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回憶《平如美棠》作者: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老頭

2020年4月4日上午

《我倆的故事:平如美棠》的作者

主人公饒平如老先生

享年98歲

記者回憶《平如美棠》作者: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老頭

這本2013年出版的

《我倆的故事:平如美棠》

曾感動無數國人。

這個清明,平如、美棠,

終於天上團聚

記者回憶《平如美棠》作者: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老頭

上觀新聞的一位記者

寫下了她對饒平如先生的回憶

最遺憾的是

計劃要出的第二部書還沒出版

得到饒平如離世的消息,我坐在書桌前,愣了一會兒。順手去拿他的簽名贈書,眼前卻立刻浮現出他蹣跚著找筆的樣子。正是清明,以後的清明,都要記得他了。

他的小兒子饒順曾說,父親這次走得非常突然,沒有思想準備。一週前去醫院是做膽囊穿刺術的,結果第二天突然呼吸衰竭,“可能肺栓塞”,上呼吸機後一週一直處於昏迷狀態。

最遺憾的事是,老先生計劃要出的第二部書還沒出版,另外,原定二月份關於平如美棠的話劇要在上海公演,但因疫情耽擱,他沒能看到。

那陣子

“平如美棠”

幾乎成了相濡以沫的代名詞

我只是在2017年跟訪了饒平如三日,按理說和老先生算不得熟,然而,他是真正把來訪者當朋友的人。借用作家梁文道曾在介紹書籍時對他的評價:“這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

其實,老人本名兆揚,平如只是他的字。但美棠一直喚他平如。《平如美棠》編輯陰牧雲曾透露,該書設計之初還只叫作《我倆的故事》,是著名書籍設計師朱贏椿建議改的名,因為覺得這兩個中國人的名字作設計時很有美感,且和這本書給人的感覺特別“搭”。也因為這本著名的《平如美棠》,他的名字被全世界記住了。(書後來還被翻譯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荷蘭文等在海外出版。)

我原也是因為這本書去拜訪他,覺得稿子大概率會圍繞他和美棠的愛情來寫了,畢竟,那陣子“平如美棠”幾乎成了相濡以沫的代名詞。

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老頭

但是跟訪幾日後我發現,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老頭。而那些令人著迷的很多細節,並不都指向愛情。

我跟訪的第一天,是他被浦東新區民政局邀請去婚姻登記處,給新人們分享婚姻的秘訣。我看見,大多數人發言後是微微欠身;全場只有他一人,發言後90度鞠躬,並雙手向主持人遞還話筒。

饒平如力圖讓每一天過得充實。他每日六七時起床,之後小區裡走一走,最喜歡找陌生人聊天,還動不動愛用英文“搭訕”年輕人。此外,他要做養身操,寫字作畫,練習鋼琴、口琴。

他愛小動物,並且是平等對待。尤其是對他的“阿咪”。第二次採訪當天他有些累,我想著過一天再過來,他抱歉說:明天一定要搬回閔行三兒子的家了。原因是他的阿咪在家裡大鬧天宮,不睡覺,把他的書、畫紙弄得滿地都是;還鬧絕食,連平時最喜歡的肉鬆都不吃了。

後來我們約了他回閔行那日再訪。回家第一件事,饒平如趕快進裡屋去看阿咪。阿咪是隻14歲黃白相間的老貓,臥在平如的床上眼睛半張半閉。他抱起它摸摸。它“喵嗚”了一聲,終於安心睡去。他熟記阿咪的生日,是2月28日。陽臺門前有他寫給它的牌牌,“Don’t be out”(不要出去)院子裡,他長期放2只黑碗和1個水碟,每天放點貓食、鳥食。總有小動物光顧。他喜歡看它們吃,說有次看見一隻老麻雀給小麻雀餵食,特別有愛。

這麼多細節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那麼多描繪愛情的作品裡,饒平如的版本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他對美棠的感情和他感知這個世界的方式是相通的——善良、本真、謙遜、對世界充滿好奇。很多人認為,只是《平如美棠》這本書恰好捧紅了饒平如,而事實是,是饒平如提醒了很多人一個道理,所謂美好的生活並不決定於物質、經歷甚至愛情本身,而是決定於一個人本身的靈魂。

只是恰好,美棠也是這樣的人。

對饒平如來說,美棠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美棠的骨灰盒一直安置在他書房寫字檯一旁的壁櫃裡。2008年美棠去世時,墓地其實已經選好,但最後饒平如覺得,不能讓美棠一個人在那麼冷清的地方。“我想我以後也不要單獨的骨灰盒,就和她裝在一個骨灰盒,兩人骨灰混在一起。放不下多出來的,就撒黃浦江。”他那時對我說。

“人要對自己的內心溫柔一點。”

“愛好就像一個園地,你慢慢地給它耕種,種上花草、好好打理。精神的財富,也是財富。”

他在聊起愛好時這樣說。

猶記臨別時,他不緊不慢地彈起一首曲子,是《友誼地久天長》。這是美棠生前最喜歡的曲子,90歲學鋼琴以後,他終於把它練熟了。鋼琴上方,有一張平如年輕時與美棠的黑白合照,兩人微笑著依偎。如今,他們真的團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