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友誼:曾經山盟海誓,如今小心翼翼

曾經說要為你兩肋插刀的“鐵子”,如今經不起一場吵架。

成年人的友誼:曾經山盟海誓,如今小心翼翼

同事小婉跟自己大學最好的閨蜜小琴吵架了,小琴拉黑了她的一切聯繫方式。

吵架的原因是:小琴的“愛豆”曝出了醜聞,小琴因此傷心地幾天沒吃飯,拿菸頭燙自己的手臂。

小婉覺得不可思議:“不過是追星,不至於連命都不要了吧?”小琴的行為讓小婉覺得很幼稚,於是她打電話想罵醒小琴。

沒想到小琴和她大吵一架,然後拉黑了她。

成年人的友誼:曾經山盟海誓,如今小心翼翼

小琴說:“你跟我吐槽加班有多累、同事有多討厭時,我有像這樣罵過你嗎?”

小婉和小琴的之間的感情曾經令很多人羨慕。她們可以從金庸武俠聊到二次元漫畫,能一起去五月天演唱會,也能一起三天不洗頭,窩在寢室追劇。

小婉剛上班的時候,小琴去讀研。知道小琴有鼻炎,適應不了北方的天氣,小婉用自己第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個超貴的空氣淨化器寄過去。

知道小婉加班經常忘吃飯,小琴隔著一千多公里,偷偷點了小婉最愛吃的芒果千層給她。

她們曾經還說好要做彼此的伴娘,現在卻因為吵了一次架,已經半年沒說話了。

成年人的友誼:曾經山盟海誓,如今小心翼翼

小婉說:“我記得她所有的好,她也記得我所有的好,可是我們無法阻攔彼此漸行漸遠。”

網上有句話曾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小孩子才問你為什麼不理我了,成年人只會默契地彼此疏遠”。

俄亥俄大學一位教授指出,從14歲到100歲,人們對於朋友的定義都是相似的:朋友就是那些我們所欣賞的人、可以說話的人、可以依靠的人。

但是不同年齡的區別在於:我們遇到這樣的人、產生這種感覺的情境在發生變化,我們處理關係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成年人的友誼:曾經山盟海誓,如今小心翼翼

小時候,能夠和我們愉快地做遊戲的人就是我們的朋友。

青春期時,好朋友成了那些可以彼此分享秘密的人。

當我們18歲以後,朋友對於我們的意義又變得更豐富了:她是能和我一起討論韓劇的人;她要能接住我所有的梗;她和我一樣吃火鍋不喜歡放香菜……

成年人的友誼:曾經山盟海誓,如今小心翼翼

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把18-25歲被稱為“成年初期”,在這一階段的中心任務是解決親密與孤獨的衝突。在這個階段,我們會離開家鄉,到陌生的城市求學、工作,在這裡遇到朋友、愛人等等。

孤獨感的存在使我們需要社交網絡的支持,因此朋友變得更具有“功能性需求”,很多事情我們都希望能有朋友陪伴。

這種彼此之間的“功能性需求”使我們在這一階段交到了自己認為可以陪伴一生的朋友。

可是當我們離開了校園,步入了社會,一切都變了。

從20歲到30歲的這十年,每個人的人生進度開始不一樣。

有的人還沒戀愛,有的人已經結婚生子;有的人朝九晚五,有的人自由職業;有的人還在天天泡吧,有的人已經保溫杯裡泡枸杞……

成年人的友誼:曾經山盟海誓,如今小心翼翼

成年人對於朋友的需求不再是簡單地一起吃吃喝喝,或者陪自己發發牢騷,我們的友誼在方方面面開始出現變化,這些變化讓曾經穩如磐石的友情開始鬆動。

  • 1. 朋友的存在方式


一項調查指出,對於逐漸步入中年的人來說,友情不再是“天天黏在一起”,而是“他一直都在”。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可能一年半載都不跟朋友聯繫一次,但你們一見面,依然像昨天還在一起那樣熟悉。

朋友圈裡有位老師,年過四十,因為是媒體人,平常朋友很多。但是春節期間疫情突然嚴重,毫無準備的她,發現家裡幾乎找不到一隻口罩。

但沒過幾天,她就收到了一箱口罩。那是她的一位老友,在得知國內疫情爆發後,從希臘輾轉送到國內給她的。

成年人的友誼:曾經山盟海誓,如今小心翼翼

比起能天天在朋友圈裡點讚的朋友,這種在關鍵時刻惦記著你的朋友更符合成年人對友誼的要求。

  • 2. 我們還能聊到一起。


“能不能聊到一起”,這是大多數人從陌生走到朋友的原因,也同樣會成為大多數曾經的摯友分道揚鑣的理由。

為什麼成年人的友情經不起一場吵架?因為隨著人生經歷差異的拉大,我們的在不同境遇下,共同話題變得越來越少。

導演張藝謀曾經因為一部《英雄》,和張偉平組成了黃金搭檔。二人在生活中也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但是隨著二人的拍攝理念、思想分歧越來越嚴重,最終這對好友分道揚鑣,從此不再有合作,甚至連朋友都不是了。

