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書

本文3200字,閱讀時間5分鐘

因為想要申請今日頭條的原創者標籤,上個月有感而發寫了一篇《讀書的五種好處》,反響很好,於是,接著寫了《童年裡的記憶——小人書》,反映一般。我已經申請三次“原創作者”標籤了,都沒有通過。因此,細細地考慮了一番之後,決定把我從兒童時代到現代讀過的所有有意義的書,分享給大家,從質量和內容上原創。同時也與廣大的讀者朋友們一塊學習,一起共勉。

靈感這回事,不是說有就有,說來就來,靈感迸發的時候,手指擊打鍵盤停不下來。靈感不存在的時候,苦思冥想沒有結果。因此,我沒有向以前一樣保證每天一篇往今日頭條發稿,希望所有的粉絲們見諒。

坐在書房的椅子上,我打開電腦,沒有馬上敲打出字來,而是仔細地回憶,自己讀的第一本書到底是什麼?花了將近半個小時,我才想起是《一天一個好故事》,那本書是深藍色封皮,用365個小故事,貫穿一年的時光。印象裡,不管多晚,我都會央求母親一定為我讀一篇。這是在我認識字以後,母親給我買的第一本書。

其實在這本書之前,我未上小學育紅班之前。母親給我買過一本畫冊,畫冊的名字記不得了,但我對其中的四個故事記憶猶新。

四個道德小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歐陽修學寫字

歐陽修四歲的時候,父親病故,母親一手拉扯他長大。當時家庭貧寒,歐陽修不能向村裡其它的孩子一樣上私塾,接受正規的教育。但困難並沒有磨滅歐陽修的求學夢想,他的母親也希望他學有所成。母親端來一簸箕沙子,用荻杆(一種長在河灘中的水草)在沙土裡寫字,這樣既能節省紙張,又可以不費筆墨。

從小懂事的歐陽修,看著母親給大戶人家打工,他從不主動地要求勞累一天的母親教他寫字。反倒是母親每天上工前用荻給歐陽修寫好了字,歐陽修聰慧異常,刻苦勤學,終於學會了母親教給他的字。他每把沙土上的字練滿之後,就用一根筆直的樹枝抹平,然後不間斷、反覆地練習。最終,經過長時間地不懈努力,歐陽修的勤奮好學使他成為一名學識淵博的大文學家。

當時幼年的我搞不懂為什麼不用紙筆練字,每當母親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都天真地問:“為什麼買不起紙筆呢?”母親回答:“家庭貧困。”為什麼家庭貧困呢?母親拍了拍我:長大你就知道了。我依舊想不明白,古時候真得有那麼窮嗎?連紙筆都買不起?帶著疑問,我慢慢長大。

我的第一本書

第二個故事是岳母刺字。

岳飛家境貧寒,北方的金兵時常攻打中原,生活在敵佔區的岳飛飽受金兵的欺辱。岳母為了從小培養岳飛報效祖國的志向,在岳飛的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以此勉勵岳飛,為國盡忠,報效國家。

母親講完這個故事後,我就用自己的手指甲在手臂上掐了一下,很疼,手臂上立刻出現兩條白色的印記。當我問清母親“精忠報國”是四個字的時候,我不由深深地佩服岳飛,從小就能忍受刺字的傷痛,我連指甲掐一下都忍不了,人家都能忍受在背上用針刺寫四個大字,那得多疼呀!看來,岳飛從小就是個大英雄。

我的第一本書

第三個故事是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與小夥伴在一起玩耍,一個小夥伴不小心掉進了水缸裡,水缸比孩童們高,孩子們只聽見小夥伴在水缸裡撲騰,不停地喊救命,有的兒童嚇得哇哇大哭,有的兒童跑去叫家長,還有楞在原地,不知所措。

司馬缸急中生智搬起一塊大石頭將水缸砸碎,水流了出來,救出了小夥伴。

我的第一本書

第四個故事是孔融讓梨。

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自己卻吃小梨。

我的第一本書

我在記憶裡努力搜尋,那一年我五歲,只記得這本書每個故事只有四五頁的圖畫,黑白描的圖畫下面配以一行小字(當時我不認字)是我最為喜愛的書籍,我常常讓母親把書中的故事講了一遍又一遍,母親從不覺得煩,我也聽得不膩。

檢驗、證實故事

兒時天真的我,喜歡追究事物的本源,總喜歡把一件事搞懂弄通。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找時間驗證了歐陽修的學字方法。小學一年級暑假的時候,沒認識幾個字的我拿著樹枝在沙土上划著,寫出幾個字以後,覺得沙土裡寫的字比紙上寫的難看,七扭八歪,像蚯蚓爬過一樣,於是,扔了樹杆,再也不在沙土上學寫字。一番檢驗使幼時的我明白,歐陽修學寫字需要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才能寫好字。

