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當把頭埋進沙土裡的“鴕鳥人”。《菜根譚》(69)

心體澄徹,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常在麗日光風之內,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當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遷就,少遷就則失從違之正;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

這是《菜根譚》裡的一句話,大意是說一個人若心如明鏡和平靜的水一樣透澈明亮,這世間就沒有什麼能夠令人生厭的事情;若心態平和心境惠風和暢,就沒有看不順眼令人生厭的人。面對是非正邪的原則問題時,不可以是非不分正邪不辨。當遇到有利害得失的事情時,不可以太過分明太過較真,因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兩點感悟與君分享:

1、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別人。

心清似水的人能自帶陽光,溫暖他人的同時還能照亮自己的前程。善於用放大鏡看待別人的優點,並不是看不到別人的缺點,只是欣賞別人的長處,以別人的缺點提醒自己。以為老師上課前看到黑板上有一個小白點,他知道值日生沒把黑板擦乾淨,於是他問:“大家在黑板上看到了什麼?今天誰值日?”同學們把目光轉向了一個小男孩,小男孩臉一下子紅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老師接下來的一番話很有意思:“大家可能都看到了那個小白點,可是大家並沒有看到除了這一點整塊黑板都是乾淨的,值日生已經做的很好了,我們應該給他一個贊,下次他肯定可以做得更好。”老師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待值日生,含蓄委婉提出了希望,可謂用心良苦。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別人需要有一顆博容的心,容納別人的缺點和不足,給別人改過的時間和機會,如果總是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別人,或者一味地去苛求別人完美無缺,最終可能會使自己變成孤家寡人,“人至察則無徒”就是這樣的道理。自己本身就不完美怎麼要求別人完美無缺呢?

2、而對於原則性的大是大非問題則必須要涇渭分明,有清晰明瞭的判斷取捨。我們要做好人,但不能當不敢直面矛盾和問題沒有是非觀的“老好人”,無原則無立場或者不敢亮明自己立場觀點的人是沒有擔當的人。鴕鳥在被逼無奈的時候乾脆把頭埋進沙土裡,現實生活中也有“鴕鳥心態”的人,遇到困難繞著走,碰到問題躲著行,推諉扯皮、敷衍塞責,這種人看似人圓滑世故,處事精明透頂,幹事拈輕怕重,遇事明哲保身,其實與自己與人與事都沒有任何好處。

莫當把頭埋進沙土裡的“鴕鳥人”。《菜根譚》(69)


莫當把頭埋進沙土裡的“鴕鳥人”。《菜根譚》(69)


莫當把頭埋進沙土裡的“鴕鳥人”。《菜根譚》(6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