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離婚,到底對孩子傷害有多深

爸媽離婚,到底對孩子傷害有多深

傷害孩子的,

不是父母離婚。


●●●

如果沒有孩子,很多婚姻的聚散,會不會容易得多?

作為一個情感專欄作者,我的回答是:

是的。

有的人,婚姻早已滿目瘡痍,夫妻早已貌合神離,但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寧願“三天一大鬧,兩天一小鬧”,也要湊合在同一個屋簷下,堅決不離婚。

有的人,離婚鬧到了民政局門口,忽然覺得離婚對孩子傷害太深,又和好回了家。回到家後,每天雞飛狗跳的生活,再次重演,然後整日徘徊在離與不離間。

還有的人,明明已經離了婚,但為營造一個父母恩愛、家庭完整的假象,仍要生活在一起,離婚不離家,心走人不走,只為孩子回到家,第一眼能看見爸媽。

這個時代的老父老母,為了孩子,可謂用心良苦。

那麼,父母離婚,對孩子傷害到底有多深?

為回答這個問題,我決定講4個離異家庭的故事。

爸媽離婚,到底對孩子傷害有多深


01


第一個家庭的孩子,叫小明(原諒我起這麼俗的名字,因為,我覺得越平凡越有代表性,所以下面三個家庭孩子的名字,依然很俗)。

小明的爸爸出軌後,媽媽提出離婚,小明跟著媽媽生活,時不時需要外公外婆的接濟和幫助。

因為爸爸有錯在先,媽媽,還有媽媽的整個家族,都對爸爸充滿仇恨,把爸爸視為仇人,甚至為了達到報復的目的,故意不讓爸爸定期和小明見面。

男人都是大豬蹄子。

小明爸爸也不例外,離婚後很快和出軌對象結了婚,組建了新家庭,又生了孩子。但小明媽媽,在世俗偏見和生計忙碌中,一直沒有再婚,過得苦澀又艱難。

有了新家後的爸爸,養育壓力大了,撫養費給的也不及時了。異常惱火的媽媽,常常讓小明給爸爸打電話要錢,當著孩子的面兒罵道:

“你爸爸真不是個東西,當初他忘恩負義拋棄我,如今連你這個親生兒子也不管了。”

小明和爸爸的關係,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小明對爸爸冷漠,爸爸對小明心涼,原本就疏遠的父子關係,日後更是形同陌路。

小明在對媽媽的愧疚和對爸爸的仇視中,變得越來越沉默。但報答媽媽,要讓媽媽開心的孝順,讓他的學習成績很好。

高考時,小明以高考狀元的身份,考上了重點大學,但人際交往方面,他明顯匱乏,對別人缺乏基本信賴,甚至有點小肚雞腸。

有一天,僅僅因為室友把髒襪子不小心放到了他的枕頭上,他一怒之下,竟然拿起水果刀將室友戳傷,險些讓對方喪命。

一時間,網絡上,《高考狀元怒殺室友,原生家庭父母離異》的文章,瘋傳開來,引發關注。

眾寫手紛紛把小明的悲慘個案,歸結於中國教育的失敗,歸因於父母婚姻的解體,鮮有人看見:

毀掉一個孩子,只要讓他對雙親中的一個,充滿仇恨就夠了,只要讓他就覺得自己體內有一半的血液,充滿罪惡就夠了。

爸媽離婚,到底對孩子傷害有多深


02


第二個家庭的孩子,叫

小華

小華的爸爸也出軌了,最終和小華媽媽離婚,小華也跟著媽媽生活。

選擇離婚也願意承擔的小華媽媽,雖然生活得也很忙碌,也很艱難,但每當小華就父母離婚表達疑慮時,她都這樣說:

爸爸媽媽曾經很相愛,所以有了你這個愛情的結晶。但後來,爸爸媽媽不相愛了,深思熟慮後,選擇分開。愛與不愛,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分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分開後,爸爸也很愛你,由於媽媽和外公外婆,非常非常捨不得你,所以多次向爸爸爭取,才把你留在我們身邊。

當然,後來,小華的爸爸也和小明的爸爸一樣,很快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妻兒,小華的媽媽,也一直選擇單身。

有天,小華問媽媽:“媽媽,你這麼辛苦,為什麼不給我找個新爸爸?是怕新爸爸不喜歡我嗎?”

