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禦寒書單

晝短夜長,寒風瑟瑟,很適合待在屋子裡,圍爐夜讀。

本季度所讀書目如下,還是和以前一樣瑣碎無序,但都經過驗證,是很好的書。

夏日遇見狄更斯

[美] 雷·布拉德伯裡

冬季禦寒書單

作者在序言裡提到了他寫作時的靈感來源:在旅行或交談中,總有某個場景印在腦海中念念不忘。於是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要把它寫出來。

書中的短篇故事,更像是為這些瞬間而做的托盤或是幕布,我們在等啊等,等待幕布落下,一個精巧的結局浮現出來。

布拉德伯裡的腦子一定是輕盈又飛快的,他的故事瑰麗奇特:懸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員與蕭伯納對談,等待與惡龍搏鬥的勇士撞在火車上。這些短故事大多發表在半個多世紀前的《花花公子》或者《時尚先生》上,文字與插圖之間的落差感想必相當強烈。


一隻名叫鮑勃的流浪貓

[美]詹姆斯·鮑文

冬季禦寒書單

如何從沮喪中緩過神來,重拾信心?養只貓吧。

本書來源一個真實的故事,主人公是街頭表演的藝人,他深受毒癮困擾,生活破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隻名叫鮑勃的流浪貓,從此生活出現了轉機...

這個看似爛俗的故事開頭,卻讓人讀起來很是熨貼。


潦草

賈行家

冬季禦寒書單

賈行家自己也覺得這不像是一本書,因為全書都是由一條條微博構成的。他在網易微博上持續更新了好多年,直到平臺倒閉。

每條微博的字數有限,所以每條都是一個微縮到不能再短的短故事,而每個故事後面都是一個人的一生。他們原先以為當下只是草稿,但一不小心就這麼過了一輩子,倉促潦草。

非常好看的一本書。


小癩子

[西班牙]佚名 楊絳譯

冬季禦寒書單

這本書寫於十六世紀的西班牙,講述的是一個叫小癩子的流浪兒跟隨多個主人討生活的故事。它大概算是流浪漢小說的鼻祖了,《三毛流浪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肯定是受這本書的啟發。

這本薄薄的小書只需要花一個小時就能讀完,譯文非常流暢,沒有晦澀之感,這要歸功於優秀的譯者楊絳先生。她把原著中的行文風格和幽默感傳神地翻譯過來了,沒有故作腔調,又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西班牙風格。

被繁雜的事物纏身又不知如何解決,同事中的大學問向我推薦了這本書,說書中小癩子應對奇葩主人的方式可以借鑑學習——讀的時候只顧著哈哈大笑,完全記不得小癩子的招數了。


敦煌石窟藝術簡史

趙聲良

冬季禦寒書單

去西北旅行,敦煌是繞不過的選項;而去敦煌,則必要欣賞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畫。

石窟藝術的美有很多層,毫無準備的遊人也會被迎面撲來的千年壁畫所震撼,但若僅停留於此,未免太遺憾了。稍作功課,更能領略到敦煌石窟的細節之美和歷史之美。而趙聲良老師的這本書,目的正是提供這樣的自學教材。

說是教材,其實一點也不誇張。這本書的風格並非是流於表層的風光介紹,而是從歷史階段出發,詳細介紹了各個時期敦煌藝術的脈絡與變遷。科普與學術並重,並無一般“簡史”的輕浮之感,很適合買下一本放在床頭翻看,插圖很多,印刷精美。


斷代

郭強生

冬季禦寒書單

印象中的彩虹,總是出現在新聞國際版裡,歐美或是臺灣地區的大遊行上——飛揚的彩虹旗,以及燦爛笑臉上的驕傲塗彩。但是《斷代》封面上的斑斕色彩,卻沒有那種活力四射的勁兒。綠色是青苔綠,紅色是褪色紅,紫色是藥水紫,不像是陽光經過三稜鏡色散後的明亮純色。倒像是被彩彈槍擊中過一樣,渾身中彈,精疲力竭。

