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第一题(3岁)

“昙”字是什么意思?

A.时间短 B.看不见

第二题(3岁)

“谢”字是什么意思?

A.Goodbye B.thanks

第三题(8.5~10.5岁)

昨天我走在街上 遇到我十年前的老邻居和他的女儿,我看着他的女儿不仅感叹:当年的小丫头 见已经变成大姑娘了。

A.“突然”“忽然” B.“忽然”“突然”

C.“突然”“突然” D.“忽然”“忽然”

第四题

下面这张图中的几个汉字有什么共同点?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有没有这种感觉,这些汉字符号,曾几何时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答案

第一题:“昙”,我们认为“昙”就是昙花一现,是昙花,所以就认为是“时间短”的意思。其实,我们是把“昙花一现”这四个字的意思当成了“昙”的意思。“昙”并没有时间短的意思,是“昙花一现”这个词才有时间短的意思。所以这容易把大家带到沟里。我们中国人都是从课文里遇到生词,在生词里面遇到生字。这是一个倒过来的反逻辑的学习模式。违反常识,是从特殊到一般,这很麻烦。

“昙”其实非常简单,上面一个日,下面是“云”。小朋友如果不认识这个字反而很简单,一看就明白。原来是云把太阳遮住了,所以当然看不见了。什么是昙花?昙花是看不见的花。它有两个条件,一是开花时间短,二是半夜开花,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我们所谓的昙花一现,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第二题:“谢”,大家看到这个字,都觉得是“谢谢”的意思。那么“花儿谢了”、“谢顶”呢?我们要求日本人向我们谢罪。那什么是谢罪?谢谢你犯罪吗?

其实“谢”是说再见。为什么呢?因为左边是一个“讠”表示说话,右边是射箭,它的引申义是离开。让箭矢离开。在离开的时候说的话是goodbye,我们所谓的thanks是引申义,是我们中国人在离开的时候表达谢意。一般不能上来说谢谢,人家还没答应帮你,还没完成这个事情,你先说谢谢,这不真诚。这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做人原则。谢要在最后的时候说。特别是根据周礼来说:如果有人请我去他们家吃饭,当天都不要谢的。第二天专程登门拜谢。你当天已经喝酒喝得醉醺醺了,这个时候表达的谢意,不尊重。谢谢,是要非常尊重,诚恳的。不像今天,谢谢挂在嘴边。很轻易地就表达了。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第三题:突然和忽然,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思维的盲区,我从来没去考虑过这两个词语原来有区别。记得在很多年前在我初中的时候有道语文题目:岑参的《白雪送武判官归京》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好在哪里?我怎么知道他好在哪里呢?如果老师没有标准答案,估计他也不知道。

这是语文最让人讨厌的地方,毫无道理。我们没有办法去思考或者我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思考。因为我们在学习这两个词语的时候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画面,所以我们对这两个词语都只能谈到所谓的语感。

要积累语感。是很难的,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因人而异,和一个人的悟性有关,可怕的是,这种感觉无法遗传,哪怕他是你亲生的孩子,你的语感也无法传递给她。所以我们需要换一个思维的角度,“突然”和“忽然”的区别不就在“突”和“忽”上吗?如果我们能够把“突”和“忽”这两个概念建立起来。

能阅读懂这两个字,去阅读汉字的意思,那就简单了。“突”,其实很简单,就是一条狗和一个洞的故事,这个“穴”就是住人的,穴居,所以是一条看门狗,你去别人家里,门一敲,人没出来,里面的狗窜出来对你又叫又跳,这时的这种感觉就叫“突”。

“突”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你知道却没有想到,它跟动作的快慢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觉得我的身体很好,结果,昨天去医院做了个检查,发现我居然有重度的脂肪肝,这个事情让我觉得很突然。你知道只不过没想到的事情,就用“突然”来表示。“忽”就更简单,上半部分有两种解释,有些专家说是一个云层,阳光从云层中照射出来,有些说是鸟的翅膀,这个倒无所谓,反正它总的概念在这没有分歧,就是遮盖的意思,表示心被遮挡,被盖住了。这个组词叫“忽略,忽视”也就是所谓的ignore的意思,是你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事情发生了,还不知道就这样了,就叫“忽然”。

