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見的紫蘇,雖然沒有被醫聖張仲景重視,但依然備受喜愛

辛溫解表的中藥裡,一般首先會講麻黃、桂枝,因為這兩味藥實在太經典、太有特色了。那如果講完了麻黃和桂枝了呢?再講什麼?如果繼續講辛溫解表類中藥的話,那一定是紫蘇了。

說到紫蘇,說不定會有很多人很熟悉,它在農村的山野路旁十分常見,是常見的野生植物,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栽培紫蘇。紫蘇雖然十分常見,但是它的作用,卻讓人驚奇。先不談它的藥用功效,就憑它的食用和營養價值,都非常不簡單。


對於紫蘇葉、紫蘇梗、紫蘇子三味中藥的不同作用,近代中醫藥學家張山雷認為,紫蘇“葉本輕揚,則風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閉,宣通肌表,洩風化邪,最為敏捷”,的確紫蘇葉堪稱風寒靈藥;紫蘇“莖則質堅,雖亦中空,而近根處偉大豐厚,巨看徑寸,則開洩裡氣用之,解結止痛,降逆定喘,開胃醒脾”,也就是說紫蘇梗在行氣寬中、解鬱止嘔方面的作用挺好。而紫蘇“子則滑利直下,降氣消痰,止嗽潤肺”,主要有下氣、清痰、潤肺、寬腸等妙用。

農村常見的紫蘇,雖然沒有被醫聖張仲景重視,但依然備受喜愛

紫蘇的藥用歷史很悠久,但是在《傷寒論》和《神農本草經》中均沒有記載,紫蘇的運用,最早見於《名醫別錄》,但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藥用歷史。對於它的出現,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紫蘇雖然沒有被醫聖張仲景重視,但它依然發揮著良好的食藥功效,備受後世醫家喜愛,諸如孫思邈、李時珍、倪朱謨、黃元御等醫家都愛用。

在中藥學裡,一般是把紫蘇(葉)和紫蘇子分開講的,紫蘇梗常常會附錄在紫蘇下面,只是做了一個簡要講述。從飲片的角度來說,的確有很多常常將紫蘇葉與紫蘇梗放在一起,紫蘇子單獨在一起。如果是特意要紫蘇葉的話,只要從飲片裡挑出紫蘇梗即可,如果特意要紫蘇梗的話,只要從飲片裡去掉紫蘇葉就可以了。所以,這種分類方法,也算差強人意。

但我們還是要將紫蘇葉、紫蘇梗和紫蘇子分開來講。今天我們主要講紫蘇葉。我們前面提到的能食用的其實也是紫蘇葉,而紫蘇葉的作用主要是在於疏散風寒、理氣和營。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紫蘇葉味辛性溫,歸肺、脾經,具有發表、散寒、理氣、和營的作用,適用於風寒感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等病症,還能解魚蟹毒,常規用量為5~9克,也可外用,搗爛敷患處或煎水外洗。一般來說,溫病和氣弱表虛的人不宜使用紫蘇葉。

農村常見的紫蘇,雖然沒有被醫聖張仲景重視,但依然備受喜愛

對於紫蘇葉的炮製,其實也是歷史悠久的,不過一般以生用為主。宋代對於紫蘇葉有“紙裹焙”“微炙”“炒令香透法”的炮製方法,明代有“蜜拌透,曬乾,微蒸法”的炮製方法,清代有“酒炙”“炒研法”的炮製方法,現代炮製一般是生用和蜜炙。

一般來說,紫蘇葉生用只需洗淨曬乾即可,其解肌發汗的力量比較強;而炙用,一般用蜜炙,可以減弱辛散之力,對於年老體弱或氣虛陰虧之人外感風寒之證。不過對於現代臨床來說,炙紫蘇葉十分少見,如果需要減弱它的辛散之力,可以降低它的用量。

對於紫蘇葉的用量,自古以來的用量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在古代有用至三兩(相當於現代的90克)者,也有隻用到一錢五分(相當於現代的4.5克)的。不過一般來說,紫蘇葉除了用於解毒時,生用可以用到30~60克,鮮品可以用到50~100克,其他用途,只要按常規劑量即可。如果是孕婦運用,需要減量,可按常規劑量的最低劑量,但仍然需要辨證使用。

農村常見的紫蘇,雖然沒有被醫聖張仲景重視,但依然備受喜愛

對於紫蘇葉的煎服方法,也是需要注意的。一般來說,紫蘇葉具有一定的揮發性,不宜久煎。由於紫蘇葉具有辛溫升散的作用,不宜長期服用,以免耗氣傷陰。紫蘇葉的發汗能力要低於麻黃、桂枝,但它能理氣寬中、解鬱止嘔,尤其對於外感表證,同時兼有胸悶氣滯、嘔惡等病症的,甚是切證。

總體來說,紫蘇這味中藥,用途還是比較廣泛的,而且也是十分常見的。現代甚至還有紫蘇的盆栽。它已經從野生植物過度到人工栽培以及圈養了,不僅僅是有極好的藥用價值,其營養價值和觀賞價值,也正在悄悄地走進千家萬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