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河南南大門!河南“抗疫”專家張國俊:從非典戰士到“抗疫”逆行者

閱讀提示

河南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危重症學科主任張國俊不是第一次站在傳染病防治前線,17年前的抗非典,11年前的抗甲流都有他的身影。他憑藉高超的醫術和“疫情就是命令”的信念,義無反顧地投入抗擊新冠肺炎的戰鬥中。

2月26日晚6時許,鄭州的街頭,再次推出為最美逆行者亮燈加油行動。

“我申請去信陽,守好河南的南大門!我們一定能像當年戰勝‘非典’一樣,戰勝這次疫情。”張國俊的這一段話,一夜之間傳遍鄭州市大街小巷。

臨危受命,每天忙到凌晨

河南是人口大省,又毗鄰湖北,疫情防控壓力十分巨大。

1月24日,河南省召開首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題新聞發佈會,54歲的張國俊作為專家在列,詳細介紹全省確診病例的救治情況。

9天前,1月15日,他臨危受命,成為河南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

這並不是張國俊第一次站在傳染病防治前線了。17年前,非典肆虐,他第一個報名進入非典病房,在與外界隔絕的病房中度過了45天;11年前,在抗擊甲流的戰役中,張國俊的足跡更是遍佈省內的基層醫院。

“作為一名呼吸科醫生,又是一名老黨員,疫情就是命令。”張國俊說, 由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會出現呼吸衰竭,因此救治呼吸衰竭對提高治癒率非常關鍵,也是呼吸科發揮作用的時候。

而就任專家組組長以來,張國俊除了參加各種會議、帶領業務骨幹制訂應對方案並下沉一線救治患者,還要通過遠程會診指導全省一線醫護人員救治患者,每天的時間都排得密不透風。

“凌晨1點之後才能睡覺。”身邊的助理醫生說,張國俊自己也是個病人,因為患有糖尿病,每天都要注射胰島素。

他的到來,給當地吃了一顆“定心丸”

信陽,處於河南湖北交界地帶,從信陽乘高鐵到武漢40分鐘,很多信陽人在武漢工作和求學。疫情焦灼,信陽新增發病人數快速增長。信陽唯一一所三甲醫院,2017年才掛牌。

2月3日,河南省衛健委下發緊急通知,抽調13個省級專家組下沉到各地市,深度指導當地危重症患者救治以提升患者治癒率,張國俊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信陽市並在當天就動身。

“我申請去信陽,守好河南的南大門!我們一定能像當年戰勝‘非典’一樣,戰勝這次疫情。”18點抵達信陽後,應付了幾口晚飯,張國俊馬上與當地醫務人員對接、瞭解疫情、查看確診患者病歷、指導危重症患者救治。

然而,信陽的疫情比他想象的要嚴重,不僅每日確診病例多,而且危重症患者最多,救治難度大。

2月4日8點,張國俊直奔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信陽市第五醫院,在這裡會診了兩例危重症患者及40例輕症患者。

在他和專家組的指導下,五院重新制定管理方式——危重症患者進重症監護室,根據情況施行體外膜肺氧合機或氣管插管,專人護理;亞重症患者注意監測,並經鼻高流量吸氧;普通患者做好隔離,檢測到位。這一有力舉措使得五院的診斷陽性率和救治成功率迅速提高。

而利用智能手機,張國俊24小時“備戰”對接當地衛健委,並把自己的微信推送給信陽8縣2區的醫護人員,使信陽所屬縣區有了專業規範的診治方案。

在信陽市光山縣,張國俊發現該縣發病人數居信陽市第一位,但是診斷陽性率卻僅為20%,他立即著手開展調研,綜合研判後拿出了針對性建議:加強培訓,取咽試子的方法要改進,取深度樣本;取標本的人員要固定,規範操作;標本送檢的時效性要加強;對高度疑似的患者,進行第3次核酸檢測。調整後,診斷陽性率提高到了48%。

這些舉措,給信陽醫護人員以及患者都吃了一顆“定心丸”。

步履不停,夜以繼日奮戰一線

信任如山。張國俊成為基層醫療隊員的主心骨和患者的依靠。

“相信我,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很多重症患者得知鄭大一附院的專家又是省專家組組長親自來到信陽,又聽到他說的這句話,都增強了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在信陽聖德醫院,一位有流行病學史、兩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的患者,遲遲無法確診。張國俊憑藉經驗並結合患者血相、胸部CT和其他相關檢查資料,果斷建議:先隔離,進行第3次核酸檢測。

事實證明了他的判斷,這名患者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控制了新的傳染源,減少了擴散的可能性,當地醫務人員和防控指揮部都鬆了一口氣。

讓張國俊感到欣慰的是,一對母子的平安闖關。27歲的新冠肺炎產婦合併急性妊娠脂肪肝,緊急進行了剖宮產手術,分娩一男嬰,隨後嬰兒也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成為河南省內已知年齡最小的患者。

經張國俊和專家組緊急查看患者檢查報告、綜合判斷患者病情,在極短的時間內製訂了一套最符合患者狀況的治療方案。目前這名患者病情明顯好轉,已拔除氣管插管,停止使用呼吸機,從危重症病房轉至普通病房,母子雙雙脫離危險。

“別提多高興了!”張國俊說,治療情況越來越好。

2月23日,信陽市無新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

看到這條消息,身在信陽的張國俊難掩內心的激動,他掏出那張兒子寫著“爸爸,我永遠愛你”的小紙條輕輕摩挲著。

本報記者 餘嘉熙 本報通訊員 董君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