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善是否允許縱容誘惑之衝動?道德許可的坑,你入過幾次?

從古至今,每個人心中對道德都有一個衡量的尺度。什麼是道德?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不同時代、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的善與惡。

一、道德的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 人性的善惡,不論是荀子的性本惡理論,還是孟子的性本善理論,善惡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衡量的維度,而人們更趨向於相信性本善,中國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裡的第1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 道德行為的善惡,古語有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凡事皆有因果,善因種善果,惡因種惡果。助人為樂為善,損人利己為惡;大公無私為善,假公濟私為惡;尊老愛幼為善,貪得無厭為惡,維護人民利益為善,損害人民利益為惡。
道德之善是否允許縱容誘惑之衝動?道德許可的坑,你入過幾次?

二、道德問題分兩類:

  1. 真正的道德問題。那些讓我們感覺到噁心,讓我們產生強烈負罪感的和巨大焦慮感的,難以讓人接受的行為,被認為是惡。比如殺人、強姦、放火、偷盜。這是真正的道德問題。
  2. 普通道德問題是怎麼樣的呢?它無法真正的體現什麼是罪惡,什麼是美德。我們心中不論好壞對錯,都容易讓我們接受。行為上並沒有讓人感覺噁心和強烈的罪惡感,也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傷害。比如說偷懶,隨意,邋遢,拖延。

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道德問題也有可能隨著時代的改變,程度有所不同。好比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在古代這樣的事是道德敗壞、不知羞恥、有辱門風的體現,是女人不守貞節的體現,甚至罪可當誅。而在現代這樣的情況已經相當普遍了,現代人的思想更加開放自由,所以人們心中對於這樣的道德行為,其衡量嚴重程度有所改觀,甚至有人持支持態度。從古代到現代的時代演變,真正的道德問題逐漸向普通的道德問題演變。

好了,言歸正傳,我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普通道德問題的道德許可。大善大惡就不說了,說一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小善小惡吧。

道德之善是否允許縱容誘惑之衝動?道德許可的坑,你入過幾次?

什麼是“道德許可”?

道德分善惡,自然善是被許可的。道德許可就是,當你做善事的時候會感覺良好,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衝動,而衝動允許你做壞事。也就是,你會認為,我都已經做了這麼多好事了,我應該得到一點獎勵,我可以放縱自己做一點壞事。當然你或許並沒有意識到你幹了一件壞事。

道德許可下的道德許可效應:所有被我們道德化的東西,都不可避免受到道德許可效應的影響。人心中對一件事的好壞自有一種定義,比如一天至少吃一種蔬菜是好的,而一天中沒有吃蔬菜是不好的;鍛鍊了就是好的,沒有鍛鍊就是不好的;完成任務是好的,沒有完成是不好的。

大部分人認為自己品德高尚時,也就是做了好事,不管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他都不會質疑自己的衝動。一個人給慈善機構捐了款,就覺得自己品德高尚,為了款待這份善良之舉,就會產生做壞事的衝動,比如想要購物,想要吃大餐,想要給自己放一天假。但是你並不認為這種衝動讓你去購物和吃大餐是多麼壞的事情。

你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每天晨跑計劃。而你覺得昨天你跑步跑了很長一段時間,很辛苦,表現很好,應該給自己一點獎勵:“或許我今天可以睡個懶覺,休息一下,明天再跑。”道德許可效應的人認為,縱容自己是對美德最好的獎勵。

道德之善是否允許縱容誘惑之衝動?道德許可的坑,你入過幾次?

道德許可有哪些表現形式?我覺得主要有三點:

一、進步的誘惑。

我們很自然以為進步能夠激勵我們取得更大的進步,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優秀。其實不然。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總是把進步當作放鬆的藉口: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研究生院的教授阿耶萊特·費什巴赫和耶魯大學管理學教授拉維·多爾在”節食者取得一定進步後對誘惑的選擇“一項研究中證明,在某個目標過程中取得的進步,會刺激人們做出妨礙完成目標的行為。

我們總是為取得一點小小的進步沾沾自喜,然後放鬆自己不去努力,最後導致在目標的實施上拖延了很多時間。這就是進步一小步,後退兩大步的道理了。運動減肥的人其目的本身是通過運動來達到減肥效果。實際上運動消耗大量的體能,其產生的飢餓感和疲憊感讓他渴望得到舒緩和享受美食:我已經辛苦運動這麼長的時間了,應該得到一點獎勵以犒勞自己這份辛苦,這一次想吃什麼儘量滿足自己——就這樣運動之後吃得比往常還要多,如何達到減肥的效果呢?他們錯誤地以為運動所帶來的成就感就是目標,實際目標是減肥。進步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進步之後帶來的感覺。

進步就是我們認為的好的道德行為成果,而我們會在進步之後鬆懈正是受了道德許可效應的影響。在這種影響下,我們往往專注眼前的誘惑而忽略了長遠的目標。

道德之善是否允許縱容誘惑之衝動?道德許可的坑,你入過幾次?