母親講的故事,讓我懂得了寫字不易,想到歐陽修在沒有紙和筆的條件下都要發奮求學。因此,在學生生涯中,我一直愛惜字紙。不論是作業本還是演算草稿,從不輕易丟棄,鉛筆也是用到手握不住的時候才扔,圓珠筆與碳素筆都是用完了才扔。節儉而不浪費的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我因為愛躺著看書,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早早地配上了眼鏡。因此,青年時期的我無緣于軍營的綠色,有時也時常感慨。

現代和岳飛那時被金朝侵略的時代不同,當時的英雄人物,需要把對金兵的愁恨刻在背上,記在心裡。而現在時代是和平的年代,不用在身上刺字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的深情厚誼放在心裡即可。

經歷過很多事情後,我個人才覺得,愛國就是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身為人子,當盡心侍奉雙親;身為丈夫,當肩負家庭責任,不出軌,不背叛,不受外界花花綠綠的誘惑;身為人父,當慈愛關懷,不打罵孩子,慈祥和藹地關係孩子成長;身為一名企業的普通員工,當盡職盡責,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往大了想一想,全中國14億人,每個人做好身邊的小事,我們的國家振興就有希望,我們就能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走到哪裡都會被其它國家的人們尊敬。

我還有一個小我九歲的妹妹,作為哥哥,我從小記著孔融讓梨的故事。因此,兒時的我把家裡最好吃的、最好玩的都給了妹妹,而且從不與她爭。雖然我是哥哥,但對小我9歲的妹妹,沒有一絲斤斤計較、沒有一點嫉妒與嗔恨,這或許是母親講《孔融讓梨》的效果吧。再後來,我才明白兄友弟恭的兄弟相處之道。

記憶裡的三個故事都能在現實裡實現,對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一直沒有得以檢驗。無論是放假路過順德路賣瓦缸的日雜門市,或是暑假回到山裡避暑,我從沒有遇到小孩子掉進大水缸的事情,看來想複製司馬光砸缸救人而被人誇獎的夢想是難以實現了。於是,我學會了游泳。

我的第一本書

記不起書名

現在,實在想不起這本書叫什麼名字了,但是書中的故事一直在腦海裡存有記憶,一個故事雖然只有短短的幾頁,卻影響了我一生。母親還給我講過鑿壁借光、用螢火蟲照明讀書,練習毛筆字用過的毛筆堆成了小山高等小故事。故事裡的人物,令人敬佩,使人瞻仰。這些故事雖短小精悍,篇幅不長,卻影響了幼年和少年時代,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孩子出生後,我把母親講給我的故事,同樣地講給孩子聽。因為故事裡人物性格散發的光輝卻能照耀幾千年,直到現在仍不過時,依舊影響著許許多多的普通人。

我的第一本書

母親,才是我的一本書

想起故事,也就想起了母親,母親今年68歲了,她把一家的生計全都奉獻給了兒女和孫輩。從小家裡炒菜,母親總是最後一個夾菜,她從不在意穿著打扮,即便我和妹妹給母親添置衣物,她也捨不得穿,總是存放在箱底。

這麼多年,母親從不把吃喝穿戴作為培養人道德和修養的唯一準則。她還教育我和妹妹:

“要多包容,要想想別人的好處,別光想別人的短處。做人都不容易,多考慮對方,凡事多替別人想一想。”

母親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得。雖然她和父親都有退休金,但她見了瓶子仍會去撿,見他人有難仍會幫一把,她總把別人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來辦……

與書裡的人物相比,母親算不上偉大,母親身上的節儉、助人、包容等品質,言行合一的處事方式才是我一輩子看不完、學不完的“一本書”。

母親教給我——不為自己最快樂

母親時常給我講這句話,我用這句話,解開了與他人多年結下的心結,也懂得了這世間想要自己快樂,首先要讓他人快樂。

母親文化不高,但她的不為自己最快樂的思想與宋朝范仲淹“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高度重合:天下最快樂的事情——想得全都是別人,事事考慮的都是別人。(沒有人我是非的牽纏,沒有追求物慾的不捨,更沒有精力浪費時間在個人享受上)

母親的言行,只是作為一名普通人本應具有的品質,稱不上偉大,更算不上光芒萬丈,但母親也和千千萬萬的中國母親一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所有人展示:她就是我們做兒女應該終生學習的“一本書”。

母親,用實際行動教育了我,她才是我一生“讀”的第一本書!

在這裡祝福天下所有的母親身體健康,事事順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