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血戰中,蔣介石和他的旁系搭檔之二~蔣介石被蒙

上一篇咱說到蔣介石電令白崇禧與湘,粵各軍防堵紅軍的作戰任務,下面接著看戰爭勢態的發展與演變。

陳濟棠的讓路,和白崇禧的讓路長期處於歷史的迷霧當中。

據史料(黨史,軍史)解密,陳濟棠與紅軍的秘密諒解,為雙方高級領導人物所知,有過談判,有過記在筆記本上的協議,有過比協議更重要的雙方默契。

白崇禧就近讓路的行動,卻是一個真正的謎。直到何長工回憶錄發表,陳濟宋讓路大白於天下的時候,研究中共黨史的人們還在猜測判斷白崇禧當年的動機,甚至懷疑他與紅軍也有秘密諒解。

美國人索爾茲伯裡寫了一本《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他說:"有證據表明,從桂系軍閥白崇禧和李宗仁之間存在一項諒解”。並舉出兩個人為證。一位是紅軍第一個歷史學家徐夢秋在1938年談到廣西首領"答應開放一個區域”,即湘江江的界首到全州之間數十里寬的一段走廊;另一位是著名的黨史專家胡華,胡華1984年對索爾茲伯裡說:"關於走廊的說法是有根據的,否則,紅軍不可能在湘江堅持一星期之久。”

到底有沒有什麼"秘密安排”使紅軍得以順利的渡過湘江,索爾茲伯裡說:"對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探索,卻一直沒有探索出個所以然來。"徐夢秋,胡華,索爾茲伯裡先後去世,白崇禧當年一連串不尋常的突然調動在全(州),灌(縣),興(安)鐵三角留下的防務空白,一直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空白。

沒有謎的歷史是索然無味的歷史。

湘江血戰中,蔣介石和他的旁系搭檔之二~蔣介石被蒙

湘江流域地形圖

佈置湘江防務

佈置湘江防務的時候,白崇禧和劉斐曾到興安對十五軍軍長夏威和參謀長藍香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誰給紅軍送個信,說我們讓一條路任其通過”。真話隱藏在了笑話當中。

當然不會有人去送這個信。白崇禧與紅軍之間沒有任何協議與默契,有的只是對自己利益的精心佈置和安排,剩下的就靠彼此心照不宣了。

白崇禧有意收縮,劉建緒(湘軍)卻無力補漏。

針對紅軍作戰最積極的也是何健所代表的湘軍

為了精心策劃的黃沙河決戰,何健連後方醫院都做好了準備。除各作戰單位原有衛生機關外,他特地在黃沙口的後方零陵增設一個兵站醫院,而在郴州的另一所醫院,"預定至黃沙河決戰時期,令其向零陵轉移開設"。

他夠賣力的,但大戰地點卻不在黃沙河。

何健於11月22日接到白崇禧那封關鍵性的電報:因紅軍攻擊賀縣,富川,全州,興安間主力南移恭城。所遺防務,請湘軍填接。

何健叫苦不迭,劉建緒部21日剛剛在黃沙河一線集結部署完畢,白崇禧一屁股抽身,閃出近200裡的湘江防線,如何填接?桂軍向腹地收縮,要湘軍深入桂境邊防,那麼湘境出現漏洞,誰來填補呢?

桂北的永安關,清水關,雷口關桂軍全線撤退,使紅軍先頭部隊快速通過灌陽以北各關口,朝空虛的石塘圩一帶猛進,前鋒直趨桂境的湘江。

湘江血戰中,蔣介石和他的旁系搭檔之二~蔣介石被蒙

李宗仁與白崇禧

何健精心構築的黃沙河決戰設想瞬間泡湯了。

此時的湘軍在最接近全州的黃沙河一線,為章亮基的第16師以及李覺率領的四個補充團;陳光中第63師剛剛到達東安〉陶廣第62師25日才能到達黃沙河;薛嶽所部24日集中零陵,且疲憊之極。

11月23日,何健電令劉建緒:"著第一路沿湘水上游延伸至全州之線與桂軍切取聯絡,堵匪西竄。"

