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字型”高鐵之爭背後 什麼才是城市的“終極目標”?

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勾畫出了中國高鐵“八縱八橫”的新線網規劃。中國高鐵建設從“四縱四橫”到“八縱八橫”,高鐵線網逐步“織密”,高鐵也成為國內城市爭相建設發展的對象。如今,放眼全國,成都、西安、鄭州、武漢、重慶等國內城市,紛紛投入局“米字型”高鐵規劃建設。

為何“米字型”高鐵如此受追捧?“米字型”高鐵的城市之爭背後,什麼才是“終極目標”?

“米字型”高铁之争背后 什么才是城市的“终极目标”?

2020年4月8日,航拍一列高鐵列車從武漢站奔馳而出。圖據新京報-IC photo

“米字型”高鐵

目前只是規劃階段

還沒有一個城市建成

紅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2018年以來,“米”字出現在各地官媒公開報道中。

2018年12月17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了《新建西安至延安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西安本地媒體報道稱,該條線路批覆後,西安“米字型”高鐵網正式成型。

2019年12月1日,鄭州市鄭渝高鐵鄭襄段、鄭阜高鐵、京港高鐵商合段三條“新高鐵”正式開通。據鄭州當地媒體報道,鄭州“米”字型高鐵網完成“撇捺”,距離完整的“米字型”高鐵線路網更近一步。

2020年4月14日,重慶市鐵路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提出,全力推進鐵路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構建“米”字型高鐵網,補齊高鐵短板,打通交通大動脈,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互聯互通水平。

眾多城市爭相提出、提速的“米字型”高鐵,那麼,什麼是“米字型”?

“鄭州、西安、重慶等城市相繼提出建設‘米字型’高鐵,然而目前還沒有一個城市建成了米字型,都只是規劃。” 據中鐵一院線運處高級工程師陳希榮介紹,建設“米字型”高鐵,首先必須具備一個東西向的橫軸、南北向的縱軸,在形成十字之後,進一步建設有可能形成“米”字。

專業人士眼中,其實並無“米字型”,“‘米字型’並非路網規劃中的必然形態,而是一個偶然。從專業角度來看,全國各個城市並非為了建而建,在各個線路規劃、建成之後,城市鐵路線自然而然呈現出的一種形態。”陳希榮認為,高鐵在規劃之初,並非是奔著一個“米字型”去的,而是一個城市的高鐵建設具備了“米字型”物理結構,自然而然形成了“米”。

“城市在建設高鐵的過程中,並不僅僅只有‘米字型’一種形態,有可能會產生‘井’字、‘來’字、‘十’字等多種狀態。”陳希榮告訴記者,“米字型”高鐵建設受限於多種因素,根據城市的區位,以及與周邊城市的連接需求,同時滿足地形地貌等多種因素才可實現。

“米字型”高铁之争背后 什么才是城市的“终极目标”?

2019年10月6日,重慶沙坪壩站,旅客乘坐高鐵到達該站。圖據ICphoto

爭建“米字型”?

“米字型”只是偶然形成

強化交通樞紐才是終極目標

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副教授、博士左大傑也認為,“米字型”只是城市建設高鐵中偶然形成的一個線網形態,並非每個城市都是為了建“米字型”,建設完善的交通網絡,強化其交通樞紐地位才是最終目的。

“‘米字型’只是一種表象,其真正意義在於,城市高鐵樞紐的建設。”在左大傑看來,一個城市交通樞紐的地位與其交通通達性息息相關,而對於城市來說,其中最重要一環便是高鐵的建設。“‘米字型’恰恰說明一個城市四通八達,其交通通達性好,其經濟樞紐的地位便更加明確。”

左大傑指出,各國發展交通運輸都具有自身的國情特點。比如美國、加拿大,地廣人稀,人口主要聚集於一些大型城市中,所以美國的航空很發達。中國由於人口眾多,且分佈面廣,高鐵便成為最適宜的交通方式。

“高鐵速度比公路快,運行中點位比民航多,它可以在鐵路沿線的大眾城市之間,建立了一個快速出行通道。”左大傑說,高鐵發展不僅有利於點對點城市之間的往來,還有利於帶動沿線城市的發展,對沿線各地的旅遊業也好,還是其他行業,都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從而沿著高鐵形成一條經濟帶。比如京滬高鐵開通,帶動沿線20多個城市的發展,直接形成了一條經濟帶,通過高鐵串通,人員、資金等要素在沿線快速流動起來。比如成渝高鐵建成後,沿線內江、資陽很容易便融入整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空間中來。

沿著高鐵可發展一條經濟帶,這是高鐵最具魅力之處。

“米字型”高铁之争背后 什么才是城市的“终极目标”?

2018年1月6日,陝西西安,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動車段,一列列動車組停放在存車線上。圖據ICphoto

“米字型”高鐵背後:

構建1小時出行圈

省內城市兩三個小時到達

國內城市紛紛加快建設“米字型”高鐵,背後的一個重要推動力是促進都市圈建設。構建1小時出行圈,省內城市2、3小時通達已經成為高鐵建設的關鍵所在。

“鐵路建設有利於促進城市圈的建設,這在國際上已經有很成功的案例。比如日本東京發散型鐵路網,從東京向外發散的有20多條鐵路線。”左大傑說,發達的鐵路網,可以將就業圈和居住圈擴大到50~100km半徑範圍的地域,大大地促進了地區發展和都市圈的形成。這些鐵路,承擔著城際尤其是城市近郊的通勤、通學運輸,成為東京都城市交通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內,2017年湖北省武漢市便與漢宜線、漢十線、天河機場實現相連,使得武漢與湖北省內主要城市間均可一站直達,無需換乘,使武漢城市圈同城效應更明顯。同時武漢高鐵“朋友圈”再次擴容——以武漢為中心與全國24個主要大城市構築起了“半天生活圈”。

重慶也明確提出,以“米”字型高鐵的建設,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互聯互通水平。

“高鐵建設,交通不再成為人們出行、生活的抑制條件。”左大傑說,比如在成都工作的他,便考慮將家安在峨眉山,不僅生活成本性價比更高,且居住的環境也更符合他的需求。但他又不得不考慮孩子上學的問題,以及當地醫療條件等問題。

左大傑指出,高鐵樞紐城市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適當向這些城市轉移,更有利於疏解中心城市的大城市病等問題,同時又進一步促進了周邊城市的發展。

紅星新聞記者 嚴丹 閆宇恆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米字型”高铁之争背后 什么才是城市的“终极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