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有一瓶“去除恐懼水”擺在面前,你喝還是不喝?

兩週前的奇葩說出了一道有趣的辯題:戀愛多年我卻恐婚,現在面前有一瓶“去除恐婚水”,我要喝嗎?

這是一道典型的腦洞題,在我看來,這道題會引發我們對兩個話題的思考,第一,你怎麼看待婚姻,第二,你怎麼看待“恐懼”這種情緒。

今天,我想聊聊後者。

我們每個人都會怕,怕考試不及格、怕比賽會輸、怕項目會失敗、怕婚姻不幸福、怕孩子是學渣……而往往這種“怕”會阻礙我們前行,讓我們和機會失之交臂。

大話西遊裡的至尊寶說:“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可是我沒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他是不想珍惜嗎?又不傻!他是不敢珍惜。怕受傷,怕辜負,怕失去,怕無法承受……而往往那些我們生命中重要的東西,就在我們恐懼和躊躇中流逝了,比如一份心儀的有挑戰的新工作、一個站到舞臺中央讓自己被看到的演講……

那麼,如果有一瓶“不怕水”讓你不再恐懼,喝還是不喝呢?你的選擇恰恰折射出我們對於恐懼這種情緒的兩種態度。喝,意味著我們希望有一劑良方,幫我們消除掉自己不想面對的消極情緒。不喝,意味著你願意靠自己去面對恐懼。你選哪個?

《奇葩說》:有一瓶“去除恐懼水”擺在面前,你喝還是不喝?

01

恐懼是一種“壞情緒”嗎?

這世界上有一種病,叫做“先天性無痛症”,這是一種基因異常導致的神經系統發育障礙。患有這種病的人感覺不到痛,他們可以把手放進沸騰的水裡,也可以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做手術。《英國每日郵報》曾經報道過一對印度姐弟Manisha Patel和Dinkal,他們兩個都是無痛症的患者,在家裡玩遊戲的時候,兩個人經常搞得渾身是血,手上的傷口也觸目驚心,但卻從來不哭不鬧,也不會尋求幫助。

不會疼,就不會怕,不會怕就能勇往直前了嗎?

我們每個人都不想讓自己痛,但“痛覺”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防禦機制,一種有效的資源,它讓我們保護自己,阻止傷害的發生與擴散。恐懼也一樣。

當我們還是原始人類的時候,面對野獸或未知的環境,恐懼是警醒,它能讓人集中注意力,處於防守狀態,從而避免遭遇危險。

當我們走出森林,生活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時,恐懼是敬畏,它能讓我們尊重規則,更謹慎、更誠實、更認真。

當我們面對更強大的對手、更激烈的競爭時,恐懼是動力,它能讓我們再努力一點,再用心一點,為了不被對手打倒,先力圖改變,突破自己。

當我們面對婚姻的時候,恐懼也是提示,它讓我們更重視自己內心的聲音,停下來想一想,而不是盲目地投入可能有著潛在風險的一段親密關係。

所以,恐懼從來都不是一種壞情緒。我不想靠一瓶水來消除它,抹殺它。

《奇葩說》:有一瓶“去除恐懼水”擺在面前,你喝還是不喝?

02

失去恐懼並不是變勇敢,而是變盲目

\\如果你喝下了這瓶水,會怎樣?正方一辯KC說,喝下這瓶水,我們就能迴歸理性,就可以在不被情緒影響的狀態下審慎地思考要不要結婚。果真如此嗎?

積極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在《積極情緒的力量》中提到過一個有趣的論點。她認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比率有一個臨界點,這個臨界點是3:1。

當一個人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比是3:1時,人的狀態是最積極向上的。當積極情緒低於3,消極情緒高於1的時候,人會變得消極,但是,當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比率超過11:1時,人反而會變得消極。

我們都知道,樂觀是一個好詞兒。但是英文裡面有一個詞叫做:Blindly Optimistic,翻譯成中文就是盲目樂觀。而它最終會導致什麼呢?愚勇、愚忠,愣頭青。情緒也是講究平衡的,任何事物都是過猶不及。

所以,這瓶水消除掉恐懼,我們就會變的更勇敢,更理性嗎?並不會!只能讓我們變的更盲目。因為,我還有其他情緒啊,我有快樂、有嚮往、有激動,這些情緒會告訴我們: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吧,沒啥好怕的,不就是結婚嗎?過不下去大不了離唄!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人生態度嗎?