11月25日,再電劉建緒,薛嶽:"著第一路追剿司令劉建緒指揮所部,擔任黃沙河(不含)至全州之線,置重點於全州東北地區;著第二路追剿司令薛嶽指揮所部,擔任零陵至黃沙河之線集結主力於東安附近,並策應第一路;第一,第二路,均限明晨開始行動。”

何健讓劉建緒與薛嶽梯次銜接,逐步推進的方法,意思很明顯:湘軍可以入桂境接防,但接防地點是全州,不是興安。湘軍的江防可從黃沙河向全州延伸七十里,但絕不再向興安方向前進去填補桂軍留下的那100多里空白地區。湘軍防堵計劃,南昌行營(蔣介石行營)早有安排,一旦有紕漏,責任不在他何健。

重點來了,這白崇禧突然撤防,真的因為紅軍攻擊了桂境腹地嗎?

是的,要說一點跡象沒有?那是不可能的。

白崇禧耍了個滑頭,紅軍根本沒有"攻擊賀富”。原因是林彪的紅一軍團以一部向龍虎關佯動,擺出一副攻擊恭城,平樂的架勢。白崇禧立即抓住這個機會回防,作為其退兵理由。其潛臺詞是:堵紅軍關我毛事,我的地盤必須保證安全,你們愛咋咋的,看著辦吧?

可是何健也不是泥捏的,也耍了個滑頭。他11月22日就接到白崇禧撤防的電報,23日電令劉健緒準備南移接防,卻讓部隊26日才開始南移,且反覆叮囑劉建緒不要伸過全州。事後卻對蔣介石說:"紅軍陽攻黃沙河一線"。劉建緒部集結時間過於緊張,雖然"星夜兼程”,也來不及在湘江的全州至興安段全線布妨啊!

欺騙老蔣的,決不止一個白崇禧。白撤防,何不補,把一個蔣介石矇在鼓裡,他精心構築的湘江防線宊然間出現一個大大的漏洞。

湘江血戰中,蔣介石和他的旁系搭檔之二~蔣介石被蒙

何健

紅軍基層指揮員的決斷不力,造成後來一系列被動局面

湘江渡口門戶洞開,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走在中央紅軍全軍最前面的紅一軍團便衣偵察隊連續發回前方無大敵的報告。紅一軍團林彪立即決定採取"兩翼分割,中間突破"的態勢向湘江猛進。從白崇禧的"全灌,興鐵三角"地帶無阻攔的大踏步穿過,突破了封鎖線。

此時還有一個絕好機會

紅一軍團偵查科長劉忠率領軍團便衣偵查隊從界首悄悄渡過湘江抵達全州城附近實施偵查,發現全州還是一座空城。城內僅有桂軍一個民團,驚慌失措,戰鬥力很弱,湘軍接防部隊也還沒到達。

誰佔領全州,誰就在湘江作戰中佔據有利地位。劉忠立即建議在對岸附近的一軍團二師五團成,快速過江,佔領全州。

劉忠曾經在五團當過政委,這是一支能打的部隊。但是現任團長陳正湘做不了主,率領五團的是二師參謀長李棠萼(e),而李棠萼覺得應該聽侯軍團指揮部的命令,先報告再行動。

在實戰中有兵貴神速的說法,但是軍機稍縱即逝。誰能把握住軍機,誰就是優秀的指揮員。

當他們等到軍團司令部"渡過湘江,佔領全州”的命令後,全州已經被剛剛趕上來的湘軍佔領。追剿軍第一縱隊司令劉建緒27日下午五時已經向其部署發佈"予在全縣",下達一系列戰鬥命令了。

李棠萼只好指揮五團搶佔覺山鋪,緊急構築面向全州的防禦陣地。

紅軍在湘江之戰中之所以損失巨大,其原因有二:

一,中央縱隊過於笨重緩慢,未能有效的利用湘江缺口,快速通過。

二,紅一軍團二師五團未能堅決搶戰全州這個戰略要地。

劉建緒後來向紅一軍團陣地發起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攻擊,就是利用全州這個前進基地。如果當時紅一軍團二師五團果斷佔領了全州,一軍團對湘軍的防禦態勢無疑將大為改變,林彪還用在11月30日晚上向中央發出那封"防線動搖,萬分危急"的電報嗎?

