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榮華猶如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宿世種菩提;

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

……

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落在帝皇家。

……

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清朝·順治帝

這是清朝順治皇帝福臨24歲出家時寫下的《順治歸山詩》,詩中的“袈裟”、“百衲衣”、“三等衣”、“紫袈裟”都是說的出家人的衣服,除此之外,出家人衣服的稱呼還有眾多,並且都有不同的深刻的內涵。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出家修行人的“衣”,大開眼界吧!

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出家人的法衣,袈裟

【袈裟的神奇故事】

先來講一個有關袈裟的小故事。據《神僧傳》記載,在釋迦摩尼佛滅度1500年後,我國唐朝時期,在古朝鮮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出家修道,後渡海來到中國,在安徽九子山修行,期間巖棲澗汲(打水),苦心修持,每天僅用一點白土和米煮飯吃,用功辦道,不覺為苦。時間長了,人們漸漸知道有一個高僧大德在這裡修行,於是發心供養,以求福慧。

九子山下有一戶大員外閔公,九子山就是他家的田產。閔公平時就樂善好施,敬重三寶,經常齋僧濟眾,但每次總是禮請到99位僧人,總不滿一百之數,當他得知九子山有一位高僧後,心中歡喜,讓兒子親自去迎請。高僧來後,閔公上前拜過禮後,表達心願,希望師父日後能經常光臨寒舍,僧人答應,對閔公說:“貧僧來此多年,修持度生,今天來貴府除應齋以外,不為化緣,只求一袈裟之地為修行之所”,閔公笑答:“九子山方圓百里都是我的家產,師父看準哪裡圈去就好,願供養師父”。

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地藏王菩薩·九華山

只見高僧脫下袈裟,隨手一擲,頓時霞光萬道,袈裟遍覆九子山九十九峰。閔公震驚,知道是神僧,於是伏地叩拜。閔公請神僧進屋,並傳子叩拜,被僧收留為徒,法名道明。後來閔公亦成為神僧弟子,成為神僧第一個在家弟子。九子山也因狀似蓮花,而改名九華山。這和尚就是地藏菩薩轉世的金地藏。所以我們現在看地藏王菩薩畫像上經常出現的一老一少,一僧一俗,就是閔公父子。這就是九華山流傳千年的“閔公施地”的故事,

故事中地藏菩薩用來覆蓋山的,就是袈裟。

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地藏王菩薩與一僧一俗弟子

聽到這裡,是不是為袈裟增添了神奇之色?

【袈裟的簡介】

袈裟是聖賢的標誌,是出家修行的僧尼主要的衣著,是世人的“福田衣”,意思是人們在大地上種田得糧食以充飢飽腹,在僧寶中種福田得福慧以離苦得樂,所以自古為人所尊重。

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聖賢的標誌:袈裟

袈裟這個名字是根據梵文譯過來的,本不叫袈裟,到東晉時期,葛洪撰寫《字苑》,才改寫成“袈裟”。 袈裟的意思是“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因為以色不正而命名,所以又叫“壞色衣”或“染汙衣”。 壞色即是“青色、泥色(皂、黑)、茜色(木蘭色)三種”。

袈裟的縫製方法,是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塊,然後縫合起來,所以叫做“雜碎衣”或“割截衣”。

【為什麼用壞色並割截?】

這樣的聖物,為什麼叫這樣的名字呢?這就是佛教的深意,佛制袈裟染色,主要用意在“毀其形好,僧俗有別”。把它好的形象,好的外表全部譭棄,使僧尼舍離對衣服的貪慾,從而破除僧尼的貪心。其次就是僧俗有別,聖物非凡品,不可盜用。

《梵綱經·卷下》說:

“無論在何國土,比丘服飾,必須與其國人俗服有別”。

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古時印度,僧俗有別

總體來說,就是以下幾種原因:

首先,因為印度地點處於熱帶,那時的人們多穿白色的衣服。佛教為了僧俗有別,所以規定衣服染色。

其次,平常人穿的世間衣服,比較亮麗,法衣用壞色,不追求美豔。

再次,割開截斷再縫製,能杜絕、防止人們典當售賣,並且無法移作他用。

還有,剛才提到的染汙雜碎,能除愛美之心。

最後,割截染壞,可以息除盜賊奪衣的念頭。

對於我們世間人,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用來種福田。當初阿難尊者奉佛指點,模擬水田的阡陌形狀縫製而成。世田種糧,以養形命。法衣之田,長養法身慧命,堪為世間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福田衣