这个填空其实还是蛮容易的,前面这个填空填“突然”,人和人之间只能突然遇到,你遇到他认出他来,是没想到会在这碰到他。如果是忽然,就遇不到了,错过了。第二个要填“忽然”长大,因为这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你是完全不知道,淡忘的,你是没有见到他,只能是忽然长大,如果填突然,这个问题就大了,这孩子在你面前,你给了他一个灵丹妙药,吃了以后一下长成大人了,这个才用“突然”长大,它们的意像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突然和忽然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一个是知道,只不过没想到;一个是完全不知道,它们的画面感是很强的。这些有对立区别的语境其实还是简单的,有些突然和忽然都可以用,只不过表示的意思不一样。这种是比较麻烦的,比如说天上突然飘来一片乌云,这句话是对的。天上忽然飘来一片乌云,这句话其实也是对的。只不过他们的结果不一样。

第四题:汉字的逻辑,这个看似简单的题目,其实是最难的。我们就从这里说起,阅读汉字,我们首先要有逻辑。

怎么去读懂一个汉字,我们要把一个汉字进行解构,就是分解汉字,然后再重构起来。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这些汉字被我处理过以后你看了会说这不就是繁体字嘛。共同点用红色标出来了。每一个汉字的红色部分就是它们共同的基因,他们原来是一家人。今天我们把上面这些汉字称为简体字,下面的那个称为繁体字。其实这种说法是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我们化繁为简,好像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但是这样的简化,造成了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对于汉字的理据,汉字的道理,给去掉了,使得我们的汉字变得不讲理了。

汉字在讲道理。字有话说,谁在说呢?是创造汉字的我们的祖先,通过文字有话要告诉我们。他们把他们的所想所见所闻所思都通过汉字书写,传承给我们,只不过这种传承,在我们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在现代汉语替代古汉语的过程中被我们人为的中断。这很可惜啊,我们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源头,重要的知识宝库被我们关上了大门。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所以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们要知道这些红色的共同的基因是什么。这个好像很熟,但是又不认识,为什么会不认识,因为这个字我们觉得它没用。什么叫有用,什么叫没有用?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只要不能直接拿来就用,这个工作不能马上挣到钱,这单生意不能马上带来利润就没有意义,这是我们今天浮躁的思想。

同样的,这个字没有用吗?这个非常有用,在常用的汉字里面有接近七十个都跟他有关。可是我们每天看见它却不认识,也不想去知道它是什么,反正能写出来就行了。我们对于汉字的阅读已经降低为零了,其实每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接触汉字的时期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可能我们的心里都萌发过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呢?老师给你一个叉,要写的是另外一个同音字。你觉得委屈,但是老师说这是规定这是约定俗成你记住就可以了,你需要的是服从。我们语文变成一门不需要动脑筋的学科。其实语文是最需要动脑筋的。

我们看下这个字,“隹”,小鸟。读zhuī。我们只要知道它是一只鸟就可以了。因为中国的汉字要用眼睛看,是视觉文字。孩子会说这个哪里像是鸟啊?一点都不像。是的,今天的这个隹不像鸟,什么时候像?三千多年前的古文字像。所以说如果要去了解汉字,要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来龙去脉。桥梁很重要,这个桥梁就是古文字。古文字其实就是一座桥。我们开车走路都需要桥,我们不会在桥上停留,目的是彼岸,但是没有这座桥,我们达不到目的地。汉字经过时间的长河,发生了讹变。

我们回到最初的书写,可以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并喜爱。哎呀,这不就是一只鸟吗?一只鸟的嘴、鸟的头、鸟的羽毛、鸟的脚,可谓是栩栩如生。首先不要灌输,我们让他自己去发现,去找到这个汉字变化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一种认知和进步。当我们知道它是一只鸟以后,我们的眼睛和思想就发生了变化,你再来看这些有“隹”的汉字,意义就不一样了。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雀”就不是在我们以前说的一个少林寺的“少”加一竖,加一个主人的“主”多一横。它发生了变化,我们能够看出它是一个小加上一个隹字。所以这个雀,自然而然它的含义就出来了:小鸟的意思。再说“集”,表示这个gather这个概念的集,实际上中国人是用很多的鸟站在树上表示的。以前的金文里面画了三只鸟,表示很多鸟,后来省略以后也能表意,所以变成一只鸟,这是一个很轻松愉快的画面,是很丰富的想象力的一个画面。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那也许有些同学觉得不以为然,这有什么了不起,你只不过是用了一个好像比较麻烦的办法去认识这个字。我的孩子早就认识了,用不上了。我们并不是教大家去认识这个字,探讨的是怎么样通过汉字来提高我们的母语水平。我们为中国的孩子设计一种有意识的又有实践效果的一种通识教育的模式。