媽媽想了想,握著小華的手說:

孩子,媽媽沒有再婚,不是因為你,而是沒有遇到真心喜歡的人。媽媽一個人的確很累,很難,但看到你一天天長大,渾身有用不完的勁兒,也不覺得孤獨。

謝謝你天天在身邊陪著媽媽,讓媽媽不再孤單。

媽媽還常常提醒小華,和爸爸見面時,一定要尊重爸爸,關心爸爸。因為,他們父子之間,相處的機會本來就不多,所以每次見面,都要好好珍惜。

小華很愛媽媽,自然信從媽媽的話。所以,每次見了爸爸,他都很懂事很貼心。

爸爸因為出軌和離婚,本來就對小華一直心懷愧疚,如今見到前妻把孩子教養得這麼好,更是萬分自責,就想方設法地加倍疼愛小華,日子過得再緊巴,也按時給小華撫養費。

就這樣,小華漸漸長大。他天資不是很聰慧,學習成績也不是特別好,只考上了一個普通本科。但他溫煦善良,交很多朋友,還在學習之餘,愛上了漫畫和書法。

他的漫畫活潑自然,書法自成一家,大學畢業後,就辦了兩次書畫展,出版了一本漫畫集,在網上擁有眾多粉絲,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網紅。

一時間,網絡上,諸如《窮孩子成為漫畫家,他如何從屌絲逆襲成大咖》的文章,比比皆是,吸人眼球。

眾寫手絞盡腦汁通過鮮明對比,誇大小華昔日的貧困和艱難,凸顯小華今日的優秀和榮光,鮮有人明白:

成就一個孩子,平和而真實地愛他就好了。

不用情緒裹挾他,不用好惡強迫他,也不用道德綁架他。和他一起面對離散和悲歡,也陪他一起接受艱難和真相。

如他所是,愛他所愛。

爸媽離婚,到底對孩子傷害有多深


03


第三個家庭的孩子,叫小敏

小敏爸媽離婚後,媽媽遠走他鄉,小敏跟著爸爸生活。爸爸要出去做事掙錢,就把小敏交給了奶奶。

奶奶年齡大了,養了兒子,娶了媳婦,生了孫女,好容易喘口氣,結果兒子又離婚,她又成了孫女的媽,所以,潛意識裡,她非常怨憎小敏媽媽。

勞累委屈的奶奶,經常在小敏面前嘮叨:

“你爸爸因為你,現在也不好再娶親了。你媽媽不要你了,她好狠毒哦,自己生的娃都不要,還算什麼女人。”

儘管,媽媽的相貌和味道,在小敏記憶裡越來越模糊,但每當奶奶這樣說媽媽時,小敏的心還是要哆嗦一下。

她不停地這樣自我暗示:

“我是媽媽不喜歡的孩子,我是爸爸最大的累贅,我是這個世界上多餘的人。”

小敏有點害怕奶奶,但她又想討好奶奶,所以自懂事起,她就不停地幫奶奶幹活,表現得乖巧又懂事,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奶奶的誇獎。

她從不敢在奶奶面前撒嬌,也不敢提什麼其他要求,更不敢說一句和媽媽有關的話。

為了早點有個自己的家,小敏離開校園後就匆匆結了婚。但第一段婚姻,只維持了3年,對方就出軌他人。

帶著一對雙胞胎兒女,小敏又嫁給了一個不會生育、比她大10歲的男人。不幸的是,這個男人有家暴傾向,每次喝醉後,不僅變著法地折磨小敏,還打她的兩個孩子。

傷痕累累的小敏,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每一段婚姻,她都掏心掏肺,任勞任怨,把自己放得很低,想方設法討好男人,為什麼還是這麼不幸?

第二段婚姻維持到第5個年頭時,有天男人醉酒回來,又打小敏的女兒,拎著那孩子的雙腿,把那孩子倒立起來,重重摔在地上。

小敏披頭散髮地衝上去護孩子,男人就連小敏一起打。看著滿眼恐懼的兒女,想到忍辱負重的自己,小敏想再也不願這樣活,她跑進廚房,拿起菜刀向渾身酒氣的男人砍去。

於是,各大網站,多了一條這樣的社會新聞:《女子不堪家暴怒殺丈夫,留下一雙兒女孤苦伶仃》

眾寫手各持己見,有的同情小敏的遭遇,有的斥責小敏的衝動,有的探究家暴的危害,鮮有人寫道:

