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是源自客家的傳統服飾。因顏色多為靛藍,客家傳統服飾又稱客家藍衫。衫是大襟衫,褲是大襠褲,鞋是傳統繡花鞋。這套“衫褲”,色彩低調,樣式簡單,體現的是一種低調、簡約、實用的生活美學。今天很少看見客家人穿傳統服飾了。

服飾是文化的重要象徵和載體,瞭解傳統服飾,有助於瞭解客家的文化、客家的性格和客家的過去。古代小說中描寫漢家女子的打扮特徵:“ 三綹梳頭,兩截穿衣”。其中兩截穿衣,是指穿衣服不是一通到底的袍子,往往是衣和裙或衣和褲的組合,就是衫裙或者前面說的衫褲。


閩粵贛三地客家人的傳統衣著,主要由大襟衫、大襠褲、頭巾(冬頭帕)等組成。客家先民歷次南遷,也把優秀的漢民族文化藝術帶到了遷徙地,服飾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客家服飾設計至簡,多數顏色樸素,卻天然耐髒,體現了客家人的樸素、勤勞、節儉,也反應了對中原文化根源的傳承和對環境變遷的適應。


一、開襟的形式

早期傳統的客家服飾的開襟形式主要有 “大襟”、“琵琶襟”、“對襟”三種。客家男子大都是對襟衫、袍褂和大襠褲;女子都是大襟衫、大襠褲。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梅州客僑博物館館長、收藏家魏金華先生供圖

客家女最常見的上裝是大襟衫,大襟,右祍,高領,布紐扣,長短以“行不露臀,坐不露股”為原則,下裝大襠褲。顏色尚青、藍、黑色,一來是天然染料,二來是耐髒好洗。頭髮梳成高髻,以帕包頭,插上金、銀、銅簪等。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梅州客僑博物館館長、收藏家魏金華先生供圖

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裝結構的特點是:直領、斜襟、佈扣、寬袖、無口袋。衣襟寬大,襟開右邊(右衽,即收束點在右邊),紐扣是唐裝布條紐扣。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所謂“大襟”是衣襟彎曲向右開口一直延伸至右腋下,然後順著肋邊與小襟重疊扣合,是早年漢族婦女服裝的主要開襟形式。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這種長袍很斯文

梅州客僑博物館館長、收藏家魏金華先生供圖

大襟衫雖然難以彰顯婦女身材的曲線之美,卻實用方便。外出勞作時揹著孩子勞作的婦女,可遮羞,可給孩子遮風擋雨。當然,現在幾乎見不到這樣穿著的了。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教會姑娘與身著大襟衫的梅州客家女孩,攝於1887-1901,圖片來自南加州大學圖書館

“對襟”就像古建築的大門兩片對開的形式,通常為一般男性的外衣或大褂的開襟樣式。對襟衫與唐裝相似,在前面中間開襟,把前襟平均分為左右相對的兩襟,所以稱為“對襟”。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對襟衫與大襟衫的區別在於,大襟衫是在頜下至腋下斜開,前部是為大面襟。而對襟衫則把前襟於中間對開,分為左右兩襟。對襟衫多為短裝,多為客家漢子勞作時穿著,女子則多用作睡衣或內衣。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琵琶襟”大多用於背心類的服裝或者冬裝,男、女、老、幼均有使用。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無論大襟衫,還是對襟衫,都分為夏、冬裝,夏裝為了涼爽、透氣,則是單衫。冬裝則為了禦寒,則用雙層,是為夾衫,有的還在中間鋪以棉絮,成為棉襖。

二、色彩和紋飾

客家人傳統喜歡素色,尤其客家地區很多從事染坊業。所以客家傳統服裝以樸素的靛藍、深黑、白色為主,並不都是藍色。質地多為粗布。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藍衫用的原料,就是靛藍。天然顏料,耐髒,耐磨,低調。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染料——靛藍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刻印花紋

