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職位與黨派提名,國外社會科學研究在關注什麼?(上)

期刊簡介:《英國政治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BJPS)是一本基礎廣泛的雜誌,涵蓋了政治科學的所有領域(包括政治理論、政治行為、公共政策和國際關係),並且相關學科(社會學、社會理學、經濟學和哲學)學者的文章也經常出現。根據2018年Journal Citation Report顯示,其2018年的影響因子為4.292, 在176種政治科學類期刊中排名第4(4/176)。

性別,職位與黨派提名,國外社會科學研究在關注什麼?(上)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雜誌封面

本期目錄

1. 性別,職位與黨派提名

2. 選舉威權主義的策略起源

4. 非洲威權政體中的霸權型政黨、選舉和內閣不穩定

5. 人們如何評價對"骯髒"政權的外國援助?

6. 互惠與公眾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反對

7. 發現高層腐敗:使用客觀的跨國公共採購數據測量腐敗風險指標

8. 富貴險中求?英國與丹麥的福利國家改革與政府支持度

1. 性別,職位與黨派提名

題目:Gender, Incumbency and Party List Nominations

作者:Stephen A. Meserve,北亞利桑那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Dan Pemstein,北達科他州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William T Bernhard,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政治學系教授

摘要:本文考察了政黨候選人的提名策略如何影響議會中的女性描述性代表。聚焦於比例代表制選舉,本文檢驗了政黨是否將女性列入提名名單的決定因素。通過在個體層面評估政黨(對候選人的)排名,本文直接檢驗了實證研究範式中關於女性代表的流行解釋的關鍵——政黨提名的機制。此外,本文還評估了職位和性別對提名的影響。本文使用歐洲議會選舉數據來比較在單院制和多個機構的情況中,多個政黨運作的情況。本文發現,儘管政黨意識形態和女性工人的參與有助於解釋哪些政黨優先提名初入政壇的女性,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職位上的偏差解釋了候選人提名中的性別差異。

性別,職位與黨派提名,國外社會科學研究在關注什麼?(上)

歐洲議會旗幟

2. 選舉威權主義的策略起源

題目:The Strategic Origins of 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

作者:Michael K. Miller, 華盛頓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摘要:獨裁者為什麼舉行多黨選舉?本文認為,向選舉威權主義的轉變遵循一定的策略計算,即獨裁者需在採取選舉的國際激勵與控制選舉的成本、風險之間尋求平衡。利用1946~2010年非選舉獨裁政權的樣本,本文用一個多項Logit模型驗證了這一假設,該模型能夠同時預測向民主和選舉威權主義的轉型。作者發現,傾向民主的國際槓桿——對民主國家貿易關係、軍事同盟、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援助的依賴——能夠預測選舉威權的施行。使選民更易控制的社會經濟因素同樣對選舉威權有著預測作用,如低平均收入和高不平等程度。然而,由於民主化意味著獨裁者權力的喪失,預測民主化的主要因素仍是政權脆弱性,而非國際和社會經濟因素。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形式的自由化遵循不同的邏輯,這有助於我們理解獨裁政體的動力以及民主進步帶來的意外效果。

性別,職位與黨派提名,國外社會科學研究在關注什麼?(上)

印度選舉威權主義的代表人物莫迪

4. 非洲威權政體中的霸權型政黨、選舉和內閣不穩定

題目:Dominant Party Rule, Elections, and Cabinet Instability in African Autocracies

作者:Alex M. Kroeger,加州大學塞默德分校政治學系教授

摘要:本文基於威權制度的文獻解釋了霸權型政黨在限制領導人重組內閣能力上的作用。為了維持與黨內精英進行權力分享的可信承諾,霸權型政黨的領導人經常性改組內閣成員的能力受到了限制。這些限制也形成了關於內閣改組的明顯時間模式,即大規模的改組通常發生在選舉之後。反過來說,個人獨裁型的領導人面臨著更小的權力分享限制,能夠以更隨意的時間間隔進行更廣泛的內閣改組。軍事型領導人則面臨著更為複雜的制約因素,包括軍官或文官是否佔據內閣的位置以及領導人在政權績效和大眾支持上在多大程度上依靠著文職部長。通過對1976至2010年間來自37個非洲國家的94位獨裁領導人的內閣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本文驗證了關於霸權型政黨領導人和個人獨裁型領導人的理論假設,但對軍事領導人內閣改組的行為則尚無定論。

5. 人們如何評價對"骯髒"政權的外國援助?

