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陷入"自卑旋渦"?建立"自我效能感"很關鍵,家長早知早受益

有些家長反應:孩子小的時候非常的活潑開朗,每天嘰嘰喳喳,圍在身邊說個不停。對於很多新鮮事物總是充滿著熱情,想去嘗試,想去挑戰。但是現在孩子逐漸長大了,反而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了,越來越害羞了。甚至有的時候遇到小區裡的鄰居見面都不知道打招呼,而是扭扭捏捏地躲避在父母的身後,避免眼神的交流。

像這種與陌生人不敢大聲交談,遇到熟悉的人,不敢打招呼,非常膽小懦弱自卑的表現,你家孩子存在這一的問題嗎?有些父母總是認為孩子的這些小問題隨著時間的變化會慢慢改善,其實則不然。如果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沒有多加註意,可能長大之後會變得更加的嚴重,由最開始的不自信,到後面的自卑,再到抑鬱甚至人格缺陷。

孩子陷入

小林小的時候長的非常可愛,眼睛又大又亮,頭髮烏黑,所以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她。爭相跟他玩耍,因此小林擁有許多讚美與同伴,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小林因為吃的比較多長得有點肥胖。在學校裡面開始有同伴嘲笑她肥胖,甚至鼓勵她。小林因為沒有玩伴,並且受到嘲笑開始變得鬱悶、自卑,由於沒有人意識到小林的問題,小林的抑鬱情緒得不到引導,反而是不斷擠壓,最後小林產生了割腕自殺的想法。

所以,當孩子自卑傾向的時候,要警惕孩子掉進"自卑的漩渦"。家長一定要耐心地引導孩子走出自卑的陰影。否則,孩子就會深陷在自卑的泥潭中不能自拔。這個時候最主要的方法是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孩子陷入

一.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早在1996年,心理學家就針對自我效能和兒童的學業成績的關係,做過一項心理學的實驗。實驗的研究對象是十歲到十四歲的二百多名學生,研究內容是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學習之間的關係做對比分析。

研究的結果表明:兒童和家長的自我效能水平程度可以在一定的方面影響兒童的學習成績。做事高效能的人,面對困難更有信心, 做事情的時候會選擇一些富有挑戰性的任務,也願意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解決問題。相反的,自我效能比較低的人是完全相反的。

孩子陷入

"自我效能感"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益處

首先,自我效能感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更加的獨立。

自我效能感比較強的孩子一般擁有健全的人格,性格活潑開朗,擁有自強不息的品質。在生活中,他們面對挑戰與挫折,往往思考方式是:我可以將這件事情做的更好,我可以憑藉我的能力把這件事情完美完成。孩子這種自信的、積極的心態也會為他們以後踏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自我效能感強的孩子有著比較明確的目標。

一般來說,自我效能感強的孩子會給自己設定明確的目標。並且能夠為實現這個目標兒付出不斷的努力,最終完成目標。相反,自我效能感差的孩子,首先會想到的是:我不能完成這件事情,這件事情太難了,完全沒有頭緒!

孩子陷入

我們班上就有這樣的例子,兩個孩子的家庭背景是相當的,經濟條件也是基本上持平的。但是甲同學的父母會經常對孩子進行鼓勵與教育。乙孩子的父母呢,就會經常打擊孩子。當我們班裡面組織了一次爬山活動的時候,甲和乙個孩子的能力就完全表現出來了。

老師將同學們集中在山裡面,要求同學們自由採集植物樣本。山峰是蜿蜒曲折的,山路路線錯綜複雜,植物繁多。乙同學看到這麼多的山峰和植物,就非常的沮喪,認為這裡地形複雜,亂七八糟,不知道如何下手。但甲同學就能夠非常積極的說,這個沒問題。我要設計XX樣的路線,採集XX少樣本,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標,想要攀登高峰,採集最珍貴的資料。

孩子陷入

甲乙兩位同學對比就很明顯,因為"自我效能感"不同,在同樣的事情面前,表現天差地別!

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家長要做好這三個方面的教育

一、讓孩子體會成功的樂趣

如果交給孩子的任務非常龐大,艱鉅,孩子肯定不願意去執行,或者是認為無法下手。相反,如果把任務分割成為一個個小任務,就會容易完成。就比如說鄰居家的孩子小王,因為新冠病毒的原因,現在大家都在家裡上網課了。小王有六門專業課,學起來非常的痛苦,父母做輔導也是非常的痛苦。

每次學習做作業就像上刑一樣,全家人都受罪。後來,小王的父母痛定思痛,決定改變教育方式。首先。他們將六門功課細分出來,按照時間段劃分,一上午完成三個科目。每個小時完成一個科目,在每個科目下面又分設了10個小目標。讓孩子通過闖關的形式,一個目標接一個目標的完成,孩子目標感變強了,任務完成的能力變好了,不知不覺中,一天六門功課全部做好了。

孩子陷入

小王父母的做法就是通過讓孩子不斷的體會成功的樂趣來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更加自信,更加容易完成任務。

父母應巧妙的勸說孩子,而非一味指責

每個人都會犯錯,尤其是孩子。他們生下來,就是在不停的摸索,不停地地接受生活帶給他們的挫折,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一味的去打擊他們,批評他們,不停地指正他們身上的缺點。只會讓孩子更加的敏感脆弱,甚至是沮喪,抑鬱。相反的,如果父母能夠適當的理性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讓孩子能夠受到良好的啟發。

尤其是孩子在成長期,更加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與尊重。希望得到讚美和鼓勵,父母能夠在孩子做對事情的時候,多多讚揚的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小心引導,孩子"自我效能感"也會增強。

孩子陷入

二、引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最傷害人的東西,它能夠讓人做出非常不理性的行為。能夠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擁有比較高的自我效能。

從古至今,這樣的案例就有很多,就比方說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周瑜。雖說諸葛亮非常的優秀,但周瑜也是非常有名的軍事家。那為什麼每次都是周瑜輸了,諸葛亮剩了呢?就是因為周瑜太過於情緒化,做事不夠沉穩,而諸葛亮就是利用了他的這個弱點將他打敗,以至於最後周瑜被氣死了甚至臨死之前都要吐一口鮮血說:既生瑜。何生亮?

孩子陷入

三、學會虛心請教

讓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並不是讓孩子逞強,而是讓孩子有自信心。信心除了來源於自己強大的內心還需要強大的知識和經驗作為支撐點。那這是哪裡來呢?可以向父母、老師、同學請教。所以這個時候也要讓孩子學會多多請教別人,多多詢問別人的意見。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善良的星,如果他沒有發光的話,一定是出了什麼問題,父母們要耐心引導他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