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一战,白起为何出此“下策”,而不是带回秦国呢?

白起,凶名赫赫,想必一提及“杀神”字样,众人自然而然的便会先想到“白起”二字。他出生于诸国林立的战国时期,那时的秦国国力已然强盛,而秦王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雄者之一,上位之后便全力的实施变法国策,极力践行军功至上的制度,竭力的挖掘平民出身的人才,因此,白起就顺势而为,自此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之上。白起在兵法上的造诣独树一帜,且善于用兵,从此便依靠的军功平步青云,称为秦国一员大将。

长平一战,白起为何出此“下策”,而不是带回秦国呢?

让世人彻底认识他的一战便是长平之战了,长平一战,白起便领得杀神的称号,前后共杀伐了赵军约45万人,其中约40万人的降卒被坑杀,只留下数百年幼的士卒回国报信。自此一役从根本上的重伤了当时国力最为强盛的赵国,也给其他的各国起到了巨大的震慑性效果,从而为秦国统一埋下伏笔。那为何白起选择把40万的降卒全部坑杀呢?领回秦国以壮大本国实力岂非上上之策?为何出此“下策”?

长平一战,白起为何出此“下策”,而不是带回秦国呢?

根据历史学家分析出来的观点,其因有三:

1. 不愿归顺

根据历史史料中写的,白起面对赵国40万的降卒,先是和部下们商讨了一下处理的方式。在一些将领看来,这可是一次增强本国实力的大好时机,天在助秦,因此想把这40万降卒带回秦国并打散到军队之中以增强实力。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些将士不打算加害降卒的,但是,白起当场就表示出强烈的反对。

长平一战,白起为何出此“下策”,而不是带回秦国呢?

据白起的想法,之前秦国在攻下了上党郡后,郡守和人们却都不想依附于秦国,反到是归顺了赵国,因此才触发了此战,想必此次赵国的降卒多半都不愿真心归顺于秦国,若是斩草却留着根,怕是会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就危及秦国的根本。

长平一战,白起为何出此“下策”,而不是带回秦国呢?

白起宁愿背负起杀神的称号也要把40万降卒坑杀殆尽,最后只余下数百名士卒回赵国报信此举,当然是站在大局上考虑的。虽然也是担心这些降卒会威胁到秦国,但再进一步说,秦、赵两国之间的大战爆发,民不聊生,士卒亲朋也时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两边的士卒们也是仇视异常,非你死即我亡,当下归顺秦国也是留得青山在之举。若以后让降卒们找到机会,难保不会扰乱军心,这怎能令白起心安?

长平一战,白起为何出此“下策”,而不是带回秦国呢?

2. 粮草问题

当然,除上述观点之外还有一个问题——粮草问题,这自然也是白起的考虑之一。我们都清楚的是,赵国之所以把廉颇换下去,让赵括顶上来就是因为想要打速战,原因自然也是粮草已经逐渐的供应不上了。

长平一战,白起为何出此“下策”,而不是带回秦国呢?

反观秦国,即使秦国的国力要高于赵国,在粮食供应那一块也要高于赵国的,但秦国原先就已坐拥60万大军,若是再进来40万,那便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了,这会给秦国带来难处的同时也会形成一定的隐患。总而言之,白起对40万降卒采用计谋的原因不过是秦国的粮草有限,但也不能就这样把降卒放虎归山,由此才有了这一场坑杀大计。

长平一战,白起为何出此“下策”,而不是带回秦国呢?

3. 军功制度

另一方面,秦国的军功制也决定了赵国40万降卒命运的结局。根据文献,秦法采用的是二十级军爵制,明确规定了杀一人官升一级,也就是说,在秦国与其余国家的交战中,士卒每取得敌方一个头颅,便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长平一战,白起为何出此“下策”,而不是带回秦国呢?

进一步说,秦国的将士斩杀的敌方首级越多,那么爵位自然就会水涨而船高。因此,长平一战,秦国士兵斩虏数十万,若白起选择放虎归山,亦或是领回军中,这很难得到手下士卒们的支持。就白起个人来说,也是一步一步在多次战役中屡建奇功才得以获得更高的爵位和地位的。

长平一战,白起为何出此“下策”,而不是带回秦国呢?

综合以上几点的考虑,白起最终还是坚持了最初的决定,即便是杀战俘不符合战争的潜规则。所谓的战争的潜规则,若是你破坏了它,那么将会在以后的对敌当中,敌方深知就算是投降归顺也还是会被杀,倒不如拼死一搏还有一线生机。因此,战俘一般都不会大规模的杀害。另外,在人道上也是站不住脚的,可白起明知会如此,但他为了大秦的根本利益还是选择“入地狱”,

最后,各位读者们觉得白起此举是对是错?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哦,小编会认真看每一条评论的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