劉忠晚年離休以後寫了本回憶錄《從閩西到京西》。提及了50年前紅二師參謀長李棠萼貽誤戰機失去控制全州這個機會,仍然心痛感嘆不已。令他動情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失誤,更是在這一失誤背後付出了多少戰友的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薄薄的一本回憶錄,印刷粗糙,錯別字不少。這位1955年授銜中將的老將軍一個字一個字地改,一本一本的改,改完後用紙把書包好送到國防大學圖書館。佈滿老年斑的手一遍遍撫摸著封面,用難懂的福建口音反覆叮囑要好好收藏。

圖書管理員禮貌,客氣,也很好奇這位穿著深藍色便服的老人對一本小冊子卻如此執著認真。她恐怕想不到這位劉忠老先生就是當年紅一軍團的長征先鋒~便衣偵察科的科長,一個曾經走在紅色狂飆最前面的人吧?

湘江血戰中,蔣介石和他的旁系搭檔之二~蔣介石被蒙

林彪

紅一,三軍團的默契配合與指揮員的睿智

就在湘軍,桂軍與中央軍互相將最嚴重的作戰任務推來推去的時候,中央紅軍卻在進軍途中表現出一種頑強的整體性。

一軍團一師掩護中央縱隊渡過瀟水,按林彪命令應該迅速的向湘江前進與軍團部會合。但後衛五軍團(董振堂部)還沒趕上,瀟水一下形成缺口,彭德懷立即命令一師停止前進。他對一師師長李聚奎說,不能給敵人留下空隙,一師不但現在不能走,而三軍團六師還要暫時歸你一師指揮,其他問題我同你們軍團司令部聯繫。~這一決定不但顯示出紅軍高級指揮員的高風亮節,也體現了軍團之間的密切配合。

一師按照彭德懷的命令繼續防守瀟水西岸兩天,打沉了敵追敵一批又一批渡船,有效的阻敵前進,保障了紅軍的後尾。

11月27日晚上,一軍團二師渡過湘江,佔領界首。三軍團四師也隨即到達,二師向縱深發展,四師奉命接防,原想按一軍團原先的陣勢在湘江北岸佈防,林彪說不可以,四師不要擺在二師原來陣地上,要過江回去,在南岸構築防禦陣地,防止桂軍側擊。

四師師長張宗遜,政委黃克誠按照林彪意見在南岸部防,很快就與趕上來的桂軍接火,一打就是兩天兩夜,使界首渡口牢牢控制的我軍之手。

彭德懷指揮了一軍團的部隊,林彪指揮了三軍團的部隊,都很關鍵,也很黙契。

一軍團一師如不按照彭德懷命令堅守瀟水,中央縱隊在湘江一帶便要被追敵迫近兩天時間,湘江之戰中紅軍的損失不知要增加多少?

三軍團四師如不按照林彪命令在南岸背水佈防,界首渡口必在桂軍突襲下很快丟失,紅軍大隊就將在湘江被敵切斷。

湘江血戰中,蔣介石和他的旁系搭檔之二~蔣介石被蒙

彭德懷

從界首到屏山渡,蔣介石精心構築的湘江防線被撕開了一個寬6O裡的缺口。

11月27日,就在林彪佔領界首的同一天,劉建緒進佔全州。

一軍團過河部隊迅速向縱深前進,與三軍團部隊一道迅速控制了界首到覺山鋪一線30公里的渡河點。林彪爬上山頭察看地形,決定以覺山鋪一帶四公里長的山崗線作為阻擊陣地,並立即部署二師部隊進入陣地構築工事。

劉建緒下午五時便在全州下達一系列命令:章亮基師出全縣沿飛鶯橋,橋頭之線佔領陣地,伺機出擊;陶廣師即集結五里牌待命;陳光中師即集結主力於太平鋪待命;李覺部迅集結全城西北端待命;炮兵營歸章亮基指揮,在大石塘附近選定陣地,測定射擊距離。

後續湘軍還在源源趕來。

山雨欲來風滿樓,惡戰在即!欲知後事發展,請關注下一篇:血戰湘江(上)


參考文獻:金一南《苦難輝煌》摘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