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火線”上當起了“押糧官”


抗疫“火線”上當起了“押糧官”


抗疫“火線”上當起了“押糧官”


成都市公共臨床衛生醫療中心作為新冠肺炎患者定點醫療救治的“主戰場”,防疫期間,全院醫護人員“全樑上壩”,與疫情展開了頑強搏擊。3月19日,隨著成都本土病例清零,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的勝利。在這背後,離不開強有力的後勤保障供給。李陶是後勤保障科的一名工作人員,戰疫期間同事們戲稱他為“押糧官”“籌糧官”。和所有“行動派”的“90後”一樣,李陶在火線上無悔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用暖心的壯舉,凝聚起無堅不摧的抗疫合力。

早一秒送達,就多一重保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防控物資保障對於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來說無疑是決勝抗疫戰鬥關鍵中的關鍵。1月16日,成都市公衛中心隔離觀察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作為臨床專業出身的李陶深知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危險性,請纓上“前線”。接到調撥電話通知後,李陶就和“120”車班師傅劉川、楊累、郭景衛一起,第一時間守候在雙流機場、四川慈善總會、溫江國控醫藥中心等地領取防護物資。“溫江我們跑得是最多的,來回140公里,有時候一天要跑三趟,開車速度比平常快一倍。”劉川說,他和李陶同年紀,竟然是位有著10年駕齡的老司機了。

抗疫“火線”上當起了“押糧官”

在物資調撥的現場,各醫療單位需要排隊領取物資並自行清點、搬運。李陶說,為了第一時間拿到物資,他24小時隨時待命,經常提前出發趕往目的地,排在其他單位前面儘早清點搬運回醫療物資。“我在手術室裡面幹了4年,我知道這些防護物資就像是盾牌一般,我的戰友們在等著我拿物資回去戰鬥,早一秒送達,就多一重保障。”有一天,李陶和郭景衛在溫江國控醫藥中心領取搬運防護物資,趕回醫院已經是晚上10點半了。食堂煮了麵條給他們吃,那是他們當天吃的第一頓正餐。李陶發現自己雙手無力,連筷子也握不住,藉著燈光他發現自己的雙手紅腫脹痛,還有很多被硬物剮傷的口子。

“我沒想到這1990年出生的小夥子這麼能吃苦,我們開車師傅都有棉線手套,李陶沒有,但他還主動去搬扛那些大件。”已經開了12年救護車的楊累說,他用了一句話評價李陶,“有擔當、有氣魄、有作為”。在40多天裡,李陶和車班師傅一起,當駕駛員當搬運工,在“火線”上來回穿梭,他們人力清點,搬運應急防控物資共計10餘噸。

多一份物資,就多一分希望

1月26日,成都市公衛中心發出了《接受愛心捐贈公告》,呼籲社會各界人士奉獻愛心。讓人沒想到的是李陶以私人名義向醫院捐獻了防護應急物資一次性橡膠手套5000副、一次性手術隔離衣1140套。“2月2日那天,我的朋友跟我講河南的一個廠家還有防護用品,我馬上就打電話聯繫了,真的沒想那麼多,馬上就微信轉款給廠家。”李陶說在“前線”物資告急的情況下,稍有遲疑,物資馬上就沒有了,那他的同事們在隔離病區怎麼辦?而捐贈一事,李陶周圍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他連捐贈的證書也沒要。

與此同時,李陶還不遺餘力地四處籌集醫療防護物資,越南華僑群捐贈了2500個口罩,新希望化工捐贈1噸84消毒液……這些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在感恩祖國、醫院對他的培育,“我從小有個夢想就是當兵,雖然大學讀的是中國醫科大,但是慢慢就覺得學醫和當兵也是一回事,在醫院工作的這幾年,雖然辛苦但是內心很暖,醫院見證了我的成長。”

磨難中奮起,逆境中前行

醫院後勤工作幾乎每件都圍繞醫護工作開展,每件工作稍有疏忽將給醫療安全帶來不可彌補或不可估量的影響。防疫期間,除了要“押糧”“籌糧”外,李陶還要和專員一起到病區檢查,保證全院的水、電、暖正常供應,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讓問題遺留到第二天。“防疫期間,他跑進跑出,不懂的問題就虛心請教,一天下來,飯都顧不得吃。”科室同事王全明說,李陶是他見過的有追求、有目標、有抱負的那一類年輕人。

“以前很叛逆的,愛玩兒,對什麼都無所謂,如果說有什麼改變了當初的我,那就是2013年的蘆山地震吧。”4·20雅安蘆山發生7.0級地震,李陶隨醫療救援隊到了寶興縣。一路上,他被地震災後的場景震驚了,手機裡至今還存放著當時地震後的照片,他揹著醫藥箱一家一家地去救援,看見村民挨著餓,李陶把隨身攜帶的麵包和方便麵留給了他們。在寶興縣的磽磧鄉衛生院,李陶和救援的醫生一起做了地震後的第一例外科手術,這是李陶最感到驕傲的地方,他由此榮獲了“優秀抗震青年”的榮譽稱號。

“我的父親是一名老黨員,他告訴我苦難不是人生的負資產,艱辛也不是未來的絆腳石,我想我所經歷的一切以後都會變成真正的財富,我也用實際行動來成為自己的真心英雄。”李陶說。

伏久者,飛必高。


成都市衛計宣教中心 範月秋

抗疫“火線”上當起了“押糧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