我們總認為消極的反面是積極,消除消極情緒的背後是積極的人生。然而:

失去憤怒不會讓我們變平和,而是冷血。

失去悲傷不會讓我們變快樂,而是麻木。

失去恐懼不會讓我們變勇敢,而是盲目。

《奇葩說》:有一瓶“去除恐懼水”擺在面前,你喝還是不喝?

03

擁抱恐懼、積極行動是我們最好的姿態

那麼,面對恐懼,我們到底能做點什麼呢?

1、接納它,允許自己恐懼

恐懼並沒那麼可怕,可如果我們不允許自己面對恐懼,不接受自己與恐懼相處,這種心態反而是可怕的。因為害怕面對恐懼,當恐懼到來時,我們就會感到進一步的焦慮、無助、煩躁。這種在某一種情緒的基礎上產生的新情緒,叫做“衍生情緒”。

相比於最初的恐懼,衍生情緒更復雜,它往往是幾種情緒的混合物,剪不斷、理還亂。讓我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所以,最可怕的並不是恐懼,而是對於恐懼的恐懼。面對恐懼的第一步,是允許自己擁有這份情緒。告訴自己,怕很正常,怕就對了。

2、慢下來,別急著做決定

心理學家們認為,憤怒或恐懼之類的負面情緒對身體新陳代謝的需求很高,所以,這些情緒會造成一種強烈的生理喚醒狀態,同時會伴隨有感知焦點的收窄。也就是說,在恐懼的情緒最強烈的時候,我們的關注點是狹窄的,收集到的信息也是不全面的,這並不是一個決策的好時候。

所以,面對恐懼,我們要學會讓自己慢下來,不要被恐懼驅使倉促做一個決策。

《奇葩說》:有一瓶“去除恐懼水”擺在面前,你喝還是不喝?

3、思考它,問問自己到底在怕什麼

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達利歐在《原則》一書中說:

“我至今依然害怕跌倒,依然覺得跌倒很痛苦。但我會思考這種痛苦,並明白我將克服這些挫折,而且我學到的東西將主要來自對挫折的反思。我已經基本上走出了為犯錯而痛苦的階段,而是享受從犯錯中學習的愉悅。”

有一個很生動的比喻說,情緒其實是一個送信人,它們送來的信都來自於我們的內心。每個消極情緒的出現,都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要覺察它、關注它、理解它,而你在做完這些動作,就好像是收下並打開了那封來自內心的信,並認真地讀完。然後,你可以去想想這封信給你的提示是什麼,去挖掘它給我們帶來的啟發和價值。

回到恐婚的話題,面對這份恐懼,我們需要去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我到底在怕什麼?這份恐懼給了我什麼樣的提示?

《奇葩說》:有一瓶“去除恐懼水”擺在面前,你喝還是不喝?

4、積極行動,找到自己的影響圈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講到兩個概念,分別是關注圈和影響圈。

每個人都有自己格外關注的問題,例如北京的霧霾、子女的升學、自己的婚姻、股市的走勢等等,相對於我們完全沒有興趣的事而言,這些事都可以被歸入關注圈。

在關注圈內,有些事是我們可以影響的,甚至是可以掌控的,有些則超出個人影響的範圍。那些可以被個人掌控或影響的事就可以被歸作影響圈。

當我們思考與審視自己的恐懼後,我們就需要再想一想,我怎麼做才能讓自己不怕?這些事在我的影響圈內嗎?

如果你怕的是考試不通過,那就多複習多刷題;

如果你怕的是手頭一個複雜的項目會失敗,那就在所有自己可以掌控的環節上多一分努力,多一遍核查;

如果你怕的是孩子是學渣,那就先盡到做爹媽的責任,別在孩子面前天天抱著手機刷微信玩遊戲做個壞榜樣……

總之,一定有一些事情是你可以做的。

什麼都不做,原地喊怕,是最沒有意義的事。灌下一瓶消除恐懼水,掩蓋掉這些恐懼更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之舉。我們要做的,是接納、擁抱、思考這些情緒,然後採取積極的行動,而不是無視、壓抑和消滅這些情緒,然後裝作若無其事。

至於那些“影響圈”外的事,雖然我們也很關心,可我們無法改變,就讓它去吧。

正如美國神學家尼布爾在他的禱詞中所說:

“ 願上帝賜我平靜,去接納我無法改變的;願上帝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夠改變的;願上帝賜我智慧,讓我能分辨這兩者之間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