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公开殉葬的嫔妃”说开去

中国的殉葬制度有史可考大约是从商朝开始的,因为商以前的历史存疑。这种作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没有开化而衍生出来的毫无人性的残忍制度由于各种原因,废而又兴、兴而又废,竟然一直延续到离我们现在最近的封建朝代——清朝。看过盗墓系小说或者相关影视剧的小伙伴都有印象,无论哪个朝代,陪葬规格都随着墓主人的身份水涨船高,穷人一般没啥陪葬品,有副薄棺材不用草席裹起来下葬就已经不错了;富贵人家金银首饰多点,寿服华丽点;而帝王将相的墓葬中的随葬品则尽奢靡之能事,如帝王除了金银财宝、宠物坐骑,陪葬最多的就是“人”了,仆役、侍从、妃妾,在墓主人眼里他们可能根本不算是人,不过是墓主的私有财产,生死皆没得选,主人有需要,就得“上穷碧落下黄泉”。其死法也是千奇百怪,有砍死的、勒死的、毒死的、活埋的,甚至还有隔开脑袋灌水银的,怎一个惨字了得!

从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公开殉葬的嫔妃”说开去

清朝最后一位,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为帝王公开殉葬的女人是顺治帝的贞妃,她来自那个赫赫有名的董鄂氏家族,她的两位族姐也都嫁给了顺治帝,一位是被传说是江南名妓董小宛的董鄂妃,曾生下四皇子,死后被追封为孝献皇后;另一位是生下二皇子福全的宁悫妃董鄂氏。这两个人要么得到了皇帝所有的宠爱,要么后半生有自己优秀的儿子可以依靠。而贞妃董鄂氏从进宫就不受皇帝的重视,默默无闻,那么贞妃为什么要殉葬呢?《清圣祖实录》记载:“贞妃赋性温良,恪共内职。当皇考上宾之日,感恩遇之素深,克尽哀痛,遂尔薨逝。”贞妃殉葬因为“爱情”?因为“感恩”?其背后的原因还真不那么简单,《少年天子》我们都看过,顺治帝曾废蒙古皇后并疏远蒙古妃嫔集体,这跟他独宠孝献董鄂氏不无关系,最后顺治早亡(可能不是出家,真是天花,清朝这方面记载不少),造化弄人,孝献和皇四子也死于天花,为了平息孝庄太后和蒙古后妃们的怒火,保全家族不受灭顶之灾,贞妃只能自愿殉葬,蒙古后妃们皆无子,董鄂家族以两个皇妃的性命换来宁悫妃和福全的前程,这里面的阴谋有多大可以想见。但没想到最后孝庄太后以福全没有得过天花为由,剥夺了他的太子皇位,直接便宜了佟佳氏家族,顺治帝皇三子顺利继位,是为康熙帝。有意思的是,正是康熙帝最后下令彻底废除活人殉葬之习。有传说贞妃是自缢而死,有的则说她是按照“萨满教习俗”被活活烧死的。

从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公开殉葬的嫔妃”说开去

另外,清朝还有两个殉葬的嫔妃,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人,一位是大妃阿巴亥,一位是小妾德茵泽。阿巴亥我们都知道,她是多尔衮的亲娘,曾深受努尔哈赤宠爱,生下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一个儿子都十分出色。很多小说传记清宫剧都说努尔哈赤原本想把皇位传给多尔衮,那阿巴亥就会是太后,但努尔哈赤死的突然,没有留下传位诏书,最后多尔衮也因年纪、资历不如皇太极(后金实行几大贝勒推选制)而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德因泽这个人在史料中的记载只有两件事,一是她曾揭发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皇次子)有私情,最后努尔哈赤竟信了德因泽的举报,提升她为侧妃,还准许她与自己同桌吃饭,阿巴亥则被冷落,差点还丢了大妃之位,不过阿巴亥很快又重新获宠。二是努尔哈赤去世,阿巴亥被迫殉葬,德因泽也被通知跟着大妃一起从死。看过《太祖秘史》《孝庄秘史》的小伙伴都知道,最想让阿巴亥死的是皇太极,因为且不说阿巴亥是多尔衮生母,参与过夺嫡和皇太极有仇,阿巴亥年龄跟皇太极差不了多少又是嫡母,留着她将来势必对自己执政有掣肘,政治达人皇太极当然不愿意给自己添堵,矫昭杀母的可能性很大,就算后金入关前没有开化,嫡妻加三子之母殉葬可能性也不大。最想让德因泽死的是皇太极的哥哥代善,因为是德因泽的举报,使他失去父皇的信任并与皇位失之交臂,最后阿巴亥必须死,那么好吧,你就跟着一起去死吧!笔者认为德因泽是皇太极安排的卧底,一切阴谋不言自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就是祸首。

