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探险家

孩子都是探险家


  • (一)

我们全家出去吃饭,到了饭店的时候正碰上同事一家也来吃饭,这家也是俩孩家庭,大的七岁了,抱在怀里的只有一岁半。

两家见面,免不了寒暄一下,同事的妻子把孩子放下来,让孩子自己玩,大人们先聊会天。

是孩子的爸爸惊呼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过来,那个一岁半的小不点正使出吃奶的劲去关饭店的玻璃门。

我们一看也惊呆了,玻璃门不是电动旋转门,需要用手来关,孩子的身高只有几十公分,连门把手都够不到,怎么能做到?

这是愚公移山的胆量和意志啊,就在我们惊奇不已的时候,她爸爸一个健步跑过去抱起孩子,不能让孩子被门磕着。

抱在怀里的孩子不愿意了,哇哇大哭,她挣扎着让爸爸把她放下来,又想去把门关上。

爸爸只好把她放下来,带着她到门边在旁边指导着,保护者,耐心的讲解着,直到孩子慢慢的把门关上,孩子的脸上才露出来胜利的微笑。

(二)

在此过程中,我特意留意孩子的表现,当爸爸阻止她碰玻璃门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行为特别令人好奇——因为家长的阻止而表现出剧烈的反抗,并且会用哭闹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小孩真的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虽然她仅有一岁半。

在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一书中曾对儿童的心理做出这样的解释,孩子的成长环境可以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内外环境交互作用才构成了孩子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就有成长的动力,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

但是,孩子也会周围的外部环境来调整自己的内部环境来对自己进行恰当的定位,通过一次次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来规划下一步的行为,成功的行为会被孩子记住并进一步强化,引起失败的行为就会被孩子放弃或者调整,这些都是孩子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自发学习的,这是他们内部环境在发生作用。

通过观察这个小孩的表现,我可以断定这个孩子的家庭环境是轻松的,开放的,是允许她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变的,所以,当通过她哭闹、挣扎来达到自己目的的时候很顺利的就达成了。

我也看到,当爸爸陪着她玩完,她在爸爸怀里咯咯的笑,朝每一个人都做鬼脸,非常的开心,幸福的后面带有一丝丝狡黠的小表情,这个孩子不仅能在家庭中达成自己的目标,她也有能力融入家庭以外的环境,通过自己的各种方法、手段来获得周围环境的认同,可以说,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小孩。

再看看这个家庭的老大,当妹妹哭闹、父母焦虑的时候,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这是个性格和妹妹孑然相反的的女孩,很安静,很顺从,非常乖。


孩子都是探险家


(三)

孩子妈妈看到孩子的表现,很不好意思的对我们说:这个老二啊就是事多,并且很固执,每次都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不达目的不罢休,特别难带,不像她姐姐小时候省心,带她快被累死了。

我则祝贺她,可别这样说,孩子事多是聪明的表现,她只有有想法才会有标准,没有标准的孩子当然不会有要求,你应该感到庆幸才对,这个老二不简单。

我还提醒同事,千万不可因为过度关心老二而忽略老大,两碗水尽量端平才好,这样老大才不会因为老二的存在感到委屈,也不会因为老二的“作”而心生抱怨,这样对老大的成长不利。


孩子都是探险家

(四)

每一个孩子都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愿望,能不能达成关键要靠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这个孩子聪明,在于她能为自己创造条件达到她的目的,爸爸怕她磕着制止她的行为,她通过哭闹来获得爸爸的支持,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行为,这种成功会牢记在孩子的脑海里,当她再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她不仅会用同样是方法,还会变换方法来让自己成功。

成功的方法是可以复制的,成功的感受是可以累计的,成功的愿望会是越来越强烈的,达成心愿之后的美好感受会印记在孩子的脑海里,直到她越来越成功。

通过自己创造的途径和机会,孩子可以认识自己的能力和长项短项(自己擅长和非擅长),再一遍又一遍的尝试以后,孩子对自己会有正确的评价和认知,能有机会让自己不断试错的孩子会获得高自尊和成就感,为她人生打下一个好的底子。

孩子的勇气天生就有,他们自己都有成长的节奏,都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只是因为他们太小了,力量太弱了,需要探索的又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为了他们的安全,家长才会带孩子远离危险的地区。

最让我佩服的是这个孩子的爸爸,他在孩子表达想要去关门的请求时,没有生硬的抱着孩子远离而是带着孩子去做,他一遍又一遍的带着孩子推门掩门,给孩子讲解这些动作规范直到孩子满足,注意力转移为止。

通过这件事,我真的觉得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的想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长只有保持一颗时刻警醒的心,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知道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愿望,在二孩家庭中还能一碗水端平,不厚此薄彼,孩子才能健康顺利的长大。

孩子都是探险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