就是這樣一本沉重中帶有鬼氣的書,卻隱隱的有力量。它不只是糾葛於情慾的表達,而是試圖去探討更深刻的話題:身份和存在。我們是一堆標籤堆疊的個體,還是他人之愛所決定的唯一?當傳統的標籤——例如感情、婚姻、家庭——消解之後,當社會給予的位置消失之後,如何定義自己,如何確定自己的存在?書中沒有給我們答案,它把問題拋出來了,我們在解答過程中,或許也能找到一些,生存的力量。


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

[美] 梅天穆

冬季禦寒書單

蒙古人對世界歷史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甚至很多政治格局的形成,都要追溯到七百年前那場波及世界的征服活動。

我們在回顧歷史的時候,常常要問:為什麼是蒙古人?

為什麼這個生活在內亞地區的草原民族,成為席捲歐亞大陸的顛覆力量?除了機動性極強的騎兵戰術外,蒙古人的秘密武器還有哪些?當舊世界成為一個整體之後,又催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變化?

這本書嚴謹地回答了上述問題,並且一點也不枯燥——甚至在探究蒙古人使用火藥的章節裡,還引用了兔八哥中的對話。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美] 安德烈·艾席蒙

冬季禦寒書單

在地鐵上重讀了這本書,雖然天氣轉涼,好像仍然能從文字中感受到意大利夏天的溫度。少年心思總是詩,電影沒有看完,書中的故事敘事更私人,就像溪水在流淌。


宵待夜情草

[日] 連城三紀彥

冬季禦寒書單

宵待草又叫做月見草,代表著“默默的愛”。這本書中講述了五個愛情故事,每個故事的真相都需要讀者和主角一起推理之後才能破解。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英] 珍妮特·溫特森

冬季禦寒書單

在宗教家庭長大的小姑娘,手工課作業都別具一格——手帕上繡著的是熊熊地獄烈火。我們可想而知,與周圍格格不入的怪小孩,童年生活不會太愉快。

但我愛極了她,這個古怪的小孩。她的格格不入與倔強是絕配,因此毫不屈服,甚至可以說是勇敢。勇敢去追求她的愛,即使對方膽怯而逃。


中國中古門閥大族的消亡

[美] 譚凱

冬季禦寒書單

這本書的中譯本上架之前,去聽了作者譚凱在單向空間的講座。原以為他會是一位華人,因為書中引用了大量墓誌,想必需要很深的古文功底才可以解讀。

但事實上,他是不折不扣的老外,扎著丸子頭,好像還插著髮簪,很有仙風道骨的感覺。他的研究思路頗具理科思維,通過統計學的方式,以出土的唐代墓誌為素材,試圖回答一個問題:在中國延續數百年的門閥政治,為什麼到唐朝覆滅後,也隨之消失了?

本書的結論很有趣,與傳統觀點不同,譚凱認為唐末的戰爭使得門閥大族在肉體上被消滅了,於是以血緣和姻親關係維持的門閥政治也隨之消亡。就如同兩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也將歐洲的貴族階層消耗殆盡。


北京與江戶

劉鳳雲


冬季禦寒書單


首博前段時間舉辦了一場非常驚喜的展覽,將北京與東京的文物做了對比,展現了18世紀兩個東方都市的同與不同。看完展,雄心勃勃想寫一篇長文,於是找了很多資料,其中就有這本書。

書讀起來遠沒有看展有趣,作者在寫書時,並不是為了向業餘愛好者科普講故事,而是認真地羅列素材、歸納整理、得出結論。行文是走專著風,所以讀起來自然是有點枯燥——但很有用,看完之後正準備將所得結合展品寫成文章,發現由於拖沓太久,展覽已經結束了。


20世紀簡史

[澳]傑弗裡·布萊內

冬季禦寒書單

世界歷史上或許任何一個一百年,都沒有剛剛過去的那個世紀變化快。

當我們回顧時會發現,這個世紀所發生的大事,都很有“世界性”。戰爭的鐵蹄從多霧的英倫蔓延到緬甸的叢林,冷戰的帷幕將世界分為了兩個陣營,技術的發展使得通訊變得迅捷,科學的進步讓探索的維度更為廣闊。

