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對孩子好,一邊提醒孩子記得回報,你說這是感恩教育還是交易

一邊對孩子好,一邊提醒孩子記得回報,你說這是感恩教育還是交易

生活中,有的父母給孩子買好的、吃好的,卻不斷地灌輸:“你看爸爸媽媽給你買了這麼多好吃的好玩的,長大可別忘了報答我們哦!”孩子打開一包糖,如果第一塊是塞到自己嘴裡,這些父母就會教育起孩子來:“有好吃的,怎麼沒想到先分給長輩,自己倒先吃起來啦?”如果孩子主動把糖先分給長輩,這些父母就會大加讚賞:“這孩子懂得感恩,真不錯!”

相信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可如果是這般教導,孩子能否學會感恩,我是表示懷疑的。父母關心孩子沒有錯,但如果總是不忘提醒孩子“記得報答”,感恩教育就變味了。在孩子的眼裡,父母並不是教自己懂得感恩,只是在和自己談一筆交易:“我現在對你好,是希望你以後對我好。這不,你現在又欠我一筆了,以後記得還啊!”這時,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是父母,而是時刻不忘討債的債主。他更關注的,或許不是如何感謝父母,而是如何把所有的“債”還清。父母每一次的關心,在孩子看來都是一筆新增的債務,孩子感受到的更多是壓力,而不是感激。

這讓我想起電影中經常看到的“黑吃黑”的橋段,反派頭子培養了一個殺手,最後卻被殺手給幹掉了,而殺手幹掉他的理由似乎很充分:“雖然你培養了我這麼多年,但是我也為你賺了不少錢,咱們誰也不欠誰的!”

一邊對孩子好,一邊提醒孩子記得回報,你說這是感恩教育還是交易

想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感恩的本質。

對比不同的搜索結果,我覺得對感恩最好的解釋,就是指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深深的感謝,並主動採取行動回饋他人。比如,老師把知識傳授給你,你很感謝這一份幫助,作為回饋,你在教師節給老師送張自制的賀卡,這是感恩;你努力學習,獲得優秀成績,這也是感恩;你幫助學習落後的同學解答疑惑,這同樣是感恩 。感恩和交易的區別在於,你做這些,並不是因為受到某些道德輿論和法律的捆綁,而是出於發自內心的感激。

從另一個角度看,別人幫助你,相當於別人為你提供了價值;而你幫助別人,相當於你為別人提供了價值。這樣看來,感恩可以分為兩個核心部分,一個是感謝別人提供的價值,另一個是主動為別人提供價值

一邊對孩子好,一邊提醒孩子記得回報,你說這是感恩教育還是交易

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學會感恩呢?

1.引導孩子感謝別人提供的價值

父母可以分兩步來引導孩子:

(1)發現別人提供的價值

這樣的價值其實無處不在,但是孩子如果沒有用心去發現,他就會對此視而不見,或者把這些看成是理所當然。父母可以從兩個方向,幫助孩子發現別人提供的價值。

第一個方向,是從“別人”想到“價值”。

這裡的“別人”,可以是認識的人,也可以是不認識的人,還可以是大自然,比如山川河流,樹木花草,動物細菌等等。父母可以選定一個“別人”,與孩子討論:“他提供了什麼價值?”或者說:“他做了什麼貢獻?”

比如,媽媽在家裡搞衛生,爸爸不妨跟孩子討論:“媽媽正在搞衛生,她做了什麼貢獻?”又比如,和孩子出門,見到交警在十字路口指揮交通,父母也不妨跟孩子討論:“交警在指揮交通,他做了什麼貢獻呢?”

第二個方向,是從“價值”反推“別人”。

這有點類似於飲水思源,父母可以圍繞一個“價值”,與孩子討論:“這個價值是誰提供的?”或者說:“誰幫助我們做到這一件事情的?”

比如,親戚給孩子帶來好吃的特產,孩子享受之後,父母不妨問孩子:“是誰給我們帶的特產?”又比如,帶孩子去爬山,欣賞風景時,父母不妨問孩子:“是誰給我們帶來這麼好看的風景呢?”

