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平凡世界中不寻常的缘分遇合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


《我们仨》:平凡世界中不寻常的缘分遇合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常看常新,百感交集。杨绛先生一家子的日子跟你我,甚至每一个普通人都那么的类似,都有着差不多的人生轨迹,生活、学习、工作、结婚、生子。不同的是为什么他们能够把日子,过成一个那么甜美的味道,他们能在黑白的岁月里过出彩色的人生,但我们却很容易经常作茧自缚,觉得自己可怜,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幸福,觉得自己受到的待遇不公平。可杨绛他们一家却活成了别人眼中羡慕的生活,那么有情趣,彼此是那么地信任、那么关怀、那么依靠。

杨绛先生是这样说他们一家三口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了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我们仨》:平凡世界中不寻常的缘分遇合

人生,尤其是家人的遇合,是一种缘分,但这缘分却又极严苛的要求。精神上的意趣,生活上的妥协,能融合的心胸,都是缺一不可的。

一、情投意合,意趣相同

1935年,钱钟书去英国牛津求学,杨绛先生就在二人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一个愿陪一个肯带,就这样的单纯的为爱奔赴天涯。离家远出,不复在父母庇荫之下,有点战战兢兢,但是二人做伴,却可相依为命。是不是怎么听?怎么浪漫呢?

杨绛先生说,我们不论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在英国,杨绛和钱钟书两人之间的比赛,竟然是谁读的书多。图书馆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境界,会让两个人以谁读的书多来作为游戏呢?因为杨绛和钱钟书二人已经早早知道,外在的丰富肯定是来来去去的,而内在的丰富将是自己永远的资产。


《我们仨》:平凡世界中不寻常的缘分遇合

追求知识成为她和钱钟书先生的生活习惯,探索新的知识领域,甚至包括在生活的细节上,比方说探路,学习,做饭,散步,游玩等,通通充满了乐趣。

在杨绛和钱钟书的生活里,两个人一起去做没有做过的事情,就是探险了,两个人一起去没去过的公园里散步是探险,一起做一道没做过的菜式是探险,一起念一本没读过的书,也是探险,如果爱情之中曾经有它的最高境界,我想非这“探险”二字莫属,而且是跟你一起探险。当我们都在感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梦幻场景时,钱杨二位先生却已经做给我们看了,他们相濡以沫,相依为命,探索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让生活永葆长青。

王小波曾说,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情之深,天地茫茫,诗和远方。

而钱钟书和杨绛,彼此能发现对方的有趣,意趣相投,这就是一种缘份。

二、因为生活所以妥协,也因为生活之中,还好有你

在钱钟书的眼中,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虽然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但有得必有 失,于生活计,几乎百无一用。

钱钟书和杨绛俩在国内都是生活白痴,钱钟书一辈子分不清左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杨绛呢?胆子小,不会做饭。每次做菜,都是一场兵荒马乱。到了国外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自己动手,一样一样学起来。

初到英国,这对自小被仆妇照顾的新人开始在跌跌撞撞中过日子。为了做早饭,钱钟书划了生平第一根火柴;为了满足馋嘴的他,杨绛学会用雪利酒文火做红烧肉;他们把店里送来的扁豆剥壳,又一面嫌弃壳太厚豆太小,剥了好久才醒悟过来,这是专吃壳儿的。这是扁豆,要焖了吃,然后做得很成功。

钱钟书想吃虾了,于是杨绛就撸起袖子发动了一场厨房战争,她假装内行的说,我懂的,结果刚剪一刀,活虾开始抽搐,杨绛赶紧丢下剪子甩掉虾,逃出厨房,一会儿才悄咪咪的回来,钱钟书就是问她怎么了,她说,虾我一剪它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不吃了吧,钱钟书就跟她讲道理,说虾不会像她这样疼的,他还是要吃,但是呢,以后可以由她来剪。

钱钟书为了杨绛每天早晨能多睡会,学会了做简单的早餐。搬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钟书给她端到床上的早餐,有果酱、蜂蜜,是那般甜蜜。

而每天早晨一大瓯牛奶红茶,也成了他们一辈子戒不掉的习惯。她不再是当初不识柴米油盐的苏州小姐,他也不再是古月堂前吟诗作赋的无锡少年。

他们相互配合,把每天的生活打理得有模有样,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我们仨》:平凡世界中不寻常的缘分遇合

杨绛在牛津医院“坐月子”时,钱钟书不时地在家做些“坏事”,将桌布染黑了,台灯砸了,门轴弄坏了,均束手无策,唯有苦着脸向妻子杨绛求救。杨绛一一安慰并说“不打紧”。出院后,杨绛逐一一“搞定”。只要杨绛说“不要紧,我会”,钱钟书就真的放心了。这是怎样一种怎样超乎人想像的放心和信任呀!

