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走下手術檯他連做50條“抗疫”視頻:做科普也是“抗疫”前線

“如果指甲上有一條黑線,請儘快去醫院就診排查,因為這有可能是惡性黑色素瘤的症兆!”

一位抖音用戶在觀看一位醫生髮布的健康科普視頻時,發現他母親的指甲上居然也有一條黑線,便趕緊帶她去醫院檢查。診斷結果顯示,她母親是早期的癌性病變,幸好就診及時,如果來晚了,就會惡化成為黑色素瘤。

這個粉絲專門私信感謝這位醫生大V,讓他不禁感慨:“做科普也是救死扶傷!”

這位醫生,就是在抖音上擁有227萬粉絲的“普外科曾醫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外科醫生曾維根。在他發佈的230多個作品中,他身穿白色大褂,以“大家好,我是普外科曾醫生”為開頭,針對一個具體的醫學問題,為網友們進行深入淺出的詳盡科普。

而從疫情爆發至今,他緊跟時事,密切關注疫情發展,針對民眾最關心的疫情以及防護的問題,提供深入淺出地解釋了新冠肺炎相關的醫學科普,針對疫情他已經陸續發佈近50個小視頻,其中“氣溶膠傳播如何防護”單條視頻點贊量超過127萬。

深夜走下手術檯他連做50條“抗疫”視頻:做科普也是“抗疫”前線


深夜走下手術檯他連做50條“抗疫”視頻:做科普也是“抗疫”前線

醫生做科普,也是救死扶傷

曾醫生是土生土長的江西人,受同為醫生的外公影響下選擇了當醫生這個行業,在中山大學讀了5年本科3年碩士,緊接著就來到北京唸了腫瘤學的博士,天性外向、熱愛動手的他畢業後就選擇了雖然辛苦但成就感滿滿的外科專業,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成為了一名外科醫生。

做了醫生這一行之後,他發現不少的患者總是會重重複復的問同樣的問題,一個個解答的話費時費力效果也不是很好,而且只能幫助到少數的病患,後來他發現在今日頭條上面有不少的醫生在傳播科普知識,這樣覆蓋的人群更加的廣泛,可以讓更多的人從科普中獲益。於是從 2018 年開始,曾醫生就利用診後的業餘時間在今日頭條開展科普,不斷的耕耘不僅獲得了粉絲的認可,也收穫了平臺的肯定。

深夜走下手術檯他連做50條“抗疫”視頻:做科普也是“抗疫”前線


深夜走下手術檯他連做50條“抗疫”視頻:做科普也是“抗疫”前線

2019年,字節跳動平臺責任研究中心、抖音共同發起全民短視頻科普行動“DOU知計劃”,鼓勵創作者以短視頻為工具,持續創造有價值的知識內容。曾醫生作為一名執業醫生,也正式進駐抖音,通過短視頻向公眾傳播健康科普知識、滿足大家的健康信息獲取需求。

“視頻的形式比較的鮮活,可以感受到內容背後真實的人以及人的喜怒哀樂,可以拉近與粉絲之間的距離”他喜歡這種與粉絲直接對話的方式,相比起單薄的文字,這樣更像是朋友和朋友之間的關係。

因為受眾廣泛,獲取簡單,抖音非常適合做一些簡單實用的科普。因此他一改在其他平臺上輸出的長篇乾貨類科普,“我在抖音上的科普形式比較簡單,大多是針對某一個小的問題或者案例進行科普和解讀,沒有過多的拍攝和編輯技巧,因此產出也相對快一些。”,他的科普內容來源十分的廣泛,包括社會上的熱點話題,工作過程中患者問得比較多的問題以及線上粉絲的提問,只要是他專業上能回答的問題,他都儘可能的去科普。

由於他的視頻科普易懂且有意思,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和理解,適合在家人朋友之間傳閱,因此在抖音上,他的內容彷彿種子找到的合適的土壤,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獲得了227萬粉絲的關注。

目前曾醫生每天花在做內容上的時間大概在1-2個小時,能夠花去大部分的休息時間來堅持做科普,他認為最大的動力對粉絲的幫助後的成就感,而且在科普過程中,曾醫生也發現這是一個不斷提高自己專業知識的過程,不僅可以幫助別人,也有利於自己的提升。“醫學是一門不斷在進步的學科,做科普、回答患者問題會促使我查資料、翻書本,對自己的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本職工作的踐行有促進作用。”因為做科普,已經工作多年的曾醫生撿起了學生時代求知的熱情。

