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改变近代战争史的军事战术革新,开创了近现代军事战术新方向

文|图史

一、一战旷日持久的无用血腥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文明时代第一场波及全球的战争,很多地方却还沿袭着拿破仑以来的古老战术。但是突飞猛进的武器技术和战争工业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旧时代技战术的框架。而在一战初期的各个主要战役中,这种强烈的反差造成了战场上的巨大伤亡,以及随之带来的高昂交换比

在军事战术亟需更新换代的关键点上,并不是军事水平最高的欧洲西线战场,反而是一向被人轻视的东线战场,东线被忽视的俄军率先突破了旧战术的制约,开创了近现代军事战术的新方向。

一次改变近代战争史的军事战术革新,开创了近现代军事战术新方向

1916年索姆战役期间的英军壕沟

1914年的第一次马恩河战役

1915年的加利波利战役

1916年登峰造极的凡尔登与索姆河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防守方大量倚靠掘筑大规模的野战工事,战壕、掩体、铁丝网和碉堡构成连贯的防线。防线上的火力则由交替布置的重机枪供给。在这种布局严密,压制火力凶悍的防御体系面前;进攻方却往往沿袭一个世纪前,拿破仑战争时的进攻战术。

进攻的起始必然是倾盆大雨一般的火炮轰击,随后在军官的带领下,密集的步兵们以散兵线平行向前推进,最后则是军乐队。但几乎每次炮击结束后,在掩体中安然躲避的士兵们便会迅速爬进战壕,架起重机枪(一战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德军MG08水冷式重机枪)瞄准对面。绝大多数冲锋都会被收割机一般的重机枪火网轻易挫败。

伤亡最惨重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军每100米一挺重机枪的极端配置,使得德军机枪手几乎闭着眼睛就可以将进攻的英军士兵如割麦子一般扫尽;英军的单日伤亡一度达到令人咂舌地6万多。由此,大规模的推进与突破作战在1914年以后便几乎无影无踪。

双方在可怕的进攻伤亡面前,只好将自己的战壕修得越来越长,工事越来越坚固重机枪越来越多。这场战壕竞赛在西线一度被称为"奔向海洋"。这时,战术革新已经成了改变战争形势的最佳选择。

当1916年西线的血腥在著名的"凡尔登绞肉机"和即将到来的索姆河战役中走向顶峰时,已经忍受了两年多的不断失败与可观伤亡的俄军开始规划新的,一次必须要取得胜利,挽救低迷士气的军事行动时,一个全新的思路注入到了这次计划中。时任俄军西南方面军司令,阿列克谢·勃鲁西诺夫将军提出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全新战术。

二、勃鲁西诺夫战术革新

一次改变近代战争史的军事战术革新,开创了近现代军事战术新方向

一战俄军名帅阿列克谢·勃鲁西诺夫,时任俄军西南方面军司令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勃鲁西洛夫,出身骑兵,早年在俄土战争中崭露头角。他因1914年在加利西亚战役中指挥第八集团军粉碎了奥军的进攻而得到沙皇的赏识。勃鲁西诺夫在前线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他意识到了旧有进攻战术已经严重不适应惨烈的一战战场,如果想要率领相对落后的俄军取得胜利,就不得不冒着巨大的失败风险进行彻底的战术革新

一次改变近代战争史的军事战术革新,开创了近现代军事战术新方向

一战俄军步兵

首先他认为:传统的集中突破战术,即集中进攻力量,汇集为一个冲锋面,投射到对方战壕防线的片段上,然后利用优势数量的炮火压制与人海冲击,争取粉碎对方的防御意志,从而突破对手的防线。但这种人海冲击在机枪火力的反制与防御方同样的添油战术下显得低效而又缓慢

新战术的第一点

勃鲁西洛夫反其道而行之,他把正攻击面从45公里拓宽到了480公里,越长的防线意味着敌人可能会暴露更多的破绽,进攻方的主动权被大大体现,突破口越多,对方的后方就愈加暴露,愈加危险。

新战术的第二点

改变以往的炮击方式。将低效的长时间弹幕打击改为进攻前夕的短促速射,不给防御方更多的反应时间。炮击前利用侦察机拍摄对方阵地,准确快速定点摧毁,如此进攻的突然性大大增强。

新战术的第三点

勃鲁西诺夫废弃了以往的人海冲锋和散兵战术,而是提前进行壕沟战演练,组织精锐士兵编为突击队,携带精良武器作为前锋。新的攻击将会被分为四批次,第一批次的部队会携带大量的手榴弹,猛烈突击从而占领敌军第一道防线,第二批则是如此拿下第二道防线,不给对方重新组织与部署的机会。最后两批部队负责携带重武器装备,巩固新占领阵地,支持之后新的攻击行动。

新战术的第四点

勃鲁西诺夫改进了俄军一向被人诟病的后勤与交通道路,通畅弹药与兵力补给。从而尽可能地发挥俄军人力与物力的可怕数量优势。

新战术的第五点

预备队的部署也被反常地部署到最前线,紧跟第一线部队,不仅能够更有效地防备第一波次进攻受阻,也能支撑突破防线后的继续挺进。

尽管以与勃鲁西诺夫素来不和的西方面军司令阿列克谢·埃弗特为代表的俄军高层并不认同勃鲁西诺夫的进攻请求。

毕竟,在经历了不间断的惨败之后,前线士兵们士气低落,战役准备时的临阵脱逃者数以万计,而对面奥军不仅防御工事坚实,还有德军的协防。但是沙皇最终同意了勃鲁西诺夫的庞大计划,一场平地惊雷的攻势呼之欲出。

