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到羅馬,帝國衰亡的底層邏輯

中國近代有一句飽受詬病的話,"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因為嚴格遵循統治階層的邏輯,忽略了統治的內在合法性,因而招來無數的攻訐。

這句話其實本意是不錯的,只是這裡的安內作處理好統治階層的腐化問題就行。

一切國家的衰敗和滅亡,其核心都是統治階層內部的腐化和墮落,這是沒有疑問的,這句話的主人公,在說這句話之後沒有十年,和楚漢相爭時的項羽結局類似,就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最終丟了江山。

無獨有偶,當年吊死煤山的崇楨皇帝,也是把江山的丟失怪罪於內部的衰敗,卻不去說是因為敵國的強悍導致的亡國。

從長安到羅馬,帝國衰亡的底層邏輯


這樣的場景在華夏帝國的歷史上一再地出現,成為一個走不出來的怪圈,要麼淪亡於外族的入侵,要麼被國內的造反者推翻,這樣的狀態一再地發生,使東亞產品生了一種奇怪的循環史觀,這種史觀認為歷史是不會進步的, 只會在盛世和衰世的交替裡輪迴。

在華夏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初始,在這塊大陸的另一端,另一個同樣規模的帝國也在成形,這個帝國同樣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同樣也可以位列人類所創立的最偉大的帝國,這個帝國就是羅馬帝國。

假如不算如今的美國,羅馬帝國完全有可能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帝國。在羅,帝國創立之初,就已建立了現代國家的基本形態:類似於代議制的元老院:有任期限制的保民官;獨立於行政體系之外的法律審判,可以說早期的羅馬帝國具備了一個偉大國家的一切要素,在擔提圖斯.李維的<>一書中,對羅馬早期國家的道德行為讚譽有加,人們崇尚簡樸清貧的生活,這使政治清明,官員廉潔,軍隊富有戰鬥 力。這也是羅馬能迅速擴張的基礎。

但是羅馬帝國的後期,那份奢侈是非常驚人的,據傳的圖拉真時代,他出巡需要1400輛馬車,為了給他的妻子用驢奶洗澡,還要用500頭毛驢隨行,這已和西晉時期石崇和王愷燃蠟為薪,錦布幛數十里鬥富相類。

羅馬帝國亡於公元475年,東方的長安帝國的來亡時間不好下定論,如果同樣指滅於外族那麼公元。311年匈奴劉聰攻陷洛陽,俘獲了晉懷帝並諸王公大臣,此為漢民族有史以來最大的政治軍事的失敗,由此大批綿漢人開始逃往長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而東晉的建立相當於東羅馬帝國的開始。

細究這兩大帝國滅亡,可以說都是毀於蠻族之手,為什麼會這樣?其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整個社會的腐化和墮落。羅馬帝國晚期,因為對外擴張,戰爭的勝利帶來了大量的奴隸,原羅馬的公民,漸漸脫離了一般勞動,生活逐漸驕奢淫逸,社會生產廣泛使用奴隸,到了後期,就連軍隊也大量的使用蠻族,這不僅使羅馬軍隊的戰鬥力不斷下降,也讓國內湧入了大量的蠻族人口,同樣的,到了後期,就連羅馬的軍隊也蠻族化了,這個轉變對羅馬的打擊是致命的,在幹嘛羅馬前期,服兵役是羅馬公民的重要職責也是他們驕傲的事業,但伴隨著社會風氣的改變,普通的羅馬公民不願意再參軍,使軍隊沒有了可靠的兵源,而這時羅馬的疆域已經變得很大,為了守護這些新佔領的地方,帝國又會需要更多的兵源,這時候,不可阻礙地,大量的蠻族源源不斷地湧入了軍隊。

從長安到羅馬,帝國衰亡的底層邏輯


為了獲得足夠的兵源,帝國不惜用出賣公民權的方式,一個蠻族士兵只要服役夠一定的年限,就可以獲得羅馬公民的資格。這使羅馬軍隊的構成日漸複雜,軍隊的派系紛爭不斷,最終不同地域的軍隊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團,不僅燒殺搶掠,甚至參與皇帝的廢立,這樣,一個偉大的帝國就這樣的衰敗下去。