一個和母親關係扭曲的人,其實也很難過好這一生。

她在婚戀中一直顛沛流離,是因為她沒有從源頭上獲得母愛,所以才不懂深愛自己。


爸媽離婚,到底對孩子傷害有多深



04


第四個家庭的孩子,叫小芳。

小芳的爸爸和媽媽也離婚了,離婚後,小芳跟著爸爸生活。爸爸也要掙錢養家,就把小芳託付給奶奶。

奶奶沒什麼文化,讀書不多,但奶奶勤勞善良,從不抱怨。老裁縫出身的她,會給小芳做各式好看的裙子,也會給小芳做各種好吃的飯菜,甚至在小芳幫她遞針線和籮筐時,笑呵呵地說:

“哎呀,我的乖孫女,奶奶年紀大了,你就是奶奶眼睛和胳膊啊。奶奶真是離不開你呀。”

有時,奶孫倆正在做事時,小芳也會冷不丁地問奶奶:“為什麼我媽媽不要我了?”

這時候,奶奶都要放下手中的活計,把小芳攬在懷裡說:

“你媽媽和你爸爸在一起,倆人整天吵架,一點也不幸福。你媽媽也捨不得你,她走那天抱著你哭了好久,眼睛都腫了。但她還是把你留給了奶奶,因為她還年輕,但奶奶年齡大了,更需要你。”

在奶奶這樣的教育裡,小芳一天天出落為水靈的大姑娘。她心靈手巧,會女紅會做飯,還因早慧,愛上了寫作。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她那篇催人淚下的《奶奶真好,奶奶真難》,一舉獲得一等獎。

後來,小芳考上了大學中文系,憑寫作能力成了一名原創網絡寫手。她筆下靈動又深刻、質樸也有趣的文字,治癒了很多人。

當然,日復一日的思考、行走和書寫中,她最終治癒的,是內心裡的那個小女孩。

儘管,後來,奶奶還是去世了,但小芳憑著寫的那本關於奶奶一生的《奶奶,奶奶》,最終躋身新秀作家排行榜。

關於她的故事,網絡上諸如《奶孫倆相依為命,女作家難忘恩情》的文章,層出不窮,競相傳播。

眾寫手挖掘小芳的坎坷身世,追溯奶孫倆的昔日深情,也讚揚小芳的自強自立,鮮有人洞察:

善惡有報,因果輪迴。

女孩今日的成就,離不開奶奶一路的善念。

人世間最慈悲的事情之一,就是女人之間的彼此善待。

就像這個故事裡,奶奶客觀地講述了媽媽,善良地接納了孫女;孫女溫暖地陪伴了奶奶,也終將理解媽媽。

爸媽離婚,到底對孩子傷害有多深


05


那麼,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深?

我的答案是:

影響孩子的,從來不是離婚,而是分開後,大人們如何做人。

這裡面,才藏著孩子的悲歡和命運。

離婚後,不要把你對前夫(前妻)的認知,強塞給孩子。

我見過最差的父母,就是通過貶損另一方,拉孩子給自己當同夥,用培育仇恨的方式,在孩子心中種下扭曲的種子。

每個孩子心中,都流著父母雙方的血脈。詆譭任何一方,就等同詆譭孩子的一半。

所以,在孩子面前,對離開的那個人秉持客觀,是慈悲,更是教化。

離婚後,夫妻關係解散,親子關係永存。

父母宣告離婚,孩子仍是兩個人的孩子。

爭取到撫養權的一方,再苦再難,也不該把孩子當出氣筒,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放棄撫養權的一方,再窮再累,也要及時給孩子生活費,因為,生而不養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

最好的父母,是一別兩寬後,比在一起時更愛孩子。

大人對離婚的認知,孕育著孩子的災禍或福祉。

不少男女離婚後,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離婚丟人”的心理,讓老人把憎恨和怒火,轉移到孩子身上,進而讓孩子在拋棄感和孤獨感中,失去完整的家後,又失去眾人的愛。

離婚不犯法,也沒有罪,只不過是一種個人遵從內心的選擇。父母離婚的孩子,沒有錯,很無辜。

如果可以,請溫柔長情地對待那個父母離婚的孩子。他(她)比我們想象的脆弱,也比我們想象的勇敢。

是的。

離婚是不得已的選擇。

真誠而平和地愛那個共同的孩子,卻是這不得已選擇下,種植的最好善果。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