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辯題引熱議,有多少人活成了現實版的“蘇明成”?

最近,綜藝節目《奇葩說》又出新辯題:畢業後生活拮据,父母願意讓你啃老,該不該啃?正反方戰況激烈,在網上也引發了一輪熱烈討論。

網友“王寧”說,自己第一份工作月薪2300元,每個月最後那幾天都是算著每頓飯錢過日子,但也絕不“啃老”。“父母養你到18歲,沒有義務再養你吃住。”

網友“天涯共此時20141112”也覺得,父母扶養我們長大不容易,既然長大了,就要學會獨立。

網友“習習醬”甚至吐槽道:“父母還沒讓你養老,還好意思去啃老啦?”

“有多少說著不啃的最後都啃了?”網友“Liu”提出疑問。調查發現,除了4.7%的受訪者尚未畢業,五成的受訪者表示剛畢業時沒有向父母尋求過經濟上的支持,但也有45.3%的受訪者表示有過。

《奇葩說》辯題引熱議,有多少人活成了現實版的“蘇明成”?

還有另外一種聲音認為,大環境的變化決定了“啃老”的定義也在變化,有些行為只能被稱為家庭成員之間的幫助,一家人不用計較太多。

這種變相的“啃老”,就像《都挺好》中的蘇明成一樣。而在我們身邊,啃得理所應當,啃得趾高氣揚的,何止蘇明成這一個。所有人在罵他花光父母血汗錢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活成了蘇明成式的“啃老族”?

《奇葩說》辯題引熱議,有多少人活成了現實版的“蘇明成”?

現實生活中,正是由於父母重男輕女的觀念,以及不計付出的本能,讓啃老這件事變成了對愛的曲解,也讓許多父母和子女之間變得愈發疏離。

01 每一對教育失敗的父母背後,都有一個愛啃老的子女。

前幾天,遠房的姨媽突然打電話過來,說表弟要結婚,邀請我們一家下週去參加婚禮。

提起我這個表弟,身材高大,長相帥氣,仗著家庭條件優越,上學一直渾渾噩噩,大專畢業後也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執意要去創業。幾年下來,股市、餐飲、甚至網店、微商,他都體驗了個遍,錢沒賺到分毫,反倒把一個原本富足的家,搞得負債累累,還欠了一大圈親戚朋友的錢。

後來,聽說他談了一個女朋友,倆人又都沒工作,家裡人沒辦法,只能託關係找了一份工作,才安頓好結了婚。遇上這樣不爭氣的兒子,幾年間,父母倆也蒼老了許多。

本以為要“養兒防老”,沒想到最後還要“養兒到老”。每一對教育失敗的父母背後,都有一個愛啃老的子女。

面對兒子的無所作為,姨媽卻將所有的罪責怪到了自己頭上,認為全是自己嬌慣、包辦養成的禍。但是,在面對母親的自責時,早已成年的孩子卻依舊享受著這樣的“溺愛”,絲毫沒有主動擔負起家庭責任的意識。

《奇葩說》辯題引熱議,有多少人活成了現實版的“蘇明成”?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認為: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係,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環。關懷和偏愛也許有錯,可是母愛沒有錯,生你養你沒錯,可是啃老度日卻是大錯特錯。

如果將啃老的罪全部推給原生家庭,這顯然也是錯的。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是不可逆的,但是後天的認知能力卻是必備的。沒有獨立自主性,即便擁有再高的學歷,也無法獲得做人應有的尊重和自信。

一個人只有先成為自己,才能更好的行使他的權利和義務。

02 別讓你的自私,成為在愛裡變現的卑劣手段。

如果說有的啃老是因為懶惰所致,那麼還有一種啃老就體現出了人性裡的劣性。

在短片《香港人買房有多拼》中,當戴眼鏡的“105%姐”Macy出現時,相信所有人被震驚到了。

《奇葩說》辯題引熱議,有多少人活成了現實版的“蘇明成”?

