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明朝“永樂盛世”的唐賽兒起義

唐賽兒起義是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發生於中國山東的一系列以白蓮教為旗號的民變事件,民變領袖是唐賽兒(女性)。從民變的規模上來說唐賽兒起義比較小,舉事前後不過一個月就被山東都指揮司平定,但由於其發生在明成祖朱棣“永樂盛世”時期,因此對最高統治者(朱棣)震動很大。關於唐賽兒起義可以這樣認為“

唐賽兒起義是人民群眾對”永樂盛世“的斷然否定,是對朱棣“以愛民為本”的統治的最恰當評價。


戳破明朝“永樂盛世”的唐賽兒起義

明成祖著袞龍袍畫像

唐賽兒本是山東蒲臺(今山東濱州市蒲城鄉)人,其在民不聊生之際效法元末的紅巾軍,以白蓮教聯絡民眾造事。永樂十八年初(1420年),唐賽兒率500餘人轉移到益都西南山區,當年閏正月在卸石棚寨(今唐賽兒寨)正式發動起義,起義軍首戰擊敗前往鎮壓的青州衛指揮使高鳳等明朝官兵過千餘人,聲威大震。

唐賽兒起義大大鼓舞山東各地人民,其後相繼有賓鴻、董彥皋、丁谷剛、劉信、劉俊、王宣、郝允中、白拜兒、高羊兒、王住兒、楊三等大小數十支起義軍,以卸石棚寨為中心的民變迅速席捲青州、萊州、莒州、膠州以及安丘、壽光、諸城、即墨等9個州縣,隊伍擴大到數萬人。民變擴大到半個山東後,山東布政使儲埏、張海等急忙向朝廷報警求援,明成祖朱棣隨後遣使誘降唐賽兒,被拒絕後命柳升為總兵、劉忠為副總兵率軍平亂。柳升因為自負導致戰敗,劉忠戰死,唐賽兒順利逃脫。但是在明軍的打擊下,整個民變事件還是在三月份就得以結束。

唐賽兒起義雖然轉瞬即告結束,但這是明成祖在位期間天災人禍的綜合反應,是對”永樂盛世“的打臉。

朱元璋死後,朱棣為爭奪皇位發動“靖難之役”,山東成為中央軍與燕軍的主戰場,持久的戰爭令百姓流離失所。燕軍在靖難之役期間南下時大肆搶掠屠殺,據史書記載:“燕軍掠真定、順德、廣平、大名”、“詔從徵將士掠民間子女者還其家”、“燕王乘風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山東、河南等地民眾反對戰亂,因此主動幫助中央軍抗擊燕軍,燕軍遂在勝利後對忠於建文帝的軍隊和百姓殘酷報復,綜合各地地方誌、家譜記載:“燕兵所至,村城成墟”,總之靖難之役加劇了中原地區的荒無人煙的局面,所以繼洪武移民後又有“永樂移民”。


戳破明朝“永樂盛世”的唐賽兒起義

靖難之役

朱棣登基後又遠征安南、鄭和下西洋、遷都北京、大修宮殿,又大規模組織人力南糧北調、開挖運河,先後在山東等地徵調數十萬民夫,農民徭役負擔沉重。明朝政府的壓迫加上天災連連,使得民眾生活十分艱難,據記載“民食草實為食”,“今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水旱相仍,民至剝樹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顛踣道路,賣妻鬻子以求苟活。而京師聚集僧道萬餘人,日耗廩米百餘石,此奪民食以養無用也”。

清朝的官修《明史》中評價明成祖永樂年間“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明朝人自己也說“太祖之後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但這些並不能說明永樂盛世下的殘酷現實,僅統計《明太宗實錄》中所載,永樂一朝所謂的“民亂”、“強賊”就多達四十起之多。永樂末年,不僅是山西、河北,甚至連向來富庶的江南蘇、常、嘉、湖等地都出現了成夥的“強盜”和大批“流民”。”

朱棣猶如當年的漢武帝、隋煬帝一般施政過猛、步伐太急,給當時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南征安南,戰爭前後持續近二十年,八十萬大軍以及無數民夫疲於奔命;鄭和六下西洋,“費錢穀數十萬,軍民死者以萬計”;修建北京故宮,工程歷時十數年,“所費數以萬計,役死軍士百姓不計其數”;五次親征漠北,每次動員兵力三十萬甚至更多,”搜盡天下府庫以充軍餉,數十萬軍民為之轉輸”。正如仁宗年間的湖廣佈政司左參政黃澤上疏:“向也,南征北討,出師連年,輜重牛馬,耗散鉅萬,又江北困於營造,江南疲於轉輸”、“丁男疲於力役,婦女困於耕耘,富者怨征斂之繁,貧者罹凍餒之苦”,永樂末年的明朝社會已經完全看不到一點盛世的影子。

朱棣常以“聖主”、“明君”自許,然而他在位期間殺戮過多,國力消耗過大,在其死後20多年便發生“土木堡之變”,明朝由此轉入衰弱。


戳破明朝“永樂盛世”的唐賽兒起義

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參考文獻:

《皇明祖訓》朱元璋等 明朝

《國榷》談遷 明朝末年

《明史》 張廷玉等 清朝

《明通鑑》夏燮 清朝

《洪洞大槐樹移民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此為個人見解!歡迎交流與討論!求贊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