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善和與鄧小平(三)

譚善和與鄧小平(三)

譚善和

1948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中原野戰軍;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司令員、政委仍由劉伯承、鄧小平擔任。劉伯承、鄧小平決定組建第二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由二野戰參謀長李達兼任特種兵縱隊的司令員和政委,孔從洲任副司令員,譚善和任副政委。譚善和赴任前,鄧小平囑咐他說:“特縱是一支新組建的部隊,成員有二野的也有三野的,還有剛剛起義的。李達參謀長主要管野戰軍司令部這一攤,特縱的工作要靠孔從洲和你做。孔從洲是楊虎城將軍的老部下,西安事變時就與我們合作了,你要尊重他,配合他,至於具體工作,你要多分擔一些。”

按照鄧小平的指示,譚善和與孔從洲齊心協力,不到一個月就將特種兵縱隊組建了起來,共轄兩個炮兵團、兩個工兵團、一個坦克團。4月,特種兵縱隊參加了渡江戰役,工兵架設多座橋樑,炮兵壓制長江對岸敵軍的火力,坦克兵攻殲據守工事頑抗的敵軍,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劉伯承、鄧小平對剛剛組建的特種兵縱隊能夠邊整訓邊投入作戰表示滿意。

南京解放後,譚善和兼任長江渡口浦口鎮的軍管會主任、中共浦口區區委書記,渡江指揮部司令員,支援解放上海運輸部隊副司令員,工作十分繁忙。

5月間的一天上午,鄧小平忽然行色匆匆地來到浦口的渡江指揮部,僅一名警衛員隨行。鄧小平告訴譚善和,他是在中央開完會以後,從北平坐火車回南京來的。當時,長江上還沒有橋,南來北往的人員、物資、車輛都得在浦口乘輪渡。

利用等候輪渡的時間,鄧小平詢問了特種兵縱隊和浦口的情況。譚善和向鄧小平作了簡要的彙報。

當鄧小平聽到特縱部隊進城後,指戰員們對電燈、沙發、抽水馬桶都感到新奇時,便說:你們特縱進駐了南京,要特別注意抓緊部隊的教育,要認真領會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戒驕戒躁,保持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決不能像過去的農民起義軍那樣,進了京城就眼花繚亂,脫離人民群眾。

接著,鄧小平又談了對浦口工作的意見——要依靠群眾醫治戰爭創傷,安定人民的生活。浦口有兩座規模較大的工廠,鐵路機車車輛廠和侯德榜先生創辦的永利亞化工廠,要想方設法為工廠創造條件,讓他們迅速恢復正常生產。鄧小平加重語氣說:只有生產恢復了,人民的生計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得知浦口地區還有一些國民黨軍埋設的地雷尚未清除,鄧小平立即說:“你們特縱不是有工兵團嗎?工兵排地雷有經驗,要組織力量儘快清除這些地雷,保護群眾的人身安全。”

時近中午,譚善和要安排鄧小平吃了午飯再走,鄧小平擺擺手沒有同意。譚善和考慮到浦口至下關這一帶還時有國民黨軍隊的散兵遊勇出沒,便建議說:“我給野戰軍司令部打電話,要他們派車到江邊接你吧?”鄧小平說:“不要打電話了,人民群眾是心向我們的,有人民群眾就有安全,走到哪裡都不怕。我看,過了江僱一輛黃包車就可以了。”

譚善和陪鄧小平乘輪渡過了長江。從下關碼頭上了岸,譚善和招呼來一輛待客的黃包車,請鄧小平上車。鄧小平見那位黃包車伕面黃肌瘦,說什麼也不肯往車上坐,只把隨身攜帶的皮箱放到車上,自己和警衛員跟在車後步行。從下關到中山北路是一段上坡路,坡度較大,拉車上坡的黃包車伕顯得有些吃力。鄧小平見狀,馬上喚警衛員和他一起在後面推車。時值初夏,“四大火爐”之一的南京已是酷熱難當,汗珠不斷地從鄧小平的頭上滴落下來,但他仍躬著腰推車,直到把車推上坡。黃包車伕沒有料到,共產黨、解放軍的大官僱了他的車不但不坐,反而幫助他推,臉上浮現出惶惑、感動的神情。

譚善和站在江邊目睹了這一幕,思緒起伏聯想到了許多許多。

[作者系原總參謀部軍訓和兵種部秘書,曾任副總參謀長李達、工程兵司令員譚善和秘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