我相信这个字大家一定是没问题。但是,我把另外一个字拿出来,相信很多同学就眼前一黑了。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这两个读音完全一样,而且都跟鸟有关系。请大家填空,我想可能很多成年人也会一头雾水。这是一个问题,当我们只有少量的信息的时候是不会混淆的。但是,当我们所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发生焦虑,我们就会对信息的处理出现障碍,这个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大的瓶颈,你学到越多,你会发现你的困惑就越多。

但是如果用阅读汉字的方法来解读就简单多了。“鹊”很明显是一只鸟,加上一个窝,是个鸟窝,所以鹊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喜鹊造新房,做窝的鸟,叫做鹊。鹊善于做窝,所以中国人对这种勤劳的、辛勤工作的鸟非常的赞赏,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说法。所以勤劳是中国人所宣扬的一种美德,由此对这种鹊就产生一些喜爱,加个喜字,称为喜鹊。那么象声名鹊起,鸠占鹊巢就不必说了,声名鹊起,美好的名声,那么这些都很好理解了,这些语言现象变得平实了。

我们语音中的同音字比比皆是,汉字不算四声,只有四百个音。我们之所以会写别字,是从声音来区别的,汉字在我们的头脑里并没有画面感。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一组字。如果我们的文化水平和认知汉语的高度只停留在一只鸡、一只鸭的话,那么上面这一排好,还简单,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形单影只"、"只身前往",我们想要表示only one、single等意思的时候,就要看下面这一排了。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下面这一排字的意思是:用手抓住一只鸟叫"只";用手抓住两只鸟叫"双";带着狗在草丛里抓住一只鸟叫"获";用网和线来捕鸟叫做"罗";一个人在田里面抓住一只偷食的鸟,这只鸟赶紧飞、逃命,这个叫"奋",知道了“奋”的意思就可以和“愤”进行区别了,前者从大从隹从田,这个是为了逃命,是命运的抗争;而愤怒的愤,一个竖心旁加一个贲,它是内心的一个膨胀,这种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呈现的画面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说,家里人就你一个人读书,全家人打工供你读大学,那么你这个就叫发奋学习,那个奋就是奋斗的奋,因为这是命运的问题;如果说只是因为考试或者跟谁斗气,上一次没有发挥出水平,这次我发愤读书一定把这个面子找回来,那么这个就是心理的问题,就要用到愤怒的愤,所以是很容易就区别的;一只鸟走路就叫做"进",因为鸟只会向前走。古人没有见过鸵鸟,但是正是这种不完美,更加体现了中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逻辑,中国人的文化。

今天分享的第二个话题叫像孩子一样认识汉字。首先区别“认字”和“识字”。只“认字”不“识字”或只”识字“不”认字“都是不科学的。知其形是为了现在,知其义是为了将来。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看图,上面一排,有一个“孕”字,今天我们中文里面的这个“孕”字,上面一个“乃”下面一个“子”,构成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那么甲骨文的这个孕,它更加的生动、形象:一个大肚子的人,里面有一个孩子。所以从表意的角度来说,古文字是更加准确,或者说更加形象,平直的表达一个Pregnant的含义。

小朋友画了一幅画,这幅画叫骑马,这幅画从成人的眼光来说是很奇怪的,因为他这匹马的另外一边的一条腿也给画了出来,好像这匹马透明的一样。

这是一种孩子特有的思维方式,叫做透明思维,孩子的眼睛里面是没有遮挡。古代还没有X光,他怎么可能看到这个肚子里的孩子呢?实际上从这幅画里面,对照起来他们就有共同之处。它表现的就是一种孩子特有的透明思维方式。这是第一个例子。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第二个例子龋齿的龋,这个古文字看着也非常的明确:是一个牙齿和一条虫,是蛀牙的一个形象,合起来是今天龋齿的龋字,左边一个齿右边一个禹。禹就是一条虫,顾颉刚说过的禹是一条虫。这个齿里面有条虫,还能很清楚的看见,虫蛀牙。

我们的孩子画这幅画叫圆圈舞。我们看见也挺奇怪的,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趴着,但孩子们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就是表现一些小伙伴在手拉手跳舞,奇怪的是因为他的视觉、视角是杂揉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他观察世界的视角是不一致的,是在游走,实际上孩子的视觉思维,叫做“游走思维’。

