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重疾,無福消受的“貴族”

首先必須明確,友邦和平安一樣,都是上市公司。

友邦重疾,無福消受的“貴族”

但打開友邦的官網,你幾乎找不到明確的股權結構和產品明示。因為這一切都在業務員的嘴裡,“外資第一”、“服務最好”、“百年友邦”、“全球保障”,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友邦僅僅是一家泛亞的港資保險公司,跟美國更是沒有半毛錢關係,僅在國內的五個城市開展保險業務,與其說你想不到,倒不如說是不願意相信。友邦已經完全從“只賺有錢人的錢”成功發展到“掙所有中國人的錢”,這一點真的很厲害,靠的就是兩個字“營銷”。

熟悉商業的朋友一定知道,上司公司要求有固定的業績增長和利潤回報,而保險這個特殊的行業,沒有任何實體產生。反之比如格力空調,在零下35度極寒狀況下,依然可以正常制熱,同樣格力晶弘冰箱能夠在“-5℃瞬凍”,在食物細胞間隙形成微小冰晶粒子,持久保險,美味如初。格力品牌的例子不是為了告訴大家高深的科學原理,更不是告訴大家“貴有貴的道理”,只是能夠共鳴大家在日常使用中的便捷和好用的親身體驗感,看得見,摸得著。

友邦重疾,無福消受的“貴族”

大而全?高大上?這就是友邦保險給人的初印象,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很多人反應,友邦重疾險,似乎保障責任很多?範圍很廣?可是,看著挺複雜,也很貴的樣子?

不可否認,友邦的產品,在責任種類劃分上確實“豐富”,給人一種“大而全”的高大上感,可是它的產品結構、責任設置相當複雜,一般消費者不容易看出個所以然,容易一臉懵。當然了,說的難聽一點,因果循環,如果都讓消費者看懂了,那麼那些“高級”的友邦業務員哪來展現自我的空間,又哪來讓消費者為了營造出來的高大上的“海市蜃樓”買單呢。

那些購買友邦保險的客戶,能數出的保險公司應該不會超過5個,接近10個的那可能也就是友邦的業務員了。格力用心做產品是因為消費者的實物購買行為是到商城貨比三家,使用中親測評價。而保險的購買行為產生在兩個專業知識完全不對等的個體,幾次見面,兩張嘴,幾杯咖啡,就簽約的人大有人在。為什麼,因為感覺到了。之後為什麼又建議別人不要買友邦,因為感覺沒了。就這麼簡單。

友邦重疾,無福消受的“貴族”

2013年,是人身保險費率的一個分水嶺。

保監會發布《中國保監會啟動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確立了“管住前端,放開後端”的費率改革政策;

“放開前端”:放開保險產品預期投資收益率(預定利率),取消之前2.5%的限制;

“管住後端”:對“法定準備金評估利率”設限(上限3.5%),間接對費率制定進行管控。

轉換成人話:

預定利率與費率高低息息相關。

某保險公司很有自信,預計未來可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那麼,相同保額下投保人現在要交的保費就可以少一些,產品競爭力也會高一些。

但是,你保險公司不能太樂觀,收益率別設置得過高,牛皮吹上天,到時候償還不了債務(理賠),會影響社會和諧。

過去,這個預定利率被死死限制在2.5%以下,現在為了活絡市場,發展風險保障業務,給大家鬆一鬆綁,你可以根據市場情況靈活調整,但是,這個數字還由我監控著,超過了底線(法定準備金評估利率),必須由我(保監會)審核同意。

春風一吹,市場上大量重疾險價格下調,一時百家爭鳴,各大險企推出非常有競爭力的重疾險,但是,也有一幫“貴族”們,完全無動於衷。

友邦重疾,無福消受的“貴族”

保險產品都經過保監會的審核批准嗎?

是的,特別那些“競爭力”強的產品。

因為,保監會監管的內容,是防止險企作出激進、過高的投資預期,盲目地進行“低價”惡性競爭,減少潛在的兌付風險。

至於,某些險企手握劣質產品,卻依然維持“貴族”狀態,保監會表示只要你不要觸碰我的安全底線,“開心就好”,能不能推銷出去,看你們自己本事,這是市場行為。

“貴有貴的道理”?有。

但跟產品本身的質量好壞,並不是必然的因果關係,“價高質低”一點不稀奇。

相反,那些責任優越,費率合適,競爭力很強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嚴格監管之下的“優秀選手”。

友邦重疾,無福消受的“貴族”

友邦防坑貼士:(太多了,列舉三個)

1、友邦重疾全球理賠,診斷免大使館翻譯。(市面上80%的保險公司可以做到)

2、友邦理賠快速,服務好。(信口開河,反正你也無法反駁,實際相關評測也僅在第一梯隊的倒數)

3、白血病雙倍賠付。(這一點最有內涵,不僅隱藏了友邦費率高的缺點,還給中國消費者上了最精準的迷魂藥,實際上按照友邦的費率來講,在其他保險公司,所有的疾病全部雙倍賠付)

說的難聽一點,某邦的成功在於“無知無畏”。但現實就是現實,因為大眾的痛點明擺著,天時地利人和決定了人家就是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掏空你的腰包。當然了你也可以選擇不買,做一個“經濟實用型買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