在生活的逼迫中,杨绛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正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钱钟书是痴人有痴福呀。

夫妻生活,总有磕磕绊绊,哪有不吵架的,钱钟书和杨绛也不例外,不过人家吵的是为了一个法文的读音,不愧是做学问的人。杨绛说,钱钟书的法文有乡音,两人越辩越凶,开始上升到人身攻击,然后呢,杨绛就请了专家来判断,杨绛赢了,却觉得很没意思,很不开心,钱钟书输了,当然也更不开心。自此呀,他们觉得吵架很无趣,从此约定,可以有不同意见,不用一定要说服对方。他们用一种和谐的方法化解了生活中的不和谐。

杨绛曾骄傲的说,我很骄傲,守住了钱钟书的呆气,在一起,然后他们就这样一个犯傻,一个包容,一个温柔的说不要紧。他们何其幸运,遇到那个了解你的人,懂你的伤悲,懂你的软肋,爱着你,保护着你,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儿,遇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他们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欣赏对方,为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因为深爱所以相互包容,又彼此提携。又因为彼此懂得,所以相互宽容信任。彼此的依靠是他们心灵的慰藉,使他们在枯燥的生活中乐趣丛生。

三、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心胸

《我们仨》不止三人。每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

书中这样写道:“阿瑗像姐姐,会照顾我;像妹妹,会陪我;像妈妈,会管我。钟书学问最大是老师,我们是学生;穿衣吃饭,钟书像孩子,得归我们管。有时,他们会连成一帮,向我造反;我和女儿也会连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我们也会连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傻瓜。”

钱锺书早就对杨绛说了,我不要儿子,我只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女儿出生后,杨绛说,阿瑗温厚,不与人争,像钟书;阿瑗好静像钟书;阿瑗胆子大像钟书;阿瑗喜欢格物致知,像钟书。杨绛的三姐评价他们一家说:“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

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是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二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这时,杨绛先生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他们的老师,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问题,可是母女俩决不打扰钟书,母女俩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才问钱钟书。钱钟书可高大了,但是他的穿衣吃饭,都需要母女俩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在他们的三人生活中,是相互照顾、相互依靠的。


《我们仨》:平凡世界中不寻常的缘分遇合

在钱瑗小的时候,钱钟书找到一个“欺负”女儿方法,乘钱瑗睡了,她在她肚皮上画了一个大花脸,唉,被他自己母亲一顿训斥,他再也不敢画了,他跟女儿玩游戏,把家里所有东西都藏到被子里,恨不得把扫帚跟拖把都藏进去,萌翻了。

钱钟书自从学会了做午后茶,就主动承包了家里的早餐,这一做就是几十年,杨绛先生说,我们入住新居的第1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鉮书大显身手,我入睡晚,早上还不肯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我的床前,我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他煮了5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这是她从同学那里学来的本领,居然做得很好,还有黄油,果酱,蜂蜜,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

短短几行字,写出了杨绛先生嫁给钱钟书的满足感。嫁给一个拙手笨脚的男人,他愿意为你学做早餐,为你做了一辈子早餐,这样的男人才真的值得。满满的幸福感溢满了杨绛先生的心田。

钱瑗呢,在这样有趣的环境里,自然懂得趣味,又懂得温情。在平淡无奇的岁月中,杨绛一家三口却能够活出彩色的世界。他们用石子记录着各自分开生活中有趣的点点滴滴,进而彼此分享,靠着捡石子,捡满了他们丰富的一辈子。

在特殊时期,钱瑗回家偎着杨绛,贴坐在身边,从书包里取出未完的针线活,一针一针的缝,自己裁自己缝,为妈妈做了一套睡衣。还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她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一颗,剥去糖纸,装在瓶子里,一面把包装纸藏入书包,免的革命群众从垃圾里发现糖纸。大雪天,钱瑗知道杨绛怕猫屎,一个人在雪地里,把煤球里的猫屎都抠干净了。钱瑗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地照顾着她的父母亲。

杨绛说钱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钱瑗临去世的时候,都在安排着妈妈的生活。


《我们仨》:平凡世界中不寻常的缘分遇合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九十年代中期,病床上的“我们仨”开始分头写作各自的《我们仨》。不久,杨绛送走了女儿,送走了挚爱的丈夫,他曾感叹,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四年后,唯一完本的是杨绛版的《我们仨》,此时杨绛已是九十二高龄。

1997年,阿媛去世,1998年末,钱钟书去世,2016年,杨绛也去世,他们仨在《我们仨》这本书里,曾经失散了,如今在时间的长河中,杨绛先生把他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在书中和他们再次相聚了。

杨绛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我累了,我也准备走了,尽管这么说,我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的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以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是梧桐滴疏雨,一个爱看书,热衷于学习的职场人士,愿和你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如果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