古代的汉字和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我们一直在想如何把汉字和青少年教育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第一个出发点。实际上古代的文字特别类似于现在儿童的简笔画,不是说他们的笔触很幼稚,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是高度一致的。

创造汉字的先民处在人类发展的儿童期,我们的孩子处在人生的儿童期,他们是可以对话的。原始思维和儿童思维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两句话不是我说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图是非常古老的,是四十年代,发表在燕京大学的一篇学报,作者陈鹤琴。是中国儿童教育的泰斗级的人物。他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了我们的幼教应该多多少少知道一点古文字的知识,这对传承我们中国的文化大有裨益。我们今天说用汉字来让中国的孩子变得更聪明,通过我们古人的识文断字的思维方式,让孩子建立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架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

我们的老祖先已经告诉我们,就是四个字——识文断字。要认识每个”文“要知道每个“字”的含义。识是认知,断是推断。那什么是文什么是字呢?


如果说我们的老师要教给我们的孩子“比”字,一定是从比赛、比较、比一比,来认识。在我们的心里这个“比”字牢牢的刻下了一个印象,就是比就是比较的意思。学习过程中家长督促的越严格,老师教的越卖力,孩子就越无所适从。为什么呢?原来以后他学到了一个词语叫比目鱼,她马上就哭了,什么鱼啊?两个眼睛比赛的鱼吗? “比翼齐飞”是两个翅膀比赛吗?朋比为奸呢?老师会让我们拿出本字来记,比还有另外的意思。这样下去我们的孩子就要崩溃了。

孩子学了一个英文apple,苹果,几十年过去apple还是苹果,就算今天它可以表示平板电脑或者手机,但是还画了个苹果。汉字这东西一会儿一变,我们常用汉字全部认识,但是给大家一篇祖先所写的文章:一首诗歌、一阙词我们却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这就是文化的割裂。我们在认字的基础上,已经割裂了中国的文化的根脉。所以,如果我们用识文断字的方法,按照我们说汉字思维的方法来认识“比”字,应该是什么样的路径?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我们先要学一个“文”,一半是图画,一半是符号,这种翻译非常精准的。我们看“人”字,就是“比”的文,是构成“比”的最小单位。换句话说“比”是由“人”构成的。人之所以是人不是因为有两条腿。

大家可以看一下“人”的古文字形象,它实际上表现和传达的是中国人的一个站立的姿态,是一个站立的中国人。他的背稍微有点驼,就是我们所谓的含胸,他的手是放在前面的。这个特点符合中国人的服饰,所谓的华服的特点。也符合中国人的礼仪的特点,稍微有点含胸,手放在前面,便于行礼。所以“人”,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不卑不亢,一个站立的中国人的形象。是中国人的站姿,这是关于“人”的解读。

当我们对“人”有了正确的解读之后,再来看“比”字,就进入了正确的系统。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这个系统是什么呢?由“人”组成的汉字。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这些都是由两个人组合在一起的汉字,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叫“从”;两个人背靠背,谁也不理谁叫“北”;两个人在一起不可分叫“并”;两个人紧紧的挨在一起,“北”的对应词就叫“比”。“北”的本义是后背的意思。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不会考 “北方、北极”这些词语。他将要面临考的是“败北”。通过我们的方法学习就简单了,所谓败北,是最早可以认知的概念,打了败仗,用背对着敌人逃跑,它跟方向无关。这是“北“的本义。至于为什么会有“north”这样方向的概念呢?是因为中国居于地球的北方,居北半球要面向南方才有充足的阳光和温度,什么都要面南,黄帝的宝座要朝南,面朝南,所以“背”就是“北”了。这是引申义。东南西北都是引申出来的。

中国人创造的汉字都是很具象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个跟孩子认识世界是一样的。由这样普通的事情再进入对所有规律的认识。

“比”是beside,是靠在一起的意思;在一起比一比才是比赛,用一个字来总结这个比赛应该叫“赛”,龟兔赛跑,田忌赛马;用一个字来总结“比较”应该叫“较”,“一较高下,一较长短”,所以这个“比”不能被它们所混淆,不能被它们所同化和影响,还要坚持它的本义。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给大家看一个中国人的语言发展的金字塔模式。高度越高,我们所接触的汉语难度阶段越高,但是我们所学习的时间越少。这就造成越高端的汉语,它所掌握的人群是越少的,它的难度越大,或者换句话说我们人在不断的升级,但是我们的汉语水平并没有正比例的增长。

