的海上交通線,他們注意到日本人企圖切斷澳大利亞前往美國的海上航線,於是決心打破敵人的計劃。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四十二)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捲入戰爭。不管在國內還是軍隊裡,美國人都呼籲繼續對日作戰。然而,歐內斯特·金和喬治·馬歇爾在內的一些人認識到,必須重點對付德國,一是因為可以直接依託英國的軍事基地攻打德國,二是隻有打敗德國,才能調動足夠兵力結束太平洋戰爭。然而,人們一直認為金試圖首先攻打日本,這是因為日軍先是對夏威夷構成威脅,接著又威脅到美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航道以及美國西海岸的港口城市,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金同樣深知要想解除威脅,首先要打敗德國。

日本人拿下中途島的希望已經破滅,在其他島嶼上建立穩固基地的努力也付諸流水。為了阻止日軍在所羅門群島中的瓜達爾卡納爾島上建立空中基地和海軍基地,解除其對美國與澳大利亞之間航線的威脅,美軍率先發起了進攻,由此拉開了在各島嶼之間“蛙跳”作戰的序幕。

新上任的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歐內斯特·金上將指出,這一時期的戰爭處於“攻防”階段,此前則是“防攻”階段,這是一種比較準確的評估。中途島海戰結束後,盟軍的首要目標是阻止日本擴張,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敵實施打擊。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四十二)

一開始,中途島海戰也像此前的珊瑚海海戰一樣是一種防衛作戰。現在,盟軍在做好防禦的同時,主動進攻的優勢開始凸顯出來。然而,真正意義上的“攻防”作戰始於1942年8月7日,海軍上將金和陸軍上將喬治·馬歇爾在所羅門群島登陸。金的策略很清晰,首先控制夏威夷,保護美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航線安全,這是因為,當時日本很多軍事家都在想方設法阻斷這條航線。

倘若保住這條航線,金準備逐步挺進新赫布里底群島、所羅門群島和俾斯麥群島。這兩方面相互依存,因為日軍會放棄澳大利亞,阻止美軍前進。美軍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據點。

金的作戰計劃嚴謹,充分考慮到了敵軍的實力,這在他奉西南太平洋戰區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陸軍上將之命,協助佔領拉包爾期間得到了很好的展現。為了佔領拉包爾,麥克阿瑟要求得到一支海軍特混艦隊的支援,其中包括2艘航母和一批岸基重型轟炸機。

金和馬歇爾都不贊成此計劃,這是因為此時美日雙方勢均力敵,如果敵人進行強力反擊,就會暴露拉包爾基地,到時候,拉包爾將不再是財富而是負擔,所以,這部分軍力還不如用在別處。另外,還有一個問題,美軍因參戰不久,運兵的船隻還遠遠沒有到位。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四十二)

美軍決定先派海軍上將尼米茲率領一支特混艦隊佔領所羅門群島的聖克魯斯群島和圖拉吉島,再由麥克阿瑟率軍隊佔領新幾內亞的萊城、薩拉馬瓦和東北沿海城市,這時才能佔領拉包爾及新幾內亞其他地方。這就意味著一旦佔領拉包爾,必須確保防守拉包爾不會牽制大量不必要的軍力,這一點恰好和日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美軍將領們非常清楚每一步作戰目標,絕不在沒有戰略意義的行動上浪費兵力。這是個很好的開端,之後發生的一切,充分證明了美國人確實技高一籌。

戰爭初期,美國海軍行動遲緩,缺乏海陸空協同作戰能力,因此在1943年9月進行了大幅調整。戰爭期間,美國太平洋艦隊既是第3艦隊又是第5艦隊,這完全取決於由誰來指揮的問題——在海軍中將斯普魯恩斯指揮時是第5艦隊,海軍中將“公牛”哈爾西領導時則是第3艦隊。

這支艦隊的番號隨著指揮官的變更而隨時更改,如果哈爾西率領這支艦隊在海上作戰時,斯普魯恩斯就率領著自己的參謀班子在岸上規劃下一步行動,反之亦然。相應地,隨著艦隊番號的變化,其所屬的特混艦隊也會改變稱號,例如哈爾西指揮下的第38特混艦隊,在斯普魯恩斯領導時被稱為第58特混艦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