而東邊的長安帝國,情況也類似,不過也可以說更糟,華夏文明的輝煌期應該只屬於先秦,從漢朝開始的長安帝國,確實沒有達到羅馬帝國的高度。但在人口和規模上則與之相當,長安帝國的鼎盛時期可以定位於漢朝的武帝時代,不能把漢代秦,魏代漢視作是長安帝國的衰亡,因為這還是同一個文化群體內部權力的轉移,民族和社會的元氣尚在。而西晉的滅亡則不同,不僅當時漢民族主要生存的中原地區已淪入異族之手,並且作為文明支柱的的儒學也遭到重大的挫敗,所以西晉的滅亡可以視作華夏文明的重大挫敗,東晉及此後的朝代,可以看作類似羅馬的拜占庭帝國時期。

同樣的,西晉的滅亡也是因為蠻族因素,但造成這一後果的,還是要歸因於內部的腐化和墮落。

評價一個文明或國家的成就,這是有許多角度的,但是站在今天的歷史高度,我們已避不開人道和公平的維度,而一味的謳歌某一個帝國的歷史功績就是開疆拓土、奴役異族,這樣的歷史觀就算不能說是錯誤的,最起碼也是有偏見的。

漢武時期通常被認為長安帝國的最強盛時期,但也可以說是這個帝國由盛轉衰的開始,在漢武之前的七十餘年,可以說是休養生息的時代, 國家,這裡主要指的是民間,在這“文景之治”時期,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漢武帝當政時期 ,發起了歷史上有名的桑弘羊變法,按傳統的史觀,這是漢武帝的一大功績,他通過變法聚斂了民間的大量財富,使國庫的收入大大增加,最終用於對匈奴的戰爭。

這場戰爭是取得了勝利,但是,民間並沒有因為戰爭的勝利得到補償,甚至匈奴渾邪王來降,仍然還要花重金將其供養。這樣的戰爭就算勝利了國力也得不到恢復,這裡面的邏輯是很耐人尋味的。

專制帝國的統治邏輯,主要就是要弱民和愚民,如果有一個強大的富商階層,就有了一個獨立於政權之外的力量 ,這是讓朝廷忌諱的事情,於是收括民間財富,對商人汙名化,就成了自秦以來歷代的國策,每一個朝代初期,需要供養的統治階層還不太多,財政有盈餘,便被當作盛世,當統治階層膨脹,帝國財政無法供養,亂世便來臨了。整個長安帝國的歷史,大抵是如此。

當遭遇異族入侵,這些弱民愚民是沒有多少抵抗力的,這時候帝國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花錢買平安,或者就是開啟女性外流的和親模式。民族的開放和自信的心態就是這樣一點點地流失掉的。

這是因為專制帝國統治的是弱民愚民,所以在軍事上總是處於不利的地位,西漢時期已有胡人入土增進定居,在三國時期魏蜀吳都廣泛使用夷狄之兵,用一種皇漢史觀,可以說這時候漢人是主子,夷狄是奴僕,但是當漢人全部成為軟弱的病夫時,民族的生存就危險了!“八王之亂”時期, 漢兵已無用,各部多用夷狄之兵,華夏衰亡的端倪已顯,但又因為專制,帝國的財政汲取能力總是強於周圍的所謂的蠻族部落,所以總是顯得不差錢。於是向外打錢在以後就成了常態。

除了打錢,還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用朝貢的方式炫富,從漢武帝開始就在上林苑向來訪的西域使節炫耀漢朝的富有,此後歷朝或以封禪、賞賜之類展視天朝的富有,而當民間的承受力到了極限,意味著一輪改朝換代的新週期又已開始。

後世被人們稱道為華夏文明的又一個高峰的唐代,如果我們做一個血緣和種族的考察,可能是會讓漢皇黨們憤慨的,這裡不表。

而侵入中原的夷狄,在漢化之後,也不可闢免地加入了這一輪迴, 這裡兩個帝國在 終點上顯示出了差異。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再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這裡有一個歷史路徑的問題,羅馬帝國的文化源流在古希臘,有工商文明所屬的城邦傳統,這使再統一缺少文化的支撐,另外,基督教的興起削弱了世俗政治的權威,讓政治人物很難進行統一戰爭的內部動員。從此,西歐這塊曾經的羅馬帝國的土地上,分裂成了常態。

從長安到羅馬,帝國衰亡的底層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