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品讀第三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無欲則剛​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道德經品讀第三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無欲則剛​

“無為”是指要順其自然,不拔苗助長,不做違背規律的事情,不妄為。

比如孩子的教育。我們作為家長,最關心孩子的,除了衣食住行這些物質需求,就是學習。其實,只關注追求成績,並不一定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因為孩子的整體發展,綜合素養,不僅僅只有文化知識一部分,還包括健全人格、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心理健康等等各個方面。

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牢記“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孃胎開始,聽音樂、讀古詩,給他最好的教育,因為社會大環境裹挾著我們,讓孩子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讀最好的學校,找最好的工作,過最舒適的生活,其實,忽略了太多其他東西。


道德經品讀第三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無欲則剛​


道“無為”,而且“無不為”,他看上去什麼都不做,其實又是什麼都可以作為的,道的影響無形卻又深遠,遵循道,就是要懂得什麼應該做,什麼不能做,要做的必須做,不該做的堅決不做。

我把老子在幾千年前告誡君主國王統領天下的智慧,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畢竟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沒有一統天下的職責,我們統領的是一個家庭、一個團體或者只是統領自己的內心,“道”的智慧同樣都適用。

這第1到第37章,是道德經中的“道”經,其中老子講的最多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觀點就是要順應規律、順勢而為,要讓天下萬物都按自身規律正常發展,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是,自生自長會產生“貪慾”。


道德經品讀第三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無欲則剛​

老子認為,我們要以“無名之樸”來征服自己的貪慾,也就是之前說過的“守虛”,在這裡,社會、人生、財富、名利是“實”與“有”,而自然法則、社會法則、人生法則、個人本質、精神世界是“虛”、“無”,我們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實與虛、有與無的關係,關鍵要做到“守虛無”,即遵守自然、社會、人生法則,守自己的本質,堅定自己的底線。


有句話說“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現在社會,不管正道邪道,能賺到錢就是“成功”,以至在互聯網發達的大背景下,出現了很多奪人眼球,刷新下限的各種炒作,因為他們需要曝光率,需要點擊率,有了點擊率有了流量就有收入。比如本地的“小娟”,前幾年的“鳳姐”。

只是,信息大爆炸時代,草根最容易成名,也最會被遺忘的,網民如同只有“七秒鐘”記憶的金魚,如果沒有厚實的底蘊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即使一時出了名,也大概率只是曇花一現,曾經的喧囂、熱鬧、光環、榮譽,最終都會消逝於無形。


道德經品讀第三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無欲則剛​


我們要以“無名之樸”來征服內心的貪慾,就是要讓人迴歸到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人心純樸,未被雕琢,純真自然。

一個人,有貪慾就會忘記本心, 沒有慾望才會清靜無為,人才有可能自然而然走向穩定、安寧,所謂“無欲則剛”,我們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顆真心,以“無”作為心中唯一之物。


【譯文】

“道”永遠是順其自然的,卻又好像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則,無為而治,天下萬物就會按自身規律正常發展。當它的自生自長產生貪慾時,我就用道的真樸去整治它。用道的真樸來征服它,就不會再起食慾之心了。沒有貪慾自然會清靜無為,天下萬物將自然而然走向穩定、安寧。



我是拂塵記,寫日常感悟,聊親子日常,拂生活塵埃,感人間之愛。

品讀道德經,去端共說道!私聊加圈,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