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之泉州碗糕

碗糕 wangao╲

傳統文化之泉州碗糕

傳統文化之泉州碗糕

傳統文化之泉州碗糕

碗糕是泉州最有代表性的年糕之一,製作過程需經過發酵,人們取其“發”之寓意,寄託心中美好的祝願,老人們都說碗糕會“笑”,指的是發酵的碗糕蒸後裂開的形狀。在閩南,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前夕,許多家庭便會開始“蒸糕做粿”,小時候奶奶把提前一天發酵好的米漿取出,為全家人蒸出香甜可口的碗糕。

兒時的我最開心的,莫過於守著灶臺,眼巴巴地望著冒氣的蒸籠了。由於害怕錯過箇中環節,我常常直至深夜還不肯去睡覺。“要好了嗎?”偶爾冒出的一句話常常讓大人們備感緊張。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蒸碗糕期間,嚴禁小孩子在灶臺旁嬉鬧,更不能講出任何不吉利的話語,使碗糕開不起來。(碗糕開口笑象徵發達、發財、發家致富)每每這時,母親便連哄帶騙地告訴我們要快點去睡覺,等明早醒來就有碗糕可吃了。

每回,總要從前一天傍晚便著手為隔天的碗糕製作做準備,先將米加水細細地磨成米漿,接著放進盆中浸泡發酵。米漿的發酵是製作碗糕的關鍵步驟,急不得,通常需要花上24個小時才行。如果發酵時間不足,碗糕的表面不會開裂,有的甚至膠黏得剝不開,如此便會影響美觀。而發酵時間過長,蒸熟的碗糕則會發酸,由此破壞了口感。

經歷一夜的發酵,直至隔日清晨,將發酵好的米漿取出,把定量的白糖加入其中。隨後用棒子順時針攪拌,直到米漿呈現如酸奶般的濃稠狀,才將其一一裝入容器中入鍋蒸熟。同前期發酵一樣,火候也是做出好吃碗糕的“秘方”,特別是蒸籠一上爐子,火便要開到最旺,只有前面15分鐘用旺火蒸煮,才能蒸出“笑口常開”的漂亮碗糕,而且口感也會變得綿密又有Q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