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沉思录(1)——对“幸福”的残酷审问

想象一下有这样一个世界,从最简单但是重复率极高的工作到最顶尖的需要大量计算的工作都有人做,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没有任何问题,更完美的是,没有任何一个人会 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不满。所有人不会感到悲伤,只有无限的快乐,不会感到孤独与恐惧,只有无限的狂欢,不会有人对死亡感到一丝害怕,只有无限的快乐,每个人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不会留下任何的遗憾。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世界。

没错,这就是赫胥黎在他的著名小说《美丽新世界》中塑造的完美世界,秩序、欢乐是这个世界里出现最多的字眼。小说里的社会就像一个完美的机器,每时每刻都在以最大功率运行,而且不会出现任何差错。如此精密的社会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很简单,抛弃传统的生育方式,用最优秀的精子去结合最优秀的卵子,然后进行所谓的“波卡诺夫斯基流程”将胚胎数量增多,接着将胚胎放在特殊的瓶子里培养。中途会在一些瓶子里注入毒素,因为这样就可以在婴儿们出瓶时将他们分成优等阿尔法、阿尔法、贝塔、埃普西隆四等人。拥有“天生”智力缺陷的诶普西隆负责大多数无聊的工作,优等阿尔法则成为统治社会的核心人物。是不是这样想着觉得有点渗人?没错,这就是赫胥黎创造的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完美世界。而这就让我们多了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反乌托邦沉思录(1)——对“幸福”的残酷审问

☞什么是幸福?

我们又要再一次回到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网络上有无数种同类型的采访,核心问题都是询问受访者“你幸福吗”,有人会回答“我不姓福,我姓张”,也会有人回答“我幸福”,但是当问到“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时,一般受访者都的回答都模棱两可,一般情况下大都认为幸福是满足个人的一些愿望后的感觉,然而如果幸福仅仅只是这样就能获得,那么《美丽新世界》中的人不可能会存在不幸福。拥有“先天缺陷”的诶普西隆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工作,他们在岗位上矜矜业业就是幸福,抛弃家庭的概念,放弃“克己”的思想,所有人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这是个不可能存在不幸福的世界。就像在小说最后,野人约翰和穆斯塔法·蒙德的一段对话

野人约翰:“干那么辛苦的活儿也幸福吗?”穆斯塔法:“辛苦?他们并不觉得。恰恰相反,他们喜欢这样。它很轻松,而且非常简单,不需要劳心费力。七个半小时的轻松工作,然后领到定量供应的苏摩,然后进行游戏,无拘无束的观看感官电影。他们还能要求更多吗?”

随后穆斯塔法又提到在爱尔兰岛推行每天四小时工作制, 结果社会陷入动荡,而且苏摩消费大大增加,“下层等级人们”根本就不幸福。在文中,作为世界管理者的穆斯塔法可以违背法律,这让他得以阅读那些“禁书”,例如《莎士比亚》《圣经》,可为什么这些书会成为禁书呢?记住,这个世界一切的信仰就是“幸福”,而给予人创造艺术的那些痛苦的灵感是被禁止的。

穆斯塔法:“因为我们世界与《奥赛罗》的世界并不一样。没有钢条你怎么能造出汽车呢?没有社会动荡,你就写不出悲剧。如今的世界很太平,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会得到无法企及的东西。他们享受这富裕与安宁,没有病痛,不会害怕死亡。他们很幸福,不知道激情与年老为何物,它们不会受到父母的干预。他们没有感情深厚的妻子、爱人或孩子。他们所接受的培育使得他们不由自主的表现出应有的行为,就算出了什么岔子,还有苏摩呢。而你却把他们扔出窗外,以自由的名义,野人先生,自由!”
反乌托邦沉思录(1)——对“幸福”的残酷审问


还有一小段

穆斯塔法:“确实如此。事实上,比起痛苦的过度补偿,幸福看上去总是很猥琐。当然,稳定没有动荡那么壮观。得到满足当然比不上与不幸进行搏斗那么令人心醉神迷,也不像与诱惑进行进行斗争,或由于激情或困惑而遭到致命的打击那么动人心魄。幸福从来就不是宏伟壮丽的。”

