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價值體系交織的家庭教育

新舊價值體系交織的家庭教育

能夠與孩子進行良性溝通的父母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傳統社會長期以來,把父親權威抬得很高,這和農耕社會的長老制度有必然關係——在傳統社會中,是沒有公共空間這一概念的,人也就沒有現代社會的公共意識。家庭作為一個整體,家庭成員們的命運休慼與共,在一個穩定的家庭結構中,必須有一個絕對權威來作為規則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否則一人做錯事情,全家的命運都要受牽連。那個時候,是不強調個體的價值的,更強調家族。所以,為什麼會有“三綱五常”,就是每個家庭單元的行為規則。但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我們會發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強調效率、公平的公共空間出現,個體的價值有了凸顯的平臺,個體漸漸能夠脫離家庭的管理而進入社會規則的領域。這時候矛盾出現了。

舊的價值體系認為:父為子綱,兒子的思想和行為老子有權干涉,且不需要任何理由;老子說的就是對的,因為老子的經驗就是這樣的,一切超出老子經驗的可能,都可能是危險的、不穩定的,所以絕對避免兒子接觸;既然老子是對的,那麼就有權依照老子的經驗來教訓兒子,直到他就範為止;同時,這樣才能顯出來老子的尊嚴,兒子是老子成功的範本,兒子一旦出現任何超出常規道德規條的行為,老子的面子就沒有地方擱了,只有兒子符合傳統觀念,老子的面子才能保住;老子的財產是屬於兒子的,所以兒子拿人家手軟,就更要服從老子,否則就是不孝。

而新的價值體系認為:兒子不是老子的私有財產,也可能並不想回到老子身邊,而更希望能夠在公共社會空間內,實現個人價值;兒子面對外部世界的多元,希望能夠有老子一起商量、獲得老子的情感關懷,但不希望老子獨斷;如果老子獨斷,會與老子在表面維持客氣和禮貌,而內心則會越來越遠離;如果老子打自己,兒子會質問“憑什麼”,如果老子說“因為我是你爹”,兒子可能會說“那我可以不喊你爹”;如果老子依然不理解兒子、凡事還是固執的將道德標籤扣在兒子身上,那麼兒子會以毀滅自己的方式來毀滅老子的面子;現代社會消費高,老子給不了兒子太多財產和資源,以至於老子意識到自己的權威在逐步下降,被迫認可公共社會的存在,以及超出老子經驗的個人價值的多元化追求。

因為社會的轉型期,導致新舊價值體系並存,舊的價值體系雖然開始屈服,但依然佔據一定的文化優勢,新的價值體系雖然逐漸有了力量,但尚未足夠形成氣候。這種多元價值並存的情況,存在每個人身上,有的人新價值多一些,有的人舊價值多一些。但無論如何,很多人內心中是充滿價值衝突的,是多少有一些矛盾的。很多時候對待自己是一套價值,對待別人又是另一套價值。站著說話的時候一套價值,自知理虧的時候又是另一套價值。我見過一些中學生出現抑鬱症,和內心的價值衝突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經常喜歡說“缺乏信仰”四個字,其實這是社會的多元價值期的另一個說法,因為價值太多,就會困惑,無法持其一而信,否則就會和其他價值相沖突,可能直接導致和家人關係的不和諧,所以只好什麼也不信。

中國人喜歡講情義,喜歡講“愛”、“責任”、“承擔”,這幾個詞本身沒有問題。不得不說,中國人從家庭中獲得支持普遍是比較多的。但與此同時伴隨的問題也比較明顯,那就是親密關係會相處的比較累。因為我們喜歡把自己的付出攢起來,等著跟對方算賬。也就是說,我們的付出,是有目的的。我們比較缺乏那種純粹的愛和無條件、不算賬的付出。父母的潛意識的算賬的習慣,會無意識流露在自己的語言和眼神中,不小心就被孩子接收到。很多孩子長大後為什麼內心會懷有一種莫名的愧疚感?就是父母無形中給種下的。愧疚感會導致自卑、覺得自己無價值,繼而引發後續很多問題,比如導致做事缺乏自信,人際交往沒自信,找對象的標準也偏低,愛情和婚姻中極度卑微,遇到困難問題不敢求助,等等。

最好的親密關係,應該如朋友一般輕鬆。那些過多的責任、過多的承擔,更多的,是我們自己理不清的面子,和原本屬於對方的價值感。如果一段關係,你覺得承擔了太多,累的喘不過氣,那麼,一定是你剝奪了對方的價值,而高看了自己一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