題目:How Do People Evaluate Foreign Aid To 'Nasty' Regimes?

作者:Tobias Heinrich,南加州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Yoshiharu Kobayashi,利茲大學政治與國際研究學院講師

摘要:新近的外國援助理論假定選民對於外國援助的偏好為道德動機所驅使。然而,對於道德考量與對外援助所提供的被廣泛接受的工具性目標之間如何互動這個議題,我們知之甚少。此外,這種相互作用對於政策偏好有何影響呢?本文通過調查實驗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測量,在實驗中,受訪者評估了針對"骯髒"受援國的外國援助政策(這些國家往往有違反人權、操縱選舉、取締新聞媒體等行為)。結果表明,公眾對於提供給骯髒受援國的對外援助確有強烈反感,但也贊同這些援助帶來的工具性利益。與既有文獻的主流主張相反,本研究發現如果捐助國政府與"骯髒"受援國進行更多接觸,公眾的道德性反感可以大幅度扭轉。這些發現對近來外國援助理論的微觀基礎提出了質疑,並對援助理論的文獻提供了一些啟示。

6. 互惠與公眾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反對

題目:Reciprocity and Public Opposition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作者:Adam S. Chilton, Helen V. Milner,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政治與國際事務學院B.C. Forbes講席教授; Dustin Tingley,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

摘要:國際政治經濟學先前的民意研究已經初步地檢驗了經濟與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形塑公民個體關於貨物、人員、資本流動的看法。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個人在這些議題中是否也關心本國針對其他國家的政策對其進行的獎勵或者懲罰。本文通過在中美兩國進行一系列的聯合調查實驗和傳統調查實驗來檢驗這種可能性,這些實驗研究了互惠政策如何影響外國收購本國公司的反對聲音。作者發現,互惠政策是一項影響有關外國投資公共輿論的重要因素。這表明,當我們試圖去解釋國內對經濟全球化的公眾態度時,將其他國家的政策納入考慮的必要性。

性別,職位與黨派提名,國外社會科學研究在關注什麼?(上)

歐美民粹主義領袖多對自由貿易持保守態度

7. 發現高層腐敗:使用客觀的跨國公共採購數據測量腐敗風險指標

題目:Uncovering High-Level Corruption: Cross-National Objective Corruption Risk Indicators Using Public Procurement Data

作者:Mihály Fazekas,中歐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助理教授;Gábor Kocsis,政府透明研究所研究人員

摘要:對高層腐敗的測量受到了學術界和政策界的廣泛關注,並且在過去的十年中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本文針對公共採購中的高層腐敗提出了兩種進行代理測量的客觀方法:競爭市場中的一次競標和投標"危險信號"的綜合得分。本文藉助2009-2014年間28個歐洲國家政府公佈的2800000個數據,直接將對腐敗的通用定義操作化:不對公共合同進行不公平的限制以偏向特定的競標者。腐敗指標是在每個合同的層級上計算出的,但是總指標與已經建立好的國家一級指標一致,並且得到了微觀層面的有效檢驗,我們將數據發佈在,供訪問下載。

8. 富貴險中求?英國與丹麥的福利國家改革與政府支持度

題目:Risky Business? Welfare State Reforms and Government Support in Britain and Denmark

作者:Seonghui Lee,埃塞克斯大學比較政治系助理教授;Carsten Jensen,奧胡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Christoph Arndt,雷丁大學比較政治系講師;Georg Wenzelburger,凱撒斯勞滕工業大學教授。

摘要:福利國家改革在選舉上是否對政府構成危險?政治學家直到最近才開始研究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並且現有的研究仍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首先,這些研究從未在足夠的時間點中檢驗與實際立法決策數據相聯繫的改革投票,以保證統計檢驗的穩健性。其次,這些研究沒有考慮到近幾十年中進行的許多擴張性改革。這些擴張通常發生在削減開支的同年。由於只關注削減開支,因此先前研究中改革對於政府聲望影響的估計存在偏差。本文解決了這兩個缺陷。研究結果表明選民因削減開支而懲罰政府,但也因擴張性福利改革而獎勵政府,從而使得所謂的補償行為成為一種避免選民責難的可行策略。本研究也發現選民懲罰行為與獎勵行為的程度大致是相同的,這表明選民心裡所實錘的對政府的消極偏見並不會直接轉化為選舉行為。

編譯:康張城、施榕、殷昊、趙德昊、楊端程、吳溫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