没错,幸福从来就不是廉价的,容易获得的,它根本不是欲望被满足之后的满足感,至少在我看来,幸福的确是一个需要追求的东西,只有在经历很多之后,才能获得的感觉。正如野人约翰在最后所说:

“我正是在要求不幸福的权利。还有变老、变丑的权利,患上梅毒和癌症的权利,吃不饱的权利,肮脏的权利,总是生活在对明天的忧虑中的权利,患上伤寒的权利,受各种难以言状的痛苦中折磨的权利。”

所以不管是谁,都应当重新审视自己是否把幸福定义的太为简单,导致自己一直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幸福”的世界里,真正的幸福也许正是在各种“不幸福”之后所得到的。而这个审视,又会引出一个新问题……

反乌托邦沉思录(1)——对“幸福”的残酷审问


☞我们需要反思吗?反思的意义又在哪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小说中,通过一个被错误操作得到的阿尔法——马克思*伯纳德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个世界里一旦有人开始反思自己,开始思考自己所作所为值不值得,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并且拒绝服用苏摩的时候,他们会被流放到冰岛。对于生活在这个美丽新世界的人来说,这当然是一种残酷至极的惩罚,但是对于从“非文明”之地——熔岩区来的野人来说,像这样人们可以自由思想的地方才是正常的“文明”之地。当然,对于生活在普通世界的我们来说,《美丽新世界》中的世界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压抑,可想象一下,假如你生活在其中,你能察觉到居住环境的“不正常”吗?所有人的欲望都被满足,不会有人再去思考任何的哲学问题。

反乌托邦沉思录(1)——对“幸福”的残酷审问


在中国互联网上出现无数次的“奶头乐”理论几乎能够引爆所有人的爱国情怀,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懂得去反思,去思考的人,那么你会意识到这个理论到底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出处,是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带着这些疑问你就会发现这个理论毫无站脚的位置。

但是理论中所提到的关于“娱乐”所带来的问题值得思考一下,人们需要娱乐,但是不知道娱乐过度会不会使得社会发展成为鲍德里亚所说的“拟像”中的“超现实”社会。

所以至少在我看来,反思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反思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你对自己有多重视,更是象征着一种对待自己的真诚,而这点在现在的世界里显得异常可贵。只有学会反思,才能抓住自己身上的缺点,真正认识自己。

在与主宰者穆斯塔法的对话结束之后,约翰要求伯纳德把自己放到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像一个教徒那样每天鞭打自己,像天神忏悔自己的罪过。或许我们没有必要想那样靠痛苦来赎罪,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坚持审问自己,对自己诚实一点,尽管世界再怎么变化,我们也可以做一个清醒的人,不至于在所谓的“幸福中”忘却自己的灵魂。

反乌托邦沉思录(1)——对“幸福”的残酷审问


☞艺术的存在

在小说中,还是在野人约翰和穆斯塔法对话中所谈论到的关于“艺术”的问题,文中穆斯塔法的观点是“艺术品总是诞生于各种惨状中”,而在新世界里艺术品之所以不存在是因为所有人都享受着富裕和安宁。仔细观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艺术作品,的确大都是从某个悲剧故事中被创作出来的,例如白居易一首《长恨歌》,本来是批判君王沉迷美色,不论国事的,可是写着写着就有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首诗让人潸然泪下,可能是因为这位香山居士终究忘不掉与少年时心爱的女孩诀别的心情;又或者是那位因为癌症而逝去的婴儿的父亲靠着这痛苦和悲怆做出了《癌症如龙》这样广受好评的游戏。

没有错,我承认,比起快乐,幸福是猥琐的;比起娱乐,艺术是痛苦的,可能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艺术成为了人们的发泄点,这也使得世界变得多姿多彩,不只是一个一直运行的机器。

☞总结

不得不说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带给读者的感受太真实,因为它读起来就像是这个世界演化的最终结果,而这本反乌托邦巨著所能带给我们的是对自身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离开这些东西,人不会再成为具有独立思维的生物,而社会也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多姿多彩。从这本小说开始,我们要学习审视幸福到底是什么,若幸福只是简单地“满足欲望”,那么美丽新世界终究会成为我们的“乌托邦”。

『为什么这个世界是真实的』

『因为它一团糟』

P.S.:在看完《美丽新世界》后,一定要去阅读赫胥黎的社会学论著《重返美丽新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