二、嚮明天賒賬。

這幾乎是所有人的期待——明天會更好。嚮明天賒賬的意思就是,今天不想做,我向明天借點時間,借點精力做某事。面對誘惑與目標的選擇時,人們會更傾向於誘惑。人們往往喜歡把目標放到明天去實現,殊不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想想自己是不是如此,總是以為明天能夠彌補今天的錯失和努力,不斷期待明天能做出和今天不同的選擇——今天選擇了誘惑,嚮明天賒賬,希望明天會選擇目標,而明天也是同樣的期待。這種期待與選擇,不斷循環重複。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之後,回頭發現什麼事情都還沒有開始做。所以這種期待本身就是錯誤的,它給我們一種假象的希望,然而你要知道,今天不願意做的事,明天也不會願意去做。

嚮明天賒賬是一種對未來的樂觀主義精神。樂觀不是好的嗎?為什麼”對未來的樂觀主義精神“是不好的呢?此樂觀非彼樂觀也。我們常說的樂觀代表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麵對困難不卑不亢的勇氣。而這種對未來的樂觀是對誘惑的妥協和對明天的理想化,是不切實際的。所以這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現在好多學生都是在開學之前的一兩天,把暑假作業匆匆忙忙趕完的。從放暑假那天起,同學們都覺得兩個月的暑假很長,不著急,後面有大把時間做作業。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直到臨近開學前幾天,突然意識到時間緊任務中,焦慮與壓力逐漸逼近。沒辦法,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暑假作業,只能草草了事了,但願能夠敷衍過去。

嚮明天賒賬也可以說是一種拖延行為,大腦引誘我們安於及時享樂的現狀把一切需要付之努力的事推到明天。或者說是拖延和嚮明天賒賬的結合體。拖延使人們在及時行樂時產生焦慮,而嚮明天賒賬可以消除心理的焦慮。

嚮明天賒賬就是把將要去做的善行當作道德的許可,然後我們用對明天的美好期待替代了拖延的負罪感,所以我們並不認為這種期待很壞,因為道德許可允許我們做一點壞事。

道德之善是否允許縱容誘惑之衝動?道德許可的坑,你入過幾次?

三、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為你對誘惑說”好的“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只要使你放縱的東西和使你覺得品德高尚的東西同時出現,就會產生光環效應。

面對商場上的打折商品,你本來是為了省錢才走進商店的,你認為這是個好機會,可以省錢,於是就放縱自己的購物慾。你並不會覺得,你的這個購物行為是奢侈的,是不好的。在“省錢”的驅使下,你有可能買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也有可能買的東西超出了自己原本的預算,而你卻不會覺得浪費。看到買一送一和滿減活動之類的必定會停下腳步的。因為當打折掛牌和商品放到一起時,你更看重的是打折的折扣而不是商品。所以當你看到收據上顯示節省了多少多少時,油然而生的是省了錢的成就感。其實這張收據給你製造了一個假象,這個假象讓你忽略了自己比預算多花了多少。

同樣的道理,當你把巧克力和餅乾糖果放到一起時,你就認為他們都是同樣具有高糖分高熱量的東西,會限制攝入量。而當你把巧克力和蘋果橙子放到一起時,潛意識裡蘋果、橙子是有助於健康的,都含有很多的維生素C。在吃蘋果或橙子的時候,並不會覺得巧克力含有多高的糖分和熱量,因為你的關注點在水果的營養上。這時候你就算吃上兩顆三顆巧克力都不會覺得過分。這就是健康光環效應。蘋果和橙子矇蔽了我們認知的眼睛,讓我們錯誤地以為這樣的搭配是符合我們的飲食道德標準的。是的,感覺良好會取代常識判斷。

光環效應掩蓋我們認為不好的一面,製造一個假象讓我們更多地關注好的一面,利用道德許可做不好的事,而我們錯誤地以為我們的選擇是對的,所以內心不會有任何負擔和焦慮。

道德之善是否允許縱容誘惑之衝動?道德許可的坑,你入過幾次?

應該怎麼做?

抵制自我放縱的誘惑,以目標為目標,應該怎麼做?首先我們應該明確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在實現目標過程中對誘惑和光環說”不“。不要依戀過去的善行,過去只代表過去。也不要期待明天想要做的善行,明天永遠是現在超越不了的明天。誠然,誘惑的魅力是巨大的,我們既然知道道德許可的三種表現形式(進步的誘惑,嚮明天賒賬,光環效應),當我們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就不至於盲目地跟著感覺走了。

想要做到始終如一,需要認同目標本身,而不是我們做善事的光環,忘掉美德,關注目標和價值觀,這樣才不會掉進道德許可的陷阱裡。我們應該始終意識到自己要做什麼,和做了什麼,這樣才不至於被誘惑和光環誤導,迷失了方向。

本文參考了:《自控力》;作者:【美】凱利·麥格尼格爾;譯:王芩卉;文化發展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