三、勃鲁西诺夫突击——"巨大攻势"

这是一个极为大胆的计划

勃鲁西诺夫计划在西南乌克兰前线发动一场攻势,分两路突破奥军防线,直抵罗马尼亚边境和特兰瓦西尼亚。作战计划的最后目的是控制并翻越喀尔巴阡山,威胁奥匈腹地,从而迫使奥匈帝国退出战争。

由于西方面军将领不愿提供攻势支援,勃鲁西诺夫最终总计动员了40个步兵师及15个骑兵师合共四个集团军,在长达300英里(如此漫长的进攻面世前所未有的)的战线上进行全面袭击。

1916年6月4日清晨4时整,俄军的攻势开始了。预备炮击迅速而猛烈,奥军精心布置的前线防御体系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短促精准的炮击重复了3次,奥军被这种反常的炮火迷惑了:一方面奥军受到了重大打击,另一方面防御体系损毁严重。

炮击过后不久,俄军便开始全面冲击

携带工兵铲、大量手榴弹的精锐突击队迅速撕裂了奥军的防御,奥军的弱点接连暴露并被突破。在白刃化的壕沟战开始后不久,奥军的抵抗就已经瓦解,撤退变成了溃退。北翼攻势仅仅持续46个小时之后,就已经推进7.2公里,俘虏了16,000名奥军官兵。南侧的第七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在俄军第11师和第32师的主导下发动突破作战,当天晚上也成功突破奥军防守。到了6月20日,奥匈帝国的防线被全面突破,34,000人被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俄军突破了250公里的奥军防线,追击已经变成了抓俘虏,被摧毁抵抗意志的奥军接连投降,就连奥匈第四集团军司令约瑟夫·斐迪南大公也险些被俘。奥匈帝国的第1,第2,第4集团军接连溃败,12个师被歼灭,多达208,000名官兵被俘。

一次改变近代战争史的军事战术革新,开创了近现代军事战术新方向

1916年的俄军骑兵

尽管7月24日奥军的局部反击一度遏止了俄军的攻势

勃鲁西诺夫的大军在缺乏补给的条件下仍在9月20日按计划穿越加利西亚,抵达喀尔巴阡山脉。奥匈帝在东线已经面临总崩溃,喀尔巴阡山脉后面便是帝国柔软薄弱的腹部。但是勃鲁西诺夫并没有得到其他战线上的有力支援。埃弗特指挥的西方面军拖延进攻,也没有采纳新的战术,除了徒增伤亡以外,并没有什么建树。在德军不断抵达奥军防线,而且在不断突击中伤亡甚多的俄军精疲力竭之时,勃鲁西诺夫也不得不在九月底停止了进攻。

一次改变近代战争史的军事战术革新,开创了近现代军事战术新方向

左:作战计划,右:战役后情形,可见南翼俄军已经抵达喀尔巴阡山脉,加利西亚被洞穿

总说

在长达两个月的潮水般突击下,行动达成了其原定目标。也逼迫德军停止在凡尔登的攻击,调兵东线挽救奥军。奥匈帝国基本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只能依靠德国陆军来维持态式。俄军俘虏了8,825名军官,370,153名士兵。击毙和击伤的同盟国人数达到了70多万(奥匈帝国损失61万多,德军损失14万多)以上,收复3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协约国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尽管俄军也伤亡多达五十万人,基本耗尽了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有生力量,以及勃鲁西诺夫的长期储备,俄军也没能再发动第二次这样的攻势;西方面军无用的伤亡反而恶化了国内的政治情绪,胜利的振奋并不能掩盖群众对沙皇专制的不满,第二年的革命风暴在所难免。但这场攻势说服罗马尼亚加入协约国,也大大改变了东线僵持的战局。勃鲁西诺夫攻势也由此成为战争史上伤亡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四、惊雷余声

尽管勃鲁西诺夫的攻势没能为经济与政治生态日益恶化的沙俄政府延续统治,勃鲁西诺夫本人还是凭借优异的指挥在二月革命后一度担任俄军总司令。在苏俄内战中,为了抵御外国干涉者的侵略,他加入红军担任军事顾问和骑兵总监,在内战后的1924年退休,2年后病逝于莫斯科。

他在后世被认为是一战中俄军最优秀的将领,蒙哥马利认为他是一战最杰出的七名指挥官之一。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对手德国人充分学习了勃鲁西诺夫攻势中俄军的军事革新,并将它以更大规模演绎。

1918年德国最后挣扎的"皇帝会战"(也叫鲁登道夫攻势)中。勃鲁西诺夫的思想被充分吸收,比如短促炮击大面积突击

精锐突击队德军的"暴风部队")等精华部分。勃鲁西诺夫的思想被认为极大地加快了堑壕战的终结与新的突击战术(譬如"闪电战")的诞生。

一次改变近代战争史的军事战术革新,开创了近现代军事战术新方向

"皇帝会战"中德军效仿俄军建立的"暴风突击队"

独评

尽管勃鲁西诺夫并没能为俄国博得东线的胜利,也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世界大战仍然要在双方不断地拉锯中持续下去,流更多的血;他开创的新思路却已经在二十世纪开头的军事史上留下耀眼的一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