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到罗马,帝国衰亡的底层逻辑

中国近代有一句饱受诟病的话,"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因为严格遵循统治阶层的逻辑,忽略了统治的内在合法性,因而招来无数的攻讦。

这句话其实本意是不错的,只是这里的安内作处理好统治阶层的腐化问题就行。

一切国家的衰败和灭亡,其核心都是统治阶层内部的腐化和堕落,这是没有疑问的,这句话的主人公,在说这句话之后没有十年,和楚汉相争时的项羽结局类似,就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丢了江山。

无独有偶,当年吊死煤山的崇桢皇帝,也是把江山的丢失怪罪于内部的衰败,却不去说是因为敌国的强悍导致的亡国。

从长安到罗马,帝国衰亡的底层逻辑


这样的场景在华夏帝国的历史上一再地出现,成为一个走不出来的怪圈,要么沦亡于外族的入侵,要么被国内的造反者推翻,这样的状态一再地发生,使东亚产品生了一种奇怪的循环史观,这种史观认为历史是不会进步的, 只会在盛世和衰世的交替里轮回。

在华夏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初始,在这块大陆的另一端,另一个同样规模的帝国也在成形,这个帝国同样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样也可以位列人类所创立的最伟大的帝国,这个帝国就是罗马帝国。

假如不算如今的美国,罗马帝国完全有可能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帝国。在罗,帝国创立之初,就已建立了现代国家的基本形态:类似于代议制的元老院:有任期限制的保民官;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法律审判,可以说早期的罗马帝国具备了一个伟大国家的一切要素,在担提图斯.李维的<>一书中,对罗马早期国家的道德行为赞誉有加,人们崇尚简朴清贫的生活,这使政治清明,官员廉洁,军队富有战斗 力。这也是罗马能迅速扩张的基础。

但是罗马帝国的后期,那份奢侈是非常惊人的,据传的图拉真时代,他出巡需要1400辆马车,为了给他的妻子用驴奶洗澡,还要用500头毛驴随行,这已和西晋时期石崇和王恺燃蜡为薪,锦布幛数十里斗富相类。

罗马帝国亡于公元475年,东方的长安帝国的来亡时间不好下定论,如果同样指灭于外族那么公元。311年匈奴刘聪攻陷洛阳,俘获了晋怀帝并诸王公大臣,此为汉民族有史以来最大的政治军事的失败,由此大批绵汉人开始逃往长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而东晋的建立相当于东罗马帝国的开始。

细究这两大帝国灭亡,可以说都是毁于蛮族之手,为什么会这样?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整个社会的腐化和堕落。罗马帝国晚期,因为对外扩张,战争的胜利带来了大量的奴隶,原罗马的公民,渐渐脱离了一般劳动,生活逐渐骄奢淫逸,社会生产广泛使用奴隶,到了后期,就连军队也大量的使用蛮族,这不仅使罗马军队的战斗力不断下降,也让国内涌入了大量的蛮族人口,同样的,到了后期,就连罗马的军队也蛮族化了,这个转变对罗马的打击是致命的,在干嘛罗马前期,服兵役是罗马公民的重要职责也是他们骄傲的事业,但伴随着社会风气的改变,普通的罗马公民不愿意再参军,使军队没有了可靠的兵源,而这时罗马的疆域已经变得很大,为了守护这些新占领的地方,帝国又会需要更多的兵源,这时候,不可阻碍地,大量的蛮族源源不断地涌入了军队。

从长安到罗马,帝国衰亡的底层逻辑


为了获得足够的兵源,帝国不惜用出卖公民权的方式,一个蛮族士兵只要服役够一定的年限,就可以获得罗马公民的资格。这使罗马军队的构成日渐复杂,军队的派系纷争不断,最终不同地域的军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不仅烧杀抢掠,甚至参与皇帝的废立,这样,一个伟大的帝国就这样的衰败下去。

