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经济要素

现代生产要素理论将经济生产要素概括为土地、资本、劳动、管理、信息、技术六类(这里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

其中,土地是唯一具有自然稀缺性和不可创造性的要素,这就决定了土地在经济价值分配中的优势、先导性地位,为国家发展建设发挥着空间承载力、自然生产力、空间价值贡献输送等多方面作用。

但是,由于土地具有空间开敞性、外部性,土地兼具私有资产属性和公有资源(有竞争性、无排他性)属性,因而土地资源利用要同时处理好私人利益(效率)和社会公共利益(公平)关系。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我国建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一方面严格规划城乡土地用途、限制集体土地发展权,另一方面通过单向的征地制度占有农村集体土地经济利益。

“8·31大限”后,土地一级市场基本垄断,成为一个“行政性市场”;土地二级市场在2019年7月自然资源部《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指导意见》提出后才启动放活。

土地要素供应中的限制有时会影响土地配置效率(开发节奏、利用效率),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短缺——严重浪费”两方面矛盾并存。

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第二条即是“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土地管理体制”4条举措,虽只有600字,但包含要点很多、需仔细品读。

总的认为:其中要点在前期地方试点探索、学术研究中均有提及。例如,政策中提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等问题是近年研究热点;

“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已经有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开展了探索实践或已有公开讨论,如“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加强土地供应利用统计监测”则反映了前期学术界研究观点。

但是,这些命题在中央层面面向全国以意见形式正式提出尚属首次,会对相关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起到重大推进作用,相关部委将有一系列政策推出以落实中央精神。

时值宏观经济承压期,明显感到改革步伐大幅加快,知识日新月异,必须不断学习才能够追赶市场的脚步。

在慨叹《土地资源管理》教材、讲义又需要大幅度删改的同时,我们选出意见中的十三个要点做简要分析。

土地是经济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