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從心生,心淨則身淨!卸下包袱從“心”開始

法從心生,心淨則身淨!卸下包袱從“心”開始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法從心生,心淨則身淨,心是健康的根本,身體是心靈的表象,心亂了,自然一切的一切都失去了節奏。


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對世人內心的疏導和把握有許多真知灼見。道教認為,求得心安的唯一辦法是:先要把心靜下來。心靜下來,靈魂才能覓得歸處,心才能有安歇之所。道教經典《清靜經》昭示世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靜,是人的心靈最為理想、最為和諧的狀態, 是人生修養的起點和根基。清靜如一把拂塵,可以吸取我們內心的塵埃;猶如一眼清泉,滌清飛進我們眼睛裡的飛蟲和砂礫;猶如一盞航標燈指引我們人生的航程。清靜能夠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能夠增加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時下,攪擾我們心安的因素多種多樣,按照人群劃分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普通人的煎熬:為情所困,為欲所擾、為愛苦惱、為錢生憂。現實與想象差距太大,心生抑鬱,累、煩的感覺糾結在心頭。直到生命結束,欲壑難平。“終日奔忙只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卻少美貌妻。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到登基。一日南面做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還嫌低。”明代朱載育的散曲《十不足》對這種病症的描述淋漓盡致,相當的到位。


先哲們認為,貪妄是這種症狀的病根。《清靜經》把脈開方,昭示眾生:“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這段經文告誡世人:把人生的目標放低一點,把人生中的挫折看淡一點,迴歸清靜本性,人生的苦惱和困惑就少一點。社會也就會更和諧一點。

人生在世,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己都要有一顆寬容之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寬容不僅僅要對人、對領導、對同事、對朋友、對反對過自己的人......還要對己。特別是青年精英,不要對自己太苛求,要能夠面對失敗、接受失敗。


法從心生,心淨則身淨!卸下包袱從“心”開始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世間不經歷失敗,一輩子平平坦坦的境況是很難遇到的。為什麼別人總是輕鬆的達到目標,而我總是面對失敗;為什麼老天不公賦予別人那麼多天賦,單單給了我一個笨腦袋;這種糾結曾經困頓了許多年輕人。人前顯貴背後受罪。有時我們只看到了成功者的光鮮靚麗,在他勤奮努力的時候,我們往往沒有看到,因而造成了我們許多人的心理失衡。成功都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從眼前當下做起。成功者都需要一份堅忍,不拋棄、不放棄,持之以恆。成功需要一份信心,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的低谷並不全是人生悲慘的深淵,處於人生的低谷,勇敢地邁過去,往往距離成功更近。因為路就在腳下。


另外一類是成功者的糾結:功成名就,不能自持,忘乎所以,為名所累,心生浮躁。禍之福之所倚,福之禍之所伏。樂極生悲,人生經歷過山車,起伏跌宕。

企業界的大款,娛樂界的明星往往是這種病毒侵蝕攻擊的對象。遏制這種瘟疫要從安神,清虛入手,降溫、去熱,才能切中要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知止是一種大智慧。知止是一種境界。隋代典籍《止學》有一名句:“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曉諭世人繩營狗苟只是末流的小智,真正的大智慧是知止之人。《道德經》揭示:“大成若缺,大盈若衝。”教育人們要分清大小,分清主次。先哲們認為,知止和知足是緊密相連的。


故《墨子》強調: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止的內容是有形的,《大學》對止的內容進行了細化:“為人君,止於人;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先哲們諄諄告誡:行和止有度。”“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慮而後能得。”知足、知止能夠讓人擁有一個理性的心態,能夠啟迪智慧,擺脫禍患,最終能夠讓人有一個滿意的人生。


法從心生,心淨則身淨!卸下包袱從“心”開始


名利上多一份淡定,進退上才能多一份坦然。知止先要戒除貪念,先要管控慾望。欲壑難平,得隴望蜀,貪慾是個無底洞,貪慾一步一步的把人引向了地域、引向了罪惡的深淵。故而《增廣賢文》開方:“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知足、知止,才是立身長久不敗之道。以“知止”為始,方能以“得”為終。


先哲們強調的知止,是防止妄為。先哲們要求人們在其位謀其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知足是不妄為的防火牆,不妄為是人生的紅線,是止的終極目的。人生在世都有一份責任,幹好該乾的事,幹好能幹的事。人生如同一場新鴛鴦蝴蝶夢,只不過,知多、知少、更要知足,索取更多,給自己披上了沉重的枷鎖;知足知止,才能讓你更好的品味人生的樂趣。


“人人愛讀《清靜經》,只因其中有清靜”。心病還要心治,讀經悟道,真心的希望《清靜經》能夠給更多的浮躁之人帶去一份心安,傳播正能量給社會增添一份和諧。


神馬都是浮雲,宰相肚裡能撐船,心大了,事自然就小了。看淡名利,清除內心的雜草、戒除貪念,讓你的內心有更大的空間。牢記你的初心,調整自己的人生軌跡、及時糾偏、糾錯,遇事不逃避、敢於接受、勇於面對當是人生的態度。願你、我、他,我們每個人都有個大心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