做人們真正需要的、實用的科普

在本該歡度春節的日子裡,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對於新年的憧憬,如今各種群內轉發的都是各種關於疫情的消息,從“在家如何消毒”、“寧波一男子出門買菜不戴口罩15秒被傳染”,再到“病毒可氣溶膠傳播”、“84消毒液使用不當會致命”,各種讓人信息層出不窮,急需實用且簡單明瞭的科普來指導日常應對疫情的措施,以緩解過度的負面信息帶來的對疫情的焦慮。

因此曾醫生延續自己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解決方法的風格,向粉絲傳遞正確的疾控科普知識。“專家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給大眾做細緻和簡單的科普,作為醫生可以針對大眾的疑惑做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普,讓大家在疫情面前可以正確對待、不要恐慌。”截至目前,曾醫生總共更新了近50條防疫相關科普短視頻。

深夜走下手術檯他連做50條“抗疫”視頻:做科普也是“抗疫”前線

“對於未知和不熟悉的東西,大家容易恐懼,因此消除恐懼的方法就是正確的認知和了解這個事物。”曾醫生覺得在目前疫情期間,人們更應該去傳播一些真實的、容易被記住的科普知識,教大家如何去防護以及應對感染等情況,真正將科普落到實處,能夠用起來。

科普的不僅僅是疾病防護,也是真實的醫生自己

曾醫生點贊數最高的一個視頻收穫了215萬個點贊,這個視頻講述了一個外科醫生值班的一天,一共做了兩臺手術一個會診,忙到深夜也來不及吃上一口飯、喝上一口水,將醫生工作狀態完全的呈現在了粉絲的面前。

“我當時發的時候也沒有預想到會有那麼多人點贊,大家還是比較關注醫生的一個真實的工作狀態吧。”曾醫生當時發出這個視頻完全是無心之舉,沒想到粉絲們會對這個視頻那麼的認可,還紛紛留言:“醫生您辛苦了”、“注意保重身體”,在那個瞬間,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隔閡和距離感正在被一點一點的消除。

深夜走下手術檯他連做50條“抗疫”視頻:做科普也是“抗疫”前線

曾醫生感嘆:“外界對於醫生的一個印象可能是比較神秘的,可能不是特別瞭解醫生的工作,通過我的視頻可以讓更多人瞭解醫生真實的一面,這樣對改善醫患關係也是有好處的。”

當聊到近期疫情印象最深刻的新聞是什麼的時候,曾醫生表示,他最關注的就是那些在疫情期間冒著很大感染風險分娩的孕婦,以及因為疫情感染問題不能及時手術而產生誤解的疾病患者,“希望能夠及時的科普目前疫情的真實情況,讓患者和醫生能夠達成真正的共識以及信任基礎。”

提到醫患之間的信任,就有這樣一個病人給曾醫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一個超級肥胖者,接近300斤的體重嚴重的影響了他的生活,並且他已經出現了一些高血壓高血糖的併發症,再不進行干預的話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心腦血管問題,在看到我科普的關於我們醫院微創的減肥手術之後,他從新加坡特意飛來北京找我們給他做這個手術,術後極大的改善了他的生活狀態。”

當病患認識到了醫生“這個人”,他們也就對醫生以及所在的醫院抱有信任,如果需要進一步的治療或者手術,也會優先選擇該醫院,這樣也可以一定程度的緩解就醫難、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讓病人可以擁有一定的自查能力,避免病急亂投醫,減少資源的消耗。

未來,曾醫生表示,自己依然會繼續密切的關注疫情發展。曾醫生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醫生同行能加入到短視頻健康知識科普的行列中:“醫院的資源終究是有限的,一天門診只能看十幾個病人,而一個科普視頻可能就能被幾十萬上百萬的人群看到,希望有餘力的醫生都可以做一做科普,幫助診室之外更多的大眾及時、有效地獲取所需要的健康信息服務。

“我們堅信,對抗疫情的這場戰役,我們一定能儘早打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