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门古镇-民俗文化

大禹文化、黄河文化、佛道文化均为黄河古镇孟门的民俗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孟门的年俗文化不断发展、完善,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孟门也是伞头秧歌之乡:孟门的伞头秧歌历史悠久,临县秧歌、陕北秧歌便是由当时晋西与陕北的中心孟门(古代定胡郡、孟门县的治所在今孟门)辐射开来而流行一时,进而各成一体的。

过年闹秧歌是孟门群众的传统习惯,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闹秧歌是丰收富裕的展示,和睦兴旺的象征,太平吉祥的保证。所以人们又把闹秧歌叫做“闹太平”、“闹平安”。每年正月里,村民们自愿组织起秧歌队,男女老少几乎人人参与,可以说是处处锣鼓响,遍地秧歌声,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地表露内心的喜悦。

孟门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原生态文化极其丰富。《柳林县志》载,孟门栽桑养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有河滩地千余亩,遍植桑枣。纺织品行销黄河两岸,西通“丝绸之路”。

前后冯家沟原生态俗文化最使人感到珍贵。在那里,人们还保留了今天在其他地方久已消失的原生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人们还用碾盘碾谷,磨盘磨面。至于造纸,则袭用古代的方式、方法,从剥下桑皮、经笼蒸、深沤、棰捣、入池,到造浆,再抄成纸上墙晒干,制成祭祀用的孟门桑皮纸。二十多道工序几乎无一不是传统的方法。时间在这里好像倒退了千余年,人们仿佛都回到了蔡伦造纸的时代。

孟门镇上最为热闹有趣的年俗活动要数“转九曲黄河阵”了。“转九曲”又称“九曲会”,也叫“灯游会”。是黄河流域元宵节前后的岁时民众活动。入夜,在火炉的照耀下,人们手持香火,在锣鼓、唢呐的吹打声中,由伞头秧歌队率领,走进传说为姜子牙传下来的“九曲黄河阵”,据说只要能顺利从阵中走出来,来年就能转大运。所谓“九曲黄河阵”,是以365根竹竿栽插在广场上,暗喻一年的365天,用绳索相连,构成曲折、通断相间的固定通道,并在四周设定东、西、南、北等九个出口,号称九门连环。好看的是在每根竹竿的竿顶,都装有一盏小花灯,在转九曲的队伍里,一会儿跟着走,一会儿停下来等前边的人走动,人们看着九曲阵里灯火明灭,暗自许下来年转运的心愿。

年俗文化节

“唢呐吹起来,秧歌扭起来”。

孟门古镇-民俗文化

2006年2月9日,“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南山寺开幕,来自国内外的90余名国内外民俗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研究和探索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年节文化,特别是推动黄河中游及黄土高原腹部区际间民俗文化及年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孟门古镇-民俗文化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地处晋陕黄河峡谷中段、黄土高原腹部,是华夏黄河母亲河上“大禹治水第一门户”,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其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每到传统年节,这里的人们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活动,如火炉则、伞头秧歌、天官会、转九曲、吹打乐等,其独具特色的年俗文化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部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开幕式上,孟门镇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保护之乡”的称号,并被确定为“南京大学民俗教研基地”。

此次年俗文化节由中国民俗学会、国家纽带工程东方文化馆、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民俗艺术委员会、柳林县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活动将全面真实地展示黄河黄土高原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艺术和历史文化遗迹.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家和各界人士深感中华传统年节文化急需保护,全体通过了《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