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历史上的三个特殊状元

张美琼

云南历史上的三个特殊状元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从开设科举考试的隋唐到明清时期,在长达1300余年之久的封建科举考试历史进程里,云南从未正式产生过一位状元,云南有“不点”状元一说。但云南历史上却出过三名极为特殊的状元,其中一位是会泽籍的状元。

说这三个状元“特殊”,是有原因的。在云南的三个状元中,第一个取得状元的是李启东。李启东自幼聪明好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当他考入龙岗书院时,知府祝宏舒阅读了他的考卷,惊赞他为“屠龙手”。1531年,李启东参加云南乡试,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1532年,李启东远赴京城,参加会试,金榜题名,得以参加殿试。殿试中原拟李启东为一甲第一名,这本应是状元无疑了。佳音一出,云南学子聚集在云南会馆,庆贺云南历史上的第一名状元。然而当嘉靖皇帝在批阅殿试成绩名录时,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竟然以“云南边方”为由,将李启东下降为二甲第一名。于是,李启东就与状元擦肩而过,成了不是状元的“状元”。

第二个取得状元的云南人是骆成骧,清光绪二十一年中状元,1898年曾极力主张变法维新,致朝廷促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1912年末出任四川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校长。骆成骧1865年5月20日生于东川府城西隅金钟锁水阁义通河(今会泽县县城西门外金钟社区锁水阁)南岸的李氏家庭,其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刻苦用功,能过目成诵。九岁即随养父就读于成都锦江书院,十四岁应州试,以岁试第一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因他敏悟勤奋,学业大有进益,书院主讲王壬秋十分器重。1895年他参加了大清王朝的顶级科举考试殿试,光绪皇帝被骆成骧考卷中“殷忧启圣”“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等思想所感动,钦点为一甲第一名。这下,云南终于有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状元了。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就在云南为出了一名状元而欢欣鼓舞之时,四川提出异议,称骆成骧是“四川人”。

原来,骆成骧原本姓李,在骆成骧的幼年时期,他的家庭积贫积弱,母亲早逝,父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后来,四川资州骆腾焕夫妇来到当时的东川府(今会泽古城),经营红绿纸等物,骆成骧被过继给骆腾焕为子,他的继母也姓李,之后即改姓名为骆成骧。骆腾焕夫妇将骆成骧带回四川资州生活、学习,因此被划为四川资州籍贯。就这样,百年不出一个状元的四川,破天荒有了一个状元。云南再次与状元“失之交臂”。

第三个取得状元的云南人是袁嘉谷。清朝末年由于新政的需要,朝廷于1903年在紫禁城保和殿进行了第一次也是清朝最后一次经济特科考试。经济特科的考试与一般科举考试不同,它不以八股见长,而是以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方策为主,更注重学以致用。参加这次考试的有来自全国的学子共计186人,最终录取27人。其中,一等第一名的考生叫梁士诒,是广东人。慈禧太后怀疑他与梁启超同族,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另一名考生杨度,因为是湖南师范生,被慈禧太后怀疑是唐才常的同党,也被取消了录取资格。由于慈禧太后疑神疑鬼,一等前五名仅录取了一人,他就是来自云南石屏的袁嘉谷。

云南终于出了状元了。然而袁嘉谷获得的是“经济特科特元”,而非传统顶级科举考试殿试的状元。所以,清朝文状元名单上并没有收录袁嘉谷的名字。当然,在云南人的心目中,袁嘉谷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是“独一无二”的“状元”。

云南三状元,明朝一人,因嘉靖皇帝以其来自“云南边方”为由,降为二甲第一名,成了不是状元的状元。清朝二人,一个出生于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东川府城,虽然是名副其实的云南状元,却因籍贯而成不了云南的状元;最后一名因不是传统顶级科举考试殿试的状元,没有被收录入清朝文状元名录。历史上,因地缘、家庭世故、时局等因素,使得云南“不点”状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