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游戏化的语言运用,能帮助孩子更容易理解数学

【摘要】幼儿园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只有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中,幼儿才会积极参与,获得更好发展。有研究表明,凡是和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有联系的新事物,都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只要有数学教育内容,数学就会在生活中存在。因此,幼儿园数学活动的组织不能单纯依靠集体活动来完成,而应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

生活化、游戏化的语言运用,能帮助孩子更容易理解数学

杜威指出:“学科知识并不是一种要求儿童去吸收的外部知识,而是学习那些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有联系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是儿童目前生活经验的一个有机部分。”

幼儿早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是指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中自发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习得数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过程。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我们教师应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线索来进行活动,同时又注重活动的生活化、游戏化,探求适宜幼儿终身发展的数学教育方面的有效教学策略。

生活化、游戏化的语言运用,能帮助孩子更容易理解数学

一、生活化、游戏化的语言运用,易于幼儿理解数学

同一个意思同一句话教师用儿童化、游戏化的语言,接近幼儿生活的言语说出来,幼儿就易于理解。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在不影响知识正确传授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贴近幼儿生活,更易于幼儿理解接受。如,在教学“认识1-10”时,教师可利用幼儿熟悉的事物形象比喻帮助幼儿记住字形,例如:“1”像粉笔直又长,“2”像鸭子浮水上,“3”字像个小耳朵,“4”像小旗迎风飘……“10”像火腿加鸡蛋;如认识“>”“

生活化、游戏化的语言运用,能帮助孩子更容易理解数学

二、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情境创设,易于幼儿感受数学

在数学教学活动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幼儿已有的心理结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一方面模拟生活进行教学,把教学活动置于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另一方面,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充分地感悟,使幼儿能更为容易地接受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分发毛巾之前,先让小班幼儿感知它们的数量是“许多”,再让幼儿在分发――放回的环节中,感知“许多”可以分成一条一条,而一条一条合起来又成了“许多”,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把形、声、色、情融为一体,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生活化、游戏化的语言运用,能帮助孩子更容易理解数学

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在取雪花片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幼儿创设情境:今天我们要用的是图形雪花片,这些图形宝宝就在我们的玩具城里,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在寻找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增强了点数的能力,还了解到这些玩具是很多的图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长方形等。又如:在吃饼干面包时,不光要关注“吃”,还要让幼儿玩“变魔术”的游戏,让饼干一会变成三角形,一会变成正方形、圆形。这样,幼儿在吃的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他们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的现象。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的形式,能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学习。

生活化、游戏化的语言运用,能帮助孩子更容易理解数学

三、生活化游戏化操作材料的提供,易于幼儿感知数学

无论是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提高,“探究”能力的增长,还是数学知识的获得,这些都需要幼儿借助一定的材料尤其是生活化的材料,这是幼儿建构初步数的概念的必要条件。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数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教师要挖掘“实用性”、“现实性”材料,让幼儿学得具体、学得生动、学得积极、学得有用。如,有幼儿所熟悉的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各种种子,果核……这些材料可以在幼儿练习计数活动中运用;如日常生活中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冰糕棒,瓶盖,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学习认知几何形体。幼儿通过观察触摸直观形象感知平面与立体,远比老师空洞的说教来的具体。

生活化、游戏化的语言运用,能帮助孩子更容易理解数学

四、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问题,易于幼儿学以致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数学认知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幼儿,使幼儿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如午睡前,孩子们脱下自己的鞋子准备睡觉,晨晨对身旁的佳佳说:“我的鞋子比你的大!”浩浩听到了说:“我的鞋子比晨晨的大!”接着又有其他小朋友表示自己的鞋子比某某小朋友的大,老师看到这个情景,就对小朋友说:“孩子们,那我们今天能不能把所有的鞋子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呀?”小朋友们非常乐意,立刻把鞋子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一支整齐的鞋子队伍就排列出来了。教师随机抓住睡觉前整理鞋子这件事情对孩子进行了“比较大小”、“按从小到大顺序排”的数学练习,这些都不是教师强塞给孩子的,而是孩子们自己发现、探索、收获的。

生活化、游戏化的语言运用,能帮助孩子更容易理解数学

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帮助幼儿更轻松地领悟数学的抽象关系,提供幼儿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从最初正规化的课堂教学,到如今多元化的自主活动,这是一次课程改革的大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就需要广大幼儿教师认真并深入地领会《指南》精神和实质,把《指南》精神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的点滴细节之中,于细微处显精神,将课程改革不断推向纵深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