最有意思的是阿巴亥殉葬时三个孩子年幼,眼睁睁看着母亲被弓弦勒死毫无办法,只能抱头痛哭,结果多尔衮和多铎死后都让自己的福晋殉葬,估计他们已经忘了母亲死时的场景了。

从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公开殉葬的嫔妃”说开去

中国古代的帝王们,如汉文帝刘恒、魏武帝曹操那样主动要求薄葬的少之又少,大多数奉行的是“活着要享受,死了也要人伺候”的原则,将殉葬进行到底。《史记》中写道:“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其实帝王陵墓奢侈归奢侈,但其实活人殉葬流行于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不流行了,大多以草人陶俑代替,虽然秦始皇死后宫女以及陵墓的工匠全部殉葬,但毕竟是特例。大家都听过“始作俑者”这个成语吧,就跟殉葬有关,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仲尼自然是孔夫子, 俑是木制或陶制的偶人,用于殉葬。这句话是说开始用俑(草木或者烧陶做成人形)殉葬的人,缺德该绝后。始作俑者这个成语后来也比喻恶劣先例的开创者。用人形陪葬尚且恶劣,用活人殉葬呢?

朱熹曾在《四书集注》中给这句话做过注:“俑,从葬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肌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必无后也。”商朝时期采用活人殉葬,周中期以后予以禁止,利用刍灵,即草人来代替。草人只是略有人形,而后世诸侯国奢靡之气大涨,又开始制作更为精致的人俑,这恐怕就是人殉又要复出的预兆。再结合孟子所说“为其象人而用之”,意思便更加明白了,这才是孔子反对人俑的真正原因。孔子见微知著,故强烈谴责这种行为,希望这种风气能够及时得到遏制,这也才符合儒家坚守的仁义之道。

从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公开殉葬的嫔妃”说开去

据考,汉、唐两朝皇陵的重要特点不是以人殉葬而是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让皇亲国戚和达官显宦死后陪葬皇陵。宋只有南宋有一例高宗驾崩,孝宗让宫妃殉葬的个例,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边疆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之前均有人殉的传统。但是作为汉族政权的明朝,又是十四世纪世界文明遍地开花的时候,洪武大帝朱元璋又恢复了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让人难以接受。据记载朱元璋下葬时有46妃“生殉”,陪葬于孝陵。有人说明朝殉葬兴起是受元朝蒙古人的影响,笔者第一个出来表示反对,元朝不背这个锅!首先元朝并没有明确表示人殉葬的史料,早期在蒙古帝国的时期,有一些传说,倒是说了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孙子,用美女来殉葬的事情,以后便再没有过这方面的记载。

明代人殉制度的兴起,关键其实不在于元朝,而在于程朱理学,由于理学在宋元时期不断的发展,他们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确立,寡妇守节的风气一再高涨,民间都以此为荣,宋朝元朝的官方都鼓励和表彰,社会和官方都大力推行贞节观念,这对朱元璋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朱元璋之所以恢复殉葬制度,也并不是因为他实在没文化,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是书读的多,前代女祸之鉴,他才熟记在心,因此严厉控制后妃的行为,他恢复了宫人殉葬,也有防微杜渐,防止后宫干政的行为出现。大家记得汉武帝也是这么干的,钩弋夫人其实说白了和殉葬无异。

从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公开殉葬的嫔妃”说开去

另外,蒙古人把女性视为战利品、私人财产的思想也影响到了朱元璋,洪武帝本身性格就独裁,女人嘛,就是私人物品不是活人,殉葬也没啥不行的。不管怎样,朱的这种做法确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行为!

因为老爹开了先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明成祖朱棣再接再厉,去世前下达遗诏“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成祖一朝十六位妃嫔尽数陪葬。后来的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炽以“恭检仁孝”著称,但其死时仍依“祖训”将后宫妃嫔五人陪葬。朱元璋重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更是贤明,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明朝国力是为二百七十余年最强,与其父合称为“仁宣之治”,但逝世之后十一名妃子依然杀身陪葬。传说其中有一名为郭爱的妃嫔,进入后宫仅二十余天便被迫殉葬,当她被告知列入殉葬之人后,悲愤填膺,写下了绝命诗: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失吾亲而归兮,惭余之不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己兮,是则可悼也”。可怜!可叹!为小姐姐一哭!景泰帝朱祁钰是明朝最后一位有宫人殉葬的皇帝,逝后其后宫妃嫔以唐后为首均为其殉葬。

