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影響如此之大原來並不是正兒八經的講“道德”的書籍

《道德經》一般視為古代大思想家老子的著作,學術界也認為它可能是老子及其後學集體創作的產物,又稱《德道經》、《老子》、《五千言》,分上下兩篇,即前三十七章的《道經》、後四十四章的《德經》。後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初年版本的帛書《老子》,卻把《德經》放在了《道經》前面。

《道德經》全文儘管只有五千餘字,卻歷來被看做是“萬經之王” 因為其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形上宇宙論、陰謀詭詐、帝王權術、兵家詭道、養生等眾多思想,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結出了先秦哲學和美學上的道家(例如莊子)、漢初的“黃老之術”、漢末的道教(例如張陵的“五斗米道”,以及後來的各種道教流派)等碩果。

具體說來,《道德經》提倡“對立面的轉換”、“善為下”、“寡慾”、“居後不爭”、“守柔”、“抱朴”和“無為”等思想。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如果單就其對道教的影響說,“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覽”、“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齋、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基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根源,“歸根”、“覆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的哲學依據。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道德經影響如此之大原來並不是正兒八經的講“道德”的書籍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