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時,似乎很難想象,20世紀開始的時候,慈禧太后尚在執政。而我們和她之間的距離,尚且不過百年。這段時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

這本不算厚的簡史,可以幫助我們回顧最近的那段歷史。


鄰人之妻

[美] 蓋伊·特立斯

冬季禦寒書單

20世紀的故事太多了,每一場變革都是社會演化的切片。被譽為新新聞主義之父的蓋伊·特立斯,為了研究美國人對情慾的視角變化,自己跑到按摩院做經理,去和“砂岩”社區的會員交流,去了解與傳統清教徒式觀念皆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並沒有像傳統社會學家那樣,用數據和案例來“分析”現象或是“探究”本質,而是單純地展現。他用非虛構敘事的方式來講述故事,而每個故事之間的人物是重疊的。因此,他的敘述方式好像是在移步換景,律師的故事結尾出現了一位雜誌主編,那麼律師就會把敘事主角讓給後者。美國一百五十年的婚外戀關係,就這麼環環相扣地鋪展在我們面前。


長聲閒話

李長聲

冬季禦寒書單

李長聲長年旅居日本,是一位島國文化生活的觀察家。他的視角冷靜又置身事外,聚焦於一日三餐食材、文學流派典故、地方風物,這些無一不是筆下所寫之物。

因為是隨筆,所以不免瑣碎,並且時常有重複。但仍是瞭解日本風貌的一本很好的入門書籍。我們對這位東邊的鄰國應該瞭解得更多一點才是。


採桑子

葉廣岑

冬季禦寒書單

北京東城有一座祿米倉,以前從龍入關的旗人每月在此領取祿米,因為旱澇保收,所以又稱之為“鐵桿莊稼”。清政府覆滅後,對八旗子弟的福利待遇自然也終止了。但旗人世代以來養尊處優的生活使得他們已經無法自食其力,因此大多陷入困頓之中。

很多“京味小說”都以這一轉變下的普通旗人生活為素材,例如老舍先生的《正紅旗下》、《茶館》等。葉廣岑則將視角抬高,以一個世家大族各個成員的不同命運為脈絡,講述了在時代變革的大背景下,旗人貴族們的跌宕人生。


煙壺

鄧友梅

冬季禦寒書單

鄧友梅是另一位著名的“京味小說”作家,他講述的同樣是在變革時代背景下,旗人大爺們的故事。這本書很薄,講故事的方式很像《新兒女英雄傳》,有家破人亡也有逢凶化吉,有時來運轉也有紅袖添香。故事本身算不上新穎,但是書中對旗人老禮舊事的描述,真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北歐眾神

[美] 尼爾·蓋曼

冬季禦寒書單

尼爾·蓋曼是講故事的大師,而他自己最喜歡的故事要屬北歐神話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神話體系是現代奇幻小說的源頭之一,它深刻地影響了當今社會的流行文化。

因為是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合集而成,北歐神話的故事並不完整,甚至有前後矛盾之處。尼爾·蓋曼以現存的故事為底本,新瓶裝舊酒,塑造了一個簡潔有序的神話體系。


撒馬爾罕的金桃

[美] 薛愛華

冬季禦寒書單

撒馬爾罕是烏茲別克斯坦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中轉站,根據古書記載,此地盛產一種碩大金黃的桃子,很受唐朝宮廷的喜歡。

美國漢學家薛愛華以這種傳說中美味的桃子為引子,考據了唐朝時來自各國的舶來品。就像來自撒馬爾罕的金桃一樣,史書中的記載往往雜糅了浪漫的傳說色彩。薛愛華的任務就是將舶來品奇幻的描述剝離,還原它們真實的面目。

這本書讀起來很有趣,我們在欣賞唐朝文物時,可以以它作為參考書,觀察在融入傳統之前,那些美好的文化元素來自何方。

本季度書單推薦完畢,閱讀愉快~

致謝:編輯團 老宋、二十八年蟬 ;配圖來自於網絡,封面圖由Hana拍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