从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公开殉葬的嫔妃”说开去

最后,是宣宗朱瞻基的儿子、景泰帝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下令废除了妃嫔殉葬制度。那么为啥英宗废除妃嫔殉葬制度那么坚决呢?是因为一个女人——他的生母,一个微贱到尘埃的可怜宫嫔。这件事说来话长,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从小在宫里有个青梅竹马的娃娃亲一个姓孙的贵族女孩,当初定下给朱瞻基当媳妇,所以一直养在宫里。多少年朝夕相处,朱瞻基认定小孙氏就是自己的太子妃,未来的皇后了。谁知爷爷永乐帝朱棣不知道哪根筋不对,不愿意一个地方出两个皇后(他儿媳和未来孙媳是一个地方出来的)改主意定下了胡氏为后。别说孙媳不乐意,孙子第一个不乐意了,我跟胡氏女不认识,您这不添乱吗?他爷爷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跟你奶奶还是相亲的呢?!好吧,最后胳膊拧不过大腿,朱瞻基认怂,最后立胡氏为皇后,只能委屈心爱的小孙氏为贵妃,其实这样也不错,倒霉就倒霉在这个孙氏生不出儿子来。因为明朝的殉葬制度是嫡妻不管有孩子没孩子都不殉葬,其他的除非生儿子,否则必须在老公死后殉葬。可以说为了避免悲剧发生,朱瞻基光在孙贵妃这忙活了,可经过多年努力最后孙氏只生出一个闺女来,眼看别的宫妃生儿子孙氏急得跳脚,朱瞻基是真爱呀,他可舍不得心爱的孙贵妃给他殉葬,最后两人一合计想出个“借腹生子”的招数,就是皇帝临幸别的宫女,怀孕后就谎称孙贵妃有喜,生下来男孩算在孙氏头上。最后这个选中的宫女真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英宗朱祁镇了。不过他生母就倒霉了,最后朱祁镇当了皇帝知道了真相,曾多放查找生母,结果不尽如人意。有个老太监告诉他,他生母的下场只有两个,要么是生下他就被秘密处死了,要么就是给他老爹殉葬了。结果这位曾饱经流离之苦(土木堡之变男主角,详看《女医明妃传》)放声大哭、捶胸顿足,“吾母受尽人间之苦,未尝一日天伦,儿贵为帝王,不能膝下承欢,以尽孝道,不配为人子!”唉,为我霍建华,哦不,为朱祁镇一哭!

从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公开殉葬的嫔妃”说开去

关于明代殉葬还有个有趣的事值得说说,肯能是影响太大,而且明代皇帝朝鲜妃嫔太多,鲜见于我国史料的竟被朝鲜正史记得个底掉。朝鲜《李朝实录》中就详细记载了给明成祖朱棣殉葬的嫔妃集体从殉过程。被挑选出来殉葬的宫女嫔妃共三十余人。集体“自杀”那天,是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戊午。先让她们在殿外用餐,吃完后带到殿内,彼时“哭声震殿阁”。殿内放了三十多张“小木床”,这些即将赴死的妃嫔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们的头顶上方是已经准备好的绳子,末端结圈,“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在这三十多个人中,有两个是朝鲜进献的女子,一为韩氏,身份大概是宫女;一为崔氏,封号“美人”。上殿之后,仁宗亲自进来与她们“辞决”,韩氏突然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仁宗放她回国,因为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可是仁宗不为所动,最终这两个朝鲜女子只能在异国他乡命归黄泉。韩氏临死时,她的乳母就在一旁送别,韩氏回头对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话还没说完,脚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转瞬之间,三十多个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其实,为了对这些殉葬人有所补偿,下一任皇帝多半会给她们及她们的亲戚一些好处。最常见的是追赠谥号,表彰其行。比如宣宗死后,“嫔何氏、赵氏、吴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诸氏、李氏、何氏皆从死。正统元年,皆追加赠谥。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而且“岁时侑食于本陵之享殿,俱得标名沾祭”,也就是可以分得皇帝的一点“香火”。至于其亲戚,有时也能得到优恤。有一首明宫词这样写道:“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所谓“朝天女”就是这么来的,讽刺。

从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公开殉葬的嫔妃”说开去

我们说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中,女性一直是男权权杖下的附属、奴隶、私产、玩意儿。三从四德中那个“在家从父,嫁人从夫,夫死从子”,三纲五常中那个“夫为妻纲”把古代女性们锢得死死的,天子的女人们尚且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和生死,何况平民百姓乎?上下几千年,中国女性一直在跟奴役迫害和封建礼教作斗争,时至今日啥也不说,只说一句共和国万岁,表表心迹。现代中国女性虽然在婚育、职场也属于弱势群体,但比之前已经好太多了,自由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据联合国数据显示,中国现在是保护女性权益世界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也是少数女性人权和经济政治地位最高的国家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