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民國時期有八個特別市——南京、上海、天津、青島、漢口、重慶、北平、廣州。其中又有“上青天”三大城市之說,即上海、青島、天津。這個排名有何依據?

“上青天”的意思,其實是特指中國三大紡織工業基地。這三座城市是清末民初最早出現紡織工業的城市,直到80年代以前,“上青天”仍是中國紡織行業的領頭羊,如今三地各自建有紡織博物館,呈現了中國民族工業百年來的歷史滄桑。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上海

先說上海,這裡有中國第一家機器棉紡織工廠——上海機器織布局,建成於1889年。

1843年11月17日,根據《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上海正式開埠,中外貿易中心逐漸從廣州移到上海。包括鴉片在內的大量西方商品湧入中國,其中洋布一系列,每年售銀三千多萬兩。所以在1876年,李鴻章決定進口紡織機器,開辦紡織廠,“期漸收回利源”。

根據津海關道黎兆棠的建議,李鴻章派魏綸先到上海籌組機器織布局事宜。1878年,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始籌備,廠址設在黃浦江畔楊樹浦,佔地面積為三百餘畝,訂購了軋花、紡紗、織布等全套機器設備。11年後,1889年12月28日,上海機器織布局終於正式建成開工,規模堪稱巨大,有工人約4000人。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上海

1893年10月19日,織布局清花間失火,施救不及,全廠付之一炬,損失達7000多萬兩。李鴻章說服朝廷力主重建,這一次恢復籌建只用了一年,重建後的上海機器織布局擴大了規模,改名為“華盛紡織總廠”。

從清末到民國,上海出現許多名噪一時的紡織大王,包括劉國鈞、榮宗敬、吳昆生、穆藕初、郭隸活等等。榮宗敬是榮毅仁的伯父,他在上海創辦了申新紡織廠(一至九廠)。到40年代末,上海紡織工業共有企業4552家,作為紡織工業主體的棉紡錠達243.54萬枚。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上海

再說青島。紡織業在青島被稱為 母親工業,民國時期紡織業總用工人數就達近十萬人,幾乎每個青島人都能從他們的祖輩或父輩中,找到紡織人的身影。

德國人侵佔青島是在1897年,他們把青島作為他們在遠東的唯一基地,青島也由此開始城市化發展。青島的第一家紡織廠,是1902年德國人在青島滄口開設的“德華繅絲廠”,繅絲就是將蠶繭抽出蠶絲,其產品出口歐洲。這家工廠存在了6年,於1908年停業。1913年,天津實業家周學熙買下廠房和設備,改建成華新實業公司(華新紗廠)。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青島

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國侵佔青島,在四方村興建“內外棉股份公司青島分公司”。之後幾年,日商又在青島開辦了大康、鍾淵、富士、寶來、隆興五家紗廠。30年代中期,青島有紡織工人3萬餘人,棉紡錠56.84萬枚,織機9286臺,建立了紡紗、印染、機械製造等門類齊全、產業鏈條完整的體系,規模僅次於上海,居全國第二位。

50年代,青島九家紡織企業收歸國有,依次更名為青島國棉一廠至九廠。在國棉六廠出了一位紡紗女工叫郝建秀,因工作成績突出引起中國紡織工會的關注,派工作組來廠觀摩郝建秀工作,研究總結出郝建秀工作法:“一,正確的勞動態度;二,虛心學習,肯動腦筋;三,善於分配勞動時間;四,以質量為中心。”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國推廣。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青島

“上青天”,上海肯定是老大,但是民國時期單就紡織業來說,青島和天津誰是老二?好像也說不太清楚,因為差不太多。

清末民初天津紡織工業最大的特點,其實是資本構成——陸軍總長鮑貴卿、安徽督軍倪嗣沖、曹錕的弟弟曹銳、金城銀行總董事王郅隆、實業家章瑞廷、中國銀行總裁馮耿光、鹽業銀行總經理吳鼎昌、北洋政府財政部長王克敏、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等,都曾投資入股天津的紡織業,體現了天津是軍閥政客(即超級富豪)聚居地的特質。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天津

天津紡織工業自1898年天津關內外鐵路局督辦吳懋鼎創辦天津機器織絨局開始,起步比上海晚9年。1903年,袁世凱委任天津候補道臺周學熙總辦直隸工藝總局,天津華新、裕元、恆源、北洋、寶成、裕大六大紗廠相繼建成。

到20年代末,天津紡織廠家數達1407家,總資本額為2687.05萬元,佔當時天津民族工業資本額的30%。天津的紡織廠多臨海河、北運河、新開河、金鐘河而建,棉紡廠廠內有碼頭,河北、河南兩省的棉花經運河運進天津,那時候上海到天津的輪船還能通航。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天津裕元紗廠

上海人劉伯森受南方最大實業家張謇影響投資紡織業,在滬建有寶成第一、第二兩家紗廠,1920年他來到天津,開辦了“天津寶成第三紗廠”。 當時紗廠都是十二小時工作制,寶成紗廠經理吳敬儀推行八小時工作制,早中夜三班倒,《大公報》稱其“實開中國勞動界之創例”。

50年代,寶成第三紗廠和裕大紗廠合併,成立了第三棉紡織廠,簡稱“棉三”。幾年前,這裡改造成天津知名度最高、規模最大的工業創意園區。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在接收112個紡織、印染及相關機械企業的基礎上,成立“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中紡公司),總部設在上海,下設天津、瀋陽、青島三個分公司,也體現了“上青天”的重要性。

“上青天”這個稱謂,或許還有其他原因,比如,民國時期老牌上海歌手葛蘭有一首流行曲叫《我要飛上青天》,是否對“上青天”這個說法的形成產生影響?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天津棉紡三廠今昔

50年代以後,在港口實力排名方面也有“上青天”一說,不過在“上青天”前面多了“廣大”,即廣州和大連。再有,自2001年起,上海、青島、天津三地甲A球隊組織了幾年友誼賽,冠以“上青天杯”,人們對“上青天”這個詞有了新的理解,可惜這項友誼賽後來不了了之。

民國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青島和天津誰排第二?


天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