而东边的长安帝国,情况也类似,不过也可以说更糟,华夏文明的辉煌期应该只属于先秦,从汉朝开始的长安帝国,确实没有达到罗马帝国的高度。但在人口和规模上则与之相当,长安帝国的鼎盛时期可以定位于汉朝的武帝时代,不能把汉代秦,魏代汉视作是长安帝国的衰亡,因为这还是同一个文化群体内部权力的转移,民族和社会的元气尚在。而西晋的灭亡则不同,不仅当时汉民族主要生存的中原地区已沦入异族之手,并且作为文明支柱的的儒学也遭到重大的挫败,所以西晋的灭亡可以视作华夏文明的重大挫败,东晋及此后的朝代,可以看作类似罗马的拜占庭帝国时期。

同样的,西晋的灭亡也是因为蛮族因素,但造成这一后果的,还是要归因于内部的腐化和堕落。

评价一个文明或国家的成就,这是有许多角度的,但是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我们已避不开人道和公平的维度,而一味的讴歌某一个帝国的历史功绩就是开疆拓土、奴役异族,这样的历史观就算不能说是错误的,最起码也是有偏见的。

汉武时期通常被认为长安帝国的最强盛时期,但也可以说是这个帝国由盛转衰的开始,在汉武之前的七十余年,可以说是休养生息的时代, 国家,这里主要指的是民间,在这“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汉武帝当政时期 ,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桑弘羊变法,按传统的史观,这是汉武帝的一大功绩,他通过变法聚敛了民间的大量财富,使国库的收入大大增加,最终用于对匈奴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取得了胜利,但是,民间并没有因为战争的胜利得到补偿,甚至匈奴浑邪王来降,仍然还要花重金将其供养。这样的战争就算胜利了国力也得不到恢复,这里面的逻辑是很耐人寻味的。

专制帝国的统治逻辑,主要就是要弱民和愚民,如果有一个强大的富商阶层,就有了一个独立于政权之外的力量 ,这是让朝廷忌讳的事情,于是收括民间财富,对商人污名化,就成了自秦以来历代的国策,每一个朝代初期,需要供养的统治阶层还不太多,财政有盈余,便被当作盛世,当统治阶层膨胀,帝国财政无法供养,乱世便来临了。整个长安帝国的历史,大抵是如此。

当遭遇异族入侵,这些弱民愚民是没有多少抵抗力的,这时候帝国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花钱买平安,或者就是开启女性外流的和亲模式。民族的开放和自信的心态就是这样一点点地流失掉的。

这是因为专制帝国统治的是弱民愚民,所以在军事上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汉时期已有胡人入土增进定居,在三国时期魏蜀吴都广泛使用夷狄之兵,用一种皇汉史观,可以说这时候汉人是主子,夷狄是奴仆,但是当汉人全部成为软弱的病夫时,民族的生存就危险了!“八王之乱”时期, 汉兵已无用,各部多用夷狄之兵,华夏衰亡的端倪已显,但又因为专制,帝国的财政汲取能力总是强于周围的所谓的蛮族部落,所以总是显得不差钱。于是向外打钱在以后就成了常态。

除了打钱,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用朝贡的方式炫富,从汉武帝开始就在上林苑向来访的西域使节炫耀汉朝的富有,此后历朝或以封禅、赏赐之类展视天朝的富有,而当民间的承受力到了极限,意味着一轮改朝换代的新周期又已开始。

后世被人们称道为华夏文明的又一个高峰的唐代,如果我们做一个血缘和种族的考察,可能是会让汉皇党们愤慨的,这里不表。

而侵入中原的夷狄,在汉化之后,也不可辟免地加入了这一轮回, 这里两个帝国在 终点上显示出了差异。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再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这里有一个历史路径的问题,罗马帝国的文化源流在古希腊,有工商文明所属的城邦传统,这使再统一缺少文化的支撑,另外,基督教的兴起削弱了世俗政治的权威,让政治人物很难进行统一战争的内部动员。从此,西欧这块曾经的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分裂成了常态。

从长安到罗马,帝国衰亡的底层逻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