客家人的服飾也是多彩的,江西一帶的客家女繡花技藝極好,服飾往往繡上美麗的滾邊。


而梅縣一些南洋商人家庭,也往往會添加一些娘惹服飾元素、民國旗袍元素,那些就已經不是衫加裙的傳統服飾了。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梅州客僑博物館館長、收藏家魏金華先生供圖

三、穿著的場合

客家大襟衫,作為一種常服,客家人居家休閒時穿,赴親戚朋友家做客也穿,外出到公共場合也這樣穿著。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編織的男子和紡線的女子

攝於1881-1910年間,梅州

圖片來自南加州大學圖書館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耕田使牛的女子

攝於1881-1910年間,梅州

圖片來自南加州大學圖書館

因為客家傳統服飾的舒適、耐穿、利落、美觀,所以到客家地區傳教的牧師和女眷也跟著穿客家大襟衫。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傳教士的女眷也喜歡大襟衫

攝於1921年8月,梅州

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資料

客家地區一般有墟日,即如北方的趕集,五天一墟日,以農曆計,每逢一五、或二六等為墟日。一到墟日,所看到的人們都是形制樣式相同的服飾。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一位牧師的女兒

攝於1905-1925,梅州

圖片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


客家地區一般有墟日,即如北方的趕集,五天一墟日,以農曆計,每逢一五、或二六等為墟日。一到墟日,所看到的人們都是形制樣式相同的服飾。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趕墟日

攝於1881-1906,梅州

圖片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


改良後的客家藍衫,如今已經成為臺灣不少學校的校服。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梅縣的客家小女孩(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資料)

改良後的客家藍衫,如今已經成為臺灣不少學校的校服,既適合小朋友活動,又不失民族的審美,比不少北方學校採用英式校服,更為得體、美麗、自然。


四、新娘裝

客家女平時所穿,為樸素的大襟衫,大道至簡的風格,實用耐穿的質地,不露曲線之美,只為勞作而設。然而客家新娘子的衣服,也是美觀靚麗的,質地,也有著細膩的真絲。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梅州客僑博物館館長、收藏家魏金華先生供圖


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也有了不少穿旗袍的新娘裝。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四、冬頭帕、抹衣

戴冬頭帕(頭巾),身穿大襟衫,揹著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跣進在田野,是傳統的客家婦女形象。美國傳教士羅伯·史密斯說:“在我所見到的任何一族的婦女,最值得讚賞的當推客家婦女了。”


冬頭帕客家婦女結婚之後開始佩戴。過去是客家婦女服飾的最典型特徵,如今卻很少看到戴頭巾的客家婦女了。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推磨的梅州客家女,攝於1921-1928年間 (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資料)

當時戴冬頭帕,一是為了保護頭髮,二是頭巾能遮陽擋雨,三是帶小孩在外勞作時,小孩尿溼了褲子可用它來包裹小孩,四是摘有野果可以順帶包起來。

各地的冬頭帕,也不盡相同。贛南的冬頭帕,在額前部的大塊黑色面料,往往會配上豔麗的兩根絲帶,像兩條河。有老人解釋說,一條是以前的河(中原的黃河),一條是現在的河(客家本地的河)。披肩、護額、絲帶三部分和穿戴方式,是從太平天國時期鞏固發展而來。太平天國決意摒棄滿清的金錢鼠尾辮,復興中原的服飾,往往在頭巾繡上很多中原漢族的紋飾。

藍布衫外面,戴在胸前的叫抹衣,有些像油畫匠人的圍裙,保暖又防汙,口袋還能裝東西。過去客家有些地方(如閩西的一些地區)盛行靛藍產業。不少客家人是自己種的麻、自己織布,自己染衣,自己繡花,說明原料是原生態的。這也許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傳教士的女眷也喜歡穿著客家大襟衫了。

五、褲子和鞋

客家衫褲的褲,指的是大襠褲,又叫腰褲頭,寬鬆舒適,也適應農耕需求。其特點是褲腰、褲腿寬鬆,褲腿直筒裁剪,通風透氣,便於上撏下放。


這種設計,是為了適應客家人田間勞作的需要,如果緊了,則不適於勞作時的彎腰邁腿。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臺灣老照片(網絡圖片)

