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合肥四姐妹"之一,數學0分進北大,丈夫是“漢語拼音之父”


她是

白髮才女張允和的一生有多麼的驚濤駭浪,就有多麼的細水長流。她是可以擁有很多頭銜,被定義為很多標籤的人,但是她只想過好自己的一生,她把自己定義為"標準的家庭主婦",在我看來,她對愛人對家庭的貢獻是無可比擬的。正如她所說"歲月,是一首低吟淺唱。"

"合肥四姐妹"

知道合肥張氏的四姐妹,想必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誰娶了張家四姐妹,誰都會幸福一輩子",可見,張家四姐妹是有多麼的炙手可熱。四姊妹的父親張武齡,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在允和八歲那年的時候,從合肥老家搬遷到蘇州的九如巷,以至於很多人都誤認為四姐妹是蘇州人,但四姐妹不變的鄉音從始至終印刻著合肥的印記。

她是

"合肥四姐妹"如此聲名大噪得益於其出身於名門貴族,其祖父張樹聲,歷任直隸總督和兩廣總督,領導淮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起義。其父張武齡是一個響噹噹的富商,擁有良田萬頃,受到新文化運動新思想的薰陶,獨立創辦樂益女中,熱衷於投資教育事業,與蔡元培等教育名流都交情頗深,也有著較好的聲望。

他所創辦的學校對那些貧寒家庭和工人女兒都一概不收學費,與張樹聲叱吒風雲的中國近代史不同,張武齡一代改變世代從政的傳統,成為了專情於紙硯和筆墨,淡薄名利的書生,幸運的是,其膝下的四個女兒各個都品學兼優,琴棋書畫,各有所長。

其中兒女兒張允和更是高材生。北大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最難考的名府,在民國時期,考取北大同樣也並非易事,不過對於張允和來說似乎成了難事。她數學考了0分,但是憑藉著她出色的文章寫作能力,連胡適都對她讚口不絕,最終在胡適的堅持下,北大破格錄取張允和,相信這在北大的歷史上也極其罕見。

她是

張家四姐妹,個個蘭心蕙質,大姐張元和許配給了崑曲名家,身為老二的張允和與頗有建樹的拼音之父周有光相伴終生,老三張兆和則與鼎鼎有名的作家沈從文共度一生,老四張充和許配給了漢學家傅漢思。四姐妹的每個人的理想一生都羨煞旁人,張允和和丈夫周有光的愛情也一直被讚歎為佳話。

艱難歲月

"命運為了鍛鍊我,把最難的'題'都留給了我一個人。"

看似美好的出身,但是張允和的一生並非順風順意過得坦途,甚至有一些驚濤駭浪觸目驚心。張允和出生的那天可謂歷經波折,正是盛夏暑熱的焦躁季節,小小的嬰兒一生下來卻沒有平常的哭哭啼啼,而是一聲不吭沒有聲響,顯然異於常人,被臍帶繞頸三週連呼吸都沒有,幾乎所有的方法都試過了,但就是沒用,在所有人都要放棄的時候,信佛的老祖母嘗試噴水煙的方法,最終在老祖母的堅持下,這種方法終於見效了,張允和的嘴角和鼻尖稍稍動了一下,給世間增添了一份美好。

她是

張允和有著美麗、洋氣的外表,因為有著纖細和苗條的身材,看上去有點弱不禁風,使張允和從小有著林黛玉的稱號,但是與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相比,卻天差地別,張允和其實最突出的氣質應該是堅韌,不曾輕言放棄,迎難而上,自己最喜歡的角色是肝膽相照的關公,做事也真有關老爺之風。

三妹兆和說允和在十二歲之後就沒有過過太平的日子,事實上也是如此,母親過世,繼母過門,以及結婚之後被迫與婆婆和四個小姑子一起生活,而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磨難其實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抗戰時,全國上下一片狼藉,張允和夫婦沒有固定的居所,全家十幾口人狼狽輾轉流離,一路上歷經艱險,得時時刻刻躲避敵人的迫害。

雪上加霜的是,女兒因為患有盲腸炎當時的醫療水平無法滿足救治,最終缺醫少藥而夭折,張允和麵對如此窘境,束手無策只能看著自己的女兒慢慢瀕臨死亡。兒子也差點喪命,在經過及時的搶救之後才得以保住性命,面對喪女傷子之痛,她苦苦硬撐下來。

她是

張允和有一個三不原則,周有光有個三自政策,即"自食其力、自得其樂、自鳴得意"。兩人都有著自己的做人準則,遙相呼應一唱一和。

愛情故事

周有光和張允和的愛情故事是許多人為之稱道的,雖說周有光和張允和從小就認識,但是兩人真正建立起聯繫成為戀人是在大學時期。張允和和周有光的妹妹小學在同一學堂,在被妹妹談及周有光時,也讓張允和第一次知道周有光這個名字,可不曾想到自此她與周有光這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更不曾想到這個男人就是他未來的丈夫。

周有光的漢語才華在中國可謂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他是我國漢語拼音的締造者之一,更是被人們稱之為"漢語拼音之父",可見,周有光對在我國在語言學方面的貢獻有多麼巨大,可以這麼說,沒有周有光,就沒有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漢語拼音。

能有如此成就,周有光自然也不是凡人。他面對比他少五歲的張允和,不像其他青春期的男人,顯得匆忙慌亂不識大體,周有光懂得節制控制自己的行為,看起來很穩重紳士,這樣的風度翩翩無疑增加了允和的好感。

她是

兩人第一次約會是在吳淞口防浪石堤,周有光帶著一本《羅密歐與朱麗葉》裡面夾著特意準備的書籤,書籤上有這樣一句話,"我願在這一吻中洗淨自己的罪惡",由此可見周有光對她的愛戀至深,但是兩人的心卻緊緊依靠在一起,他拉起她的手,在深秋海邊坐在清涼的大石頭上,手心直出汗。此刻,張允和徹底的把心交到他手裡。

以後兩個人日日夜夜度過了無數個風雨交加的日子,共經磨難,無論路是崎嶇還是平坦,不管是歡樂還是悲愁,都要一起接受世界的苦難,一起享受人間的幸福。在面對現實的差距時,周有光也有過猶豫,在談婚論嫁的時候,周有光寫信給張允和說,自己很窮,恐怕不能給你幸福。張允和直截了當的寫了很長的一封信給周有光說,"幸福不是你給的,而是我們一起去創造的"。

她是

張允和作為妻子在處理夫妻感情問題也很成熟,懂得收放自如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得她和周有光的感情永葆生機,恰到好處的滋潤著彼此的人生。

周有光和張允和的感情無疑是理想的,而這種理想生活是兩個人共同的成果,他們懂得在生活裡創造情趣和儀式感,懂得對彼此的欣賞和扶持。正如他們的合著散文集《多情人不老》的一句話,"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人更好",任天荒地老,多情人不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