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大師黃元御《四聖心源》天人合一,一氣周流!

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著名的醫學大師叫黃元御。30歲那年,不幸罹患眼疾,因被庸生誤治,左目失明,身體差點垮掉,因此滿懷憤怒,以畢生心血研究《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古聖經典,集中華經典醫學之大成,開創“天人合一,一氣周流”理論。

醫學大師黃元御《四聖心源》天人合一,一氣周流!

“一氣周流”認為:人體內有一股無形的氣在不停的周流運轉著。先天之氣--元氣,帶動脾胃之氣旋轉。脾氣和胃氣通過升降旋轉,帶動肝、心、肺、腎之氣左升右降,形成一個完整的如環無端的“一氣周流”循環。

人體周流的這一氣,升不上去會生病,降不下來也會生病。人體各個器官發生疾病,其實都是人體這團氣鬱結於“病灶”處,致使一氣周流運轉不暢而產生的。所以,中華醫學講究治病治本,就是保住元氣,使一氣周流在身體各器官暢通,解決人體各個器官的健康問題。

黃元御把他這一套“一氣周流、升降循環、如環無端”的理論,系統的總結,著書於世,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四聖心源》。中醫理論古今如一,並無二致。而自從張仲景既有,卻只有黃元御一個人悟透了這個道理。利用“一氣周流”理論指導中醫臨床,用很普通的藥物,作很簡單的組合,來調節人體之氣得升降,就可以達到舉重若輕,覆杯而愈的效果。

醫學大師黃元御《四聖心源》天人合一,一氣周流!

“一氣”即“元氣”,“一氣周流”就是元氣在人體的運轉方式。

“一氣周流”理論重要的價值在於,它揭示了元氣在人體內的運行方式,發現了元氣充足、衰弱與人體各種疾病具體關係。

人體是一個精密而複雜的系統,這個系統正是元氣按照“一氣周流”的形式運轉著。“一氣周流”不僅是元氣的運轉形式,而且元氣還是整個“一氣周流”的原動力。元氣是人體“一氣周流”系統運轉的發動機。

正是由於“一氣周流”理論的出現,元氣才於人體發生的各個疾病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使得臨症辨象,辯證施治,有了可靠的理論依據,並使得中醫一貫倡導的“固本培元”、“治病治本”、“治未病”的理論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黃元御在臨床上的實際療效,證明了“一氣周流”理論的正確性。從此,黃元御的醫術日進千里,很快就聞名遐邇。他醫治疑難雜症無數,連乾隆皇帝久病不愈,也是藥到病除,因此被乾隆皇帝親筆賜題“妙悟岐黃”。

“一氣周流”是天地萬物的共有規律。

“一氣周流”並不僅僅是人體的自身的一種規律,它是天地萬物共同的運動規律。《黃帝內經》雲:“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一氣周流”的運行規律,無處不在,對五行之內的所有事物有相同的影響。任何一個層面,一氣的任何一段淤滯,出現變化,這個系統都受到影響。這也恰恰是中老年人發病的特點。

“一氣周流”這個體系,就跟密密麻麻網一樣,把萬事萬物都給網在裡面,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

所以《黃帝內經》教導我們“和之陰陽,調於四時”,就是要順從一氣周流的變化規律。我們養生治病,就不能違背“一氣周流”這個規律。

醫學大師黃元御《四聖心源》天人合一,一氣周流!

一氣周流

一氣周流,運動圓否,滯在何處?輕輕一撥,恢復即可。

杯中之水,量多量少,溫度如何?誤傷元陽,虛則補之。

其實一氣周流,無所謂陰陽,左升者為陽,右降者為陰,隨升者陰,順降者陽,所分者,體與用耳,明乎左右,曉乎體用,陰陽自判。所謂一者太極也,所謂陰陽者,兩儀分也,助一氣之周流,即和陰陽,陰虧必及陽,陽損必涉陰,所異者,量耳,費一而談二,害無窮也!

以相火為體例

太極左邊肝腎脾體陰而用陽—>化氣上升而成太極白魚—>相火釋放—>少陽之功—>腎精足,相火位:

太極右邊肺心胃體陽而用陰—>成形下降而成太極黑魚—>相火收藏—>少陰之功—>陽氣足,君火明。

他事仿此,勿執著名相。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