傳統客家女的鞋子也是繡花鞋居多,但是花樣質樸,取法自然。贛南和閩西的傳統繡花鞋,鞋頭尖銳上翹,形如鳳嘴,和唐代的鞋很像。鞋幫用青色或黑色土布製作,幫面上常用五彩線繡上牡丹、菊花、石榴或鳳鳥、蝴蝶等吉祥圖案。幫口鑲彩色滾邊。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1920年代拍攝的客家阿婆(網絡圖片)

江西安遠客家婦女酷愛在鞋面、帽子、圍裙等衣物上描花刺繡,尤其是做出的各式各樣的繡花鞋。鞋面繡的花鳥魚蟲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被譽為工巧藝精的客家女紅。

而汀州的客家人還穿“鞋屐”,用木頭雕刻的底,在下雨的時候穿,可以防水。有些木屐是夾鞋。

客家是漢族中唯一一個沒有纏足習慣的民系,舊時閩南、廣府、潮州的女性都是纏足的。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臺灣屏東客家女服飾(右三排),著客家衫褲、夾鞋(中研院臺史檔案資料)

舊時漢族,除了客家,大部分女性都以纏足為美,那令舊時男人著迷的畸形“三寸金蓮”,今天看起來十分驚悚。


纏足的習俗據說從南唐李後主開始,導致除了客家之外的中國女人形象纖弱不堪,一直到1940年代才消失。歷史上女人為了取悅男人進行自虐的行為,古代有纏足,外國有束腰,這些陋習,客家人都沒有。

但是客家有個傳統陋習就是男逸女勞。客家男人晴耕雨讀、外出經商、下南洋闖世界,而家中的繁重體力勞動,家頭教尾、田頭地尾,幾乎都是女人完成。要是客家女性纏足束腰,就沒法勞動了。

1864年抵華,在粵東南傳教辦學達20年之久的畢安牧師對客家人不纏足的習慣極為讚歎:“客家婦女廢除裹腳的陋習,讓腳自然生長,目的是為了從事田間勞作和運送沉重的貨物。”

為什麼客家傳統服飾是這樣的?

客家人作為中原南遷而來的一個民系,其服飾與中原服飾總體差異不大,但也往往結合環境適應需求充分借鑑當地民族。客家人堅持中原文化的意識,也反映在其衣飾打扮上。

外國人也喜歡穿的客家傳統服裝,現在不多見了


▲仕女畫,清光緒年間


其一,客家服飾保留了中原右衽特徵。中國上古時期皆以上衣下裙為常服。左衣襟壓右衣襟,稱為"右衽"。"右衽"是華夏民族服飾的一個重要標誌。作為漢族的客家人穿大襟衣,一定是右衽,這個是不能錯的。

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代表漢族審美和習慣的一個文化符號。在歷史上,孔子說過一句特別著名的話: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這些人就要披髮左衽(變成胡人)了!

孔子說的披髮左衽,是在描述一種現象。當時少數民族生活中馬背上,右衽的服飾影響彎弓搭箭,所以一般左衽,而對漢族人來說,因為更加擅長使用右手,審美上也覺著右衽好看,所以穿右衽更方便,久而久之就成了有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


在注重服飾禮儀和標誌的時代,右衽是華夏漢服,左衽是胡服,這是服裝上的根本區別。左衽在儒家的倫理秩序中,還表示死者服裝。《禮記》裡面說:“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


所以在作為漢族客家人的傳統服飾中,是不可能出現左衽的。我們看歷史文獻,如若畫著漢人左衽,那就是“亡文化”的意思。漢服,只有右衽;胡服,才有左衽。如果把歷史上的文化符號弄錯了,則就是缺乏歷史常識的表現了。但是其他民族或異國的服裝就沒有這個傳統講究,比如韓劇《宮》裡面的韓服時裝,就有左衽的。


其二,客家服裝保留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的寬博古風。自先秦起,先人們穿著深衣大袍,寬大舒適,輕鬆瀟灑。

以下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