討論時,父母可以顯然孩子孩子列舉,自己做補充,大家都感覺有難度的,可以跟孩子一起查找資料,搜索答案。

一邊對孩子好,一邊提醒孩子記得回報,你說這是感恩教育還是交易

(2)感受價值帶來的好處

發現別人提供的價值,如果不能從中感受到好處,孩子也無法產生感激之情。父母可以從兩個方向,幫助孩子感受價值帶來的好處。

第一個方向,是“別人的價值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好處?”

比如,爸爸可以跟孩子討論:“媽媽搞衛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好處?”又比如,父母可以跟孩子討論:“交警指揮交通,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好處?”

第二個方向,是“如果沒有別人提供的價值,我們會怎麼樣?”

比如,父母可以問孩子:“如果親戚沒有給我們帶特產,我們會怎麼樣?”又比如,父母可以問孩子:“如何大自然沒有提供這麼多的樹木花草,我們會怎麼樣?”

正因為世界上有這麼多“別人”提供了價值,我們才得以安全地生活和安心地成長。每一次討論完,父母都可以帶著孩子表達自己的感激。

可以是語言上的感激,比如“媽媽讓家裡變得像新的一樣,我們生活更加舒適了,真好”,“交警讓交通變得有秩序,我們過馬路不需要提心吊膽了,真好”,“親戚讓我們有機會吃到這麼好吃的特產,真開心”,“大自然讓我們有機會欣賞到這麼美麗的風景,真幸福”。

也可以是行動上的感激,比如,邀請孩子一起給搞衛生的媽媽豎起大拇指,點個贊;帶著孩子過馬路時,做到禮讓行人;邀請孩子一起給親戚發條感謝短信,表示特產很好吃;在爬山的過程中,邀請孩子一起愛護每一顆花草。

一邊對孩子好,一邊提醒孩子記得回報,你說這是感恩教育還是交易

2.鼓勵孩子為別人提供價值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孩子一切行動的首要目的,是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當父母不斷地對別人提供的價值表示感激時,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會產生一股初始的動力:“如果我也能為別人提供價值,那父母一定會為我感到驕傲!”父母可以從兩個方面,鼓勵孩子為別人提供價值。

(1)為“價值”找“別人”

當孩子主動幫忙時,父母不妨用描述性語言對孩子表示感謝。比如,孩子主動為家裡的花澆水,父母可以說:“你為花澆了水,讓花今天得到了保養,謝謝你!”又比如同學請假缺課,孩子幫忙補習,父母可以說:“你為同學補課,讓同學能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這很有意義!”

當孩子做了某些事情時,父母不妨跟孩子討論這些事情的價值。比如孩子參加植樹,父母可以問:“植樹能給誰提供幫助呢?”又比如孩子帶敬老院參加義務勞動,父母也可以問:“義務勞動能給誰提供幫助呢?”

(2)為“別人”找“價值”

比如,媽媽下班回到家,坐在沙發上休息,爸爸可以問孩子:“媽媽現在感覺很累,我們能為她提供什麼幫助呢?”又比如,孩子談到學校的老師,父母也可以問孩子:“看來老師也很辛苦啊,我們能為他提供什麼幫助呢?”

在於孩子討論的過程中,對孩子想到的方案,父母要表示肯定,必要時提出可行的建議。討論完後,最好選擇其中一個方案,立即行動,如果孩子有點猶豫,父母不妨以身作則,並且向孩子發出邀請,注意,邀請不是命令。

一邊對孩子好,一邊提醒孩子記得回報,你說這是感恩教育還是交易

結束語:

剛開始,父母的確需要多花點時間和精力,但比起單純地強調“報答”,這些練習對孩子會有更大的幫助。感謝別人提供的價值,有助於孩子形成一種正向積極的心態,不會過於計較;而主動為別人提供價值,孩子能夠從父母和周圍友好反饋中,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這又進一步推動孩子去幫助別人,形成良性循環。

有人可能發現,其實父母不需要強調感恩,當孩子做到這兩步時,他就已經做到了感恩。感恩不應該是一個評價成功與否的終點,這會讓孩子每天都要經受內心的拷問:“我這樣做算不算感恩,我是不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感恩更應該是成長路上的一個里程碑,當孩子到達,則意味著他將開始一段新的征程。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