成年人的友誼:曾經山盟海誓,如今小心翼翼

再好的關係也經不起“聊不來”的考驗,因為價值觀越來越不同,他再也無法在你需要時毫無理由地支持你。

  • 3.開始摻雜太多功利因素


步入成年,我們不再是可以隨便感情用事的小孩子。當生活的壓力撲面而來,成年人的精力變得彌足珍貴,已經很難去分出一部分來維繫一段可能沒有價值的感情。

所以,在面對友情時,我們開始摻雜一些功利性的因素,用一套標準化、公式化的流程來決定要不要和一個人交往下去。

就像相親市場上,一上來就先互相問清楚學歷、家境、工資、車房一樣,我們在進行社交時也開始考量:這段關係有沒有價值?需不需要花費很大精力維護?

作家馮唐有一個“交友百分制”,就是對每一個剛剛進入朋友圈的人都打100分,在以後的交往中慢慢扣分。

聊不來扣10分,脾氣怪扣10分,不常聯繫扣10分……等扣到60分以下,就可以拉黑了。

這就是成人的交友,省時省力,高效率交友是大多數人的常態。

成年人的友誼:曾經山盟海誓,如今小心翼翼

在這種情況下,一段學生時期的友誼、一段一直靠回憶中的彼此維繫的友誼,真的經不起一場爭吵。

據美國堪薩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成年人交友需要投入寶貴的時間,從陌生人變成朋友需要大約90小時,成為密友需要大約200小時。

也就是說,如果你每天用一小時的時間去維繫一段關係,需要200天才有可能交到一個親密的朋友。

而我們大多數人,下班後更喜歡窩在沙發上,通過社交軟件來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成年人的友誼:曾經山盟海誓,如今小心翼翼

於是有人說:“我朋友圈好友幾千,卻找不到一個人深夜一起喝酒擼串。”

孤獨彷彿成了我們的時代症候群,我們一邊和過去的摯友漸行漸遠,一邊在成年人的社交世界中,隔著屏幕小心翼翼地試探。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有著社交的慾望和需求,希望自己在孤獨時能有人依偎。

社會認知神經學者馬修▪利伯曼在他的《社交天性》一書中指出,人類社交有三大驅動力,分別是連接、心智解讀、協調。

成年人的友誼:曾經山盟海誓,如今小心翼翼

連接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傾向於和別人保持良好的連接關係,如果這種連接關係斷裂,我們就會感到痛苦。

因為天生害怕被拒絕,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敢去跟人交往,我們害怕這種沒有建立起來的社會連接。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一邊羨慕著別人熱熱鬧鬧的生活,卻一邊縮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躲清靜。

心智解讀指的是能夠更快、更準確地理解他人意願或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比如我們的共情能力、情商等。

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才有可能走進他的內心。同樣的,一個能對你的情緒和心境感同身受的人,也更容易讓你打開心房,和他成為朋友。

協調指的是自己不斷了解自己、調整自己,並且能夠讓自己融入社會、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總有一些社交圈子比較小的人覺得:“我是不是個怪胎,和所有人都合不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你無法融入一個群體,很可能是因為你協調自我的能力比較差,而這也並非不能改變。

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盧夫特和哈里·英漢姆提出了“約哈里之窗”理論,他們用四個方格,來說明人際傳播中信息流動的地帶和狀況。

成年人的友誼:曾經山盟海誓,如今小心翼翼

第一個方格稱為“開放區域”。在這個區域裡的信息,都是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關於自己的事情。

第二個方格稱為“盲目區域”。這個區域裡就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知道的關於自己的事情。

第三個方格稱為“秘密區域”,也就是隱私區域。隱私區域的信息就是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關於自己的事情。

第四個方格稱為“未知區域”,傳播各方都不知曉的信息置於這個方格中。這是指每個人身上尚未開發出來的信息或潛能。遇到新情況或新問題時,這類信息會生成和表現出來,不為傳播各方的“我”和他人察覺。

我們可以通過內、外部的努力改變“約哈里之窗”四個區域的分佈。

也就是說,當我們公開的、隱私的事實放大了,那麼我們的盲點和隱藏潛能相對就變小了。

通過建立在任務、信任基礎上的交流,擴大開放區、縮小盲目區和隱蔽區,揭明未知區,這就是拓展人際關係的基本心理機制。

通過“約哈里”之窗,我們可以更好地打開自己、接納他人,從而加強人際互動,增進友誼。

事實上,《社交天性》中告訴我們,我們天生就擁有能夠理解他人、跟別人保持密切關係的“社會腦”。當我們利用這種規律,變得足夠社會化的時候,生活中很多事情就會變得更美好。

成年人的友誼:曾經山盟海誓,如今小心翼翼

所以,即便成年人的友情是這一種“稀有資源”,我們也能通過自我暴露、自我控制等方式去挖掘屬於自己的“社交緣分”,讓友情不再漸行漸遠,讓自己能夠擺脫孤獨症候群,感受親密關係帶來的溫暖!

我是蘇大臉萌,願意分享你的負能量,成為你的小太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