我们在幼儿园一大半时间都在学语言,到了小学学习文的时间应该不足三分之一。到了中学以后学习语文的时候更少了,但是对语文要求又在逐渐的提高,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矛盾。大家都有这个经验,语文成绩普遍的断崖式下跌,小学语文考90以上没问题,中考最多平均80左右,高考就更低。但是数学、英语成绩很好,它的难度也在增加的,你却可以一直保持一个高分的水平。这是为什么,就是刚刚说的我们语文学习的积累对以后的学习并没有帮助,因为它都是碎片化的。再漂亮的珍珠,没有这根线是没有意义的。

还是结合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个理论。什么叫线索?就是当我们没有一个系统,没把我们林林总总的文字、语言现象纳入到一个有条理的一个思维体系时候,没有对我们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思考的时候,没有让我们学生形成某种良好的思维定式的时候,那么语文学习是非常痛苦的。比如说语文学习最难的到最后就是文言文。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在这些字你早就会,但是今天问你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头都大了。比如说“穷”,它有七个意思,然后还要在做题时把它反馈出来。

我来告诉大家,如果这个穷字写成“穴”+“力”,我也不会解释。但是写成“穴”+“躬”我就会了。为什么呢?因为它有道理。上面是一个穴下面是一个躬,人在洞穴之中弯腰前行,这个洞越来越小,身体弯的越来越厉害。穷了,表示什么路走不下去了,人在洞里弯腰走不下去了,这叫穷。跟有钱没钱没关系,是没路走。

在古代,穷和富从来不是反义词,富的反义词是贫。人在洞里走不下去了,所以困住了。这是它的本义,穷则思变。因为没钱寸步难行,哪里都去不了就像被困住一样,所以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没钱是从“困住”引申出来的。那么没有路走了困住了,所以无路可走,所谓的穷寇莫追,是从困住再次引申出来,这三个义项是一个整体很好理解。

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从洞的角度来说,是到洞的尽头,有尽头和极限的意思,到了尽头,极限是一切的终结了,所以叫穷尽,欲穷千里目,欲穷其林,都是这样。到了洞穴的尽头,这个洞穴的尽头离这个洞口总是有一段距离的,所以他表示有距离的,偏僻的,偏远的,比如穷乡僻壤。穷和僻在这里是近义词对用,就是典型的说偏僻的偏远的穷的意思。

最后一个就是你的动作到了极限,也是从极限出来的,比如说穷凶极恶,穷追猛打。这样就很了然,我们不知道一个事物的来源,想要知道这个事物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从小走错了路,把“穷”就当成没钱,我们永远不能理解“穷”其他的意思。因为进入的方向错了。穷的反义词是人有路走,叫“达“。有路走的人叫”达人”,没路走的人叫”穷人”。

古代中国人有个座右铭,我也一直以此自勉,也送给今天一起分享的朋友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十年前我刚刚开始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怎么把学术资源变成一线的能够让孩子们学习的教学内容,真的可谓是”穷“。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感兴趣。所有的人都去学英语,奥数。当然现在也是,不过要好一些。在这个时候我告诉我自己,我要把这个课程,这个内容做到能做到的最好,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我不相信中国文化和中国的语言就此会消亡,一定会抬头的。原来我们为了让200人听到讲座,要包个电影院。现在呢,我们有微课,可以足不出户一起聊汉字,感谢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从“穷”人变成了“达”人。我们有机会向更多的家庭传播我的理念,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们学习母语,学习中国最基本的文字的时候,家长帮助他一起进行思维的训练。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希望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要培养有文化的孩子,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文化的家庭氛围。

我们一直说英文数学很重要,但是他们是工具,我们有非常强大的英文数学能力,就好比你手里有刀有枪,你可以用它去征服世界。但是,语文是什么?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它不是我们的工具,它是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从小不应该上来就使用工具,应该锻炼好身体,训练我们的耐力,反应,这样才能更好的使用各种工具。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热卖推荐

《演绎汉字》礼盒版,汉字不再是孤独的一笔一划,而是和动画视频、游戏、卡片、故事结合在一起,让学习变得趣味盎然。

快来开启孩子学习汉字的快乐之旅吧!

(原价¥268.00,现特价¥188.00)

「汉字逻辑」识文断字如今已成一种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