在採訪時的談笑風生中,她細數了自己如何通過啃老來實現的買房夢想,不用補貼家用一分錢、吃住也全在家裡,自己的工資用來買股票理財。

當然,即便她成功買房後後,含辛茹苦的父母依然無法擁有房子的一丁點產權。而她真正在乎的,不是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她唯一在乎的是自己有沒有房。節目中,我們很難發現她有絲毫的羞恥心,有的只是滿眼對自我的肯定和讚賞。

當親情逃避了責任和義務,變成一種毫無界限的勒索時,那麼在你身邊的人,是否依然會愛你如初,還是隻感受到了你的冷漠和自私?

父母能為你傾其所有,並不代表就得承擔你所有生活的重擔。真正的親密關係既要有相互間的關愛和溝通,更需要有著彼此間的自由和獨立。

不可否認,在如今房價攀升的今天,對於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講,買房真的不是一件易事。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就可以肆無忌憚的選擇啃老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需要維護的內心序列。

但是,親情不應該成為變現的手段,也更不應該成為滿足一己私慾的藉口。一味地綁架親情,不僅不是愛的方式,反而透露出自私的本性,讓父母既無奈又傷了心。

03 面對“陪伴式”啃老,父母真正欠缺的是什麼?

在《都挺好》中,蘇明成的啃老有個特點,大哥身在國外,妹妹和家裡有矛盾,他們都無法陪伴父母在身邊。於是,他便成為了那個必須要擔負起養老責任的子女。

可是,贍養老人必須要啃老嗎?父母在乎的不是子女啃不啃老,他們真正欠缺的是子女的陪伴。對於他們來講,即便花光養老錢,也要留兒子在身邊,這種情感上的依附,比金錢物質來得更為強烈。

但是,不啃老應該是子女的底線,更不能將關懷和陪伴,美化成贍養義務的道德優越感。面對無限付出的父母,不懂拒絕的子女,本質上就是在“啃老”。不論是照單全收或者不及時歸還,都是在謀取父母給予時的快感,卻放棄了本該應有的獨立意識。

《奇葩說》辯題引熱議,有多少人活成了現實版的“蘇明成”?

如果說成年前父母的教育是失敗的,那麼成年後,不去努力回報付出,依仗著父母的寵愛,也是作為子女的失敗。

這種犧牲自己生活質量來換取兒子陪伴的父母,無疑是可悲的。可是,依然無動於衷、安享幸福的蘇明成,更是讓人可氣。

陪伴不僅是物質上的贍養,更是精神上的交流和溝通,用理解和尊重換回對父母的愛。養育,本就是一場人生旅程中愛的交換。每個人都在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無論怎樣,親情的羈絆是最讓我們掛心的。

其實,我們身邊有許多“蘇明成式”啃老的人,還有更多“蘇明哲式”的子女。他們常年漂泊在外打拼,父母,成為了記憶裡的一張張畫像,一句句叮嚀,一聲聲牽掛,也是藏在每個人心中最深處的感動。

《奇葩說》辯題引熱議,有多少人活成了現實版的“蘇明成”?

除了物質和金錢,父母更需要的是心靈上的慰藉,子女的關心與愛護才是他們真正欠缺的。如果可以,儘可能多的陪陪父母,多打打電話,多聽他們說說話,即使不能陪伴左右,那份不變的關愛,依然留存在彼此心間,陪我們走完漫長的人生之路。

每個人都會老去,別讓老人成為子女倚靠的搖錢樹,也別因為利益紛爭讓老人的晚年增添了一份悽慘和悲涼。別讓啃老這件事,既損了父母的利,又傷了父母的心。

作為子女,我們真正要守住的,不是多少的財富,而是那個永遠愛我們的人,不論他們是否老去,都應該值得我們去用心對待。


關注 ,為你寫下世間所有的愛與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