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儿叛逆期表征?看看这些星二代吧!

今天跟大家聊聊女孩子们的叛逆期。众所周知,每个孩子人生当中会出现三个叛逆期,分别在2岁,7岁,12~18岁之间。第一个叛逆期出现在2岁,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老母亲们确实不容易哈,日常面对一个宝宝的吃喝拉撒睡已经够焦头烂额的了,TA竟然还要叛逆!简直岂有此理!

女孩儿叛逆期表征?看看这些星二代吧!

2岁

孩子大约在两岁左右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有了“我”的意识。这一阶段的他们不愿意再事事服从父母,开始喜欢说“我不”,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有成就感,“自我”得到了满足,也是他们建立自信的重要过程。

7岁

七岁是孩子的第二个叛逆期,又称为“儿童叛逆期”。常说“七岁八岁惹狗嫌”,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对世界有一种懵懂的概念,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见。在家长眼里就变成了淘气、不听话。

女孩儿叛逆期表征?看看这些星二代吧!

12~18岁

孩子的第三个叛逆期,又称之为“青春叛逆期”,可以说是让无数家长头疼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人生观,不再把父母的教训放在眼里。这个阶段家长也是严格管教孩子,孩子的叛逆情绪也就更激烈。

由于前面两个阶段处理起来,相对来说不会那么棘手,下面我们打算以“大”女孩为例,聚焦12~18岁女孩子们的青春叛逆期。

打扮成熟の小沈阳之女沈佳润

女孩儿叛逆期表征?看看这些星二代吧!

浓妆艳抹の王菲之女李嫣

女孩儿叛逆期表征?看看这些星二代吧!

热衷染发の黄磊之女黄多多

女孩儿叛逆期表征?看看这些星二代吧!

热衷纹身の窦唯王菲之女窦靖童

女孩儿叛逆期表征?看看这些星二代吧!

衣着性感の李咏之女法图麦

女孩儿叛逆期表征?看看这些星二代吧!

辍学抽烟自残の小龙女吴卓林

女孩儿叛逆期表征?看看这些星二代吧!

“症状”不一,程度不同,但对于老父亲老母亲们来说都很棘手就对了。这个时候就考验父母们的耐心和沟通能力了。首先,父母一定切记不可全面打击、全面否定,另外更不能因为一时不顺利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孩子叛逆期,想想已经瑟瑟发抖的老父母们到底应该怎么面对呢?往下↓↓

女孩儿叛逆期表征?看看这些星二代吧!

下放权力

自主权:“你应该”、“你必须”、“你懂什么”诸如此类的话是不少家长的口头禅。建议家长们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尽量少说这样的话,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已是大人的孩子是不会接受这种'命令‘的口吻的。

发言权:“考不上大学就去扫厕所”等话语,不少家长都对孩子说过,虽然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们的耳朵已经长茧,叛逆期的他们对这些话可以说是“百毒不侵”了。这时家长应少说多听,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时间支配权: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将孩子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满满的,要将时间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对安排的不合理处,家长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千万不要全盘否定孩子。

女孩儿叛逆期表征?看看这些星二代吧!

表决权: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买房之类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征求孩子的意见,有着民主氛围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动向父母靠近。

隐私权:孩子在进入初中后,一些家长发现,以前经常跟自己说心里话的孩子变得不太爱搭理自己了,孩子开始有了自己上锁的日记本、私人信件。徐教授称,如果孩子实在不愿同家长交流,也不必过于强迫,尤其是不要偷窥孩子隐私,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沟通与尊重

尊重孩子

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弱点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换位思考

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有自己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女孩儿叛逆期表征?看看这些星二代吧!

忌谈成绩

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心有压力,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稳定情绪

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许犯错

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女孩儿叛逆期表征?看看这些星二代吧!

给孩子减负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甚至有的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从学校放学回来还要进行他们不愿意的培训,使得孩子们没有很好的得到精神的放松,这样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希望家长让孩子学习的时候也适当的给他们玩的时间。

面对孩子的叛逆,其实是面对孩子的那种“长大了”的抽象概念,是面对一种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是面对孩子在思维形式上的“求异”心理,是面对企图以标新立异“博眼球”的孩子希望引起别人、特别是父母注意的心理。父母一定要准确把握并予以充分重视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