【袈裟的分類】

袈裟分為“五衣、七衣、大衣”三種,我們耳熟能詳的“三衣一缽“,指的就是這個三衣。五衣是用五條布料,每條一長一短做成,共計十隔(不是格子的格);七衣是用七條布料,每條兩長一短做成,共計二十一隔;大衣分九品,分別從下下品,一直到上上品,一共一百二十五隔。

三種衣的作用不同,五衣是平時起臥(也有說是工作時)用的,所以也叫“作務衣”。不過在我國僧尼們工作時,都穿國式的褲襖,並沒有用“五衣”。“七衣”是聽經聞法、誦經禮懺、或是大眾集會時用的,所以也叫做“入眾衣”。“大衣”是說法、論辯、羯磨,或是面見國王重臣時用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縵衣,是用大塊整幅布料製成,這種法衣是給出家還未受戒的沙彌(尼),和受過在家戒的居士們著用的。因為他們都沒有受過出家大戒,不堪為世間福田。所以他們穿的縵衣,不能裁縫田相。又因為沙彌們不懂得割截製衣的方法,所以且著縵衣。

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袈裟的演變

【袈裟的演變】

印度地處熱帶,天氣炎熱,所以僧侶們都是直接穿袈裟,所以印度只有三衣。佛教傳入我國後,由於我國地處高緯度,四季分明,天氣稍寒,所以在三衣的裡邊穿上漢式僧服,合稱叫做袈裟衣。佛教傳入日本後,演變則更多。


袈裟開始本沒有環的,後來由於弟子舍利弗的因緣,

“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舍(俗人家),深恐風吹袈裟,脫肩落地”。—— 《四分律·第四十》

所以在左肩胸前袈裟領邊,穿釘鉤鈕,以便繫牢袈裟。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這種如意形的衣鉤、衣環。

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袈裟的功德】

袈裟是聖賢的標誌,自古以來被僧團所尊重。根據佛經的記載,袈裟的功德有很多很多,讀來讓人欣慕不已。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五列舉了穿著袈裟的十種利益與功德:

一、以之覆身,離羞恥而具慚愧;

二、離寒熱、蚊蟲、惡獸;

三、示現沙門之相,見者歡喜,離邪心;

四、人天寶幢相,可生梵天之福;

五、穿著之時,生寶塔想,滅除諸罪;

六、染為壞色,斷離五欲想,不生貪愛;

七、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而作良田;

八、消罪而生十善;

九、如良田,能增長菩提之道;

十、如甲冑,煩惱之毒箭不能害。

《悲華經》說:

“佛於寶藏佛前,發願成佛時,袈裟有五種功德。

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見等,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受記。

二者:天龍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

三者: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

四者:若眾生共相違背,念袈裟力,尋生悲心。

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

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清淨身口意

《戒壇經》:

“五衣表斷貪,淨身業也。七衣表斷嗔,淨口業也。大衣田相,長多短少,表聖增凡減。並表斷痴,淨意業也。

《大般涅槃經》說:

“龍得袈裟,各戴少分,即免金翅鳥之難”。

《地藏十輪經》說:

“有一犯人,被判綁縛棄置曠野之間。頭頂袈裟指許,得免鬼魅之難”。

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袈裟,見者有福

《阿含經》說:

“破舊袈裟,不堪更用,懸於曠野山林;人畜鳥獸,若有見者,得種福善”。

又經雲:

“有一獼猴,趁僧不在,戲著袈裟;歡喜跳躍,失足墮谷,命終得生天上。後九十劫,得出世道”。

又穿著袈裟的利益有十:

菩提上首;處眾人天;父母返拜;龍子捨身;龍披免難;

國王敬信;眾生禮拜;羅剎恭敬;天龍護佑;得成佛道。

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佛與弟子

佛家講的“披剃”,“剃”是剃除鬚髮,表示斷煩惱生智慧。而“披”即是披上袈裟,成為福田僧。所以出家人搭衣時心念偈雲: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

說明了袈裟的無上殊勝功德。正由於袈裟的諸多功德,所以也顯示了出家的可貴,所以僧的含義才有“乞士、破惡、怖魔”三種:

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僧寶

內乞正法以養慧命,外乞飲食以養身命;

破除貪嗔痴慢疑等諸多煩惱的煩惱障以及所知障;

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時,是時魔怖。為什麼恐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所以讓魔王怖畏恐懼。

看到了這諸多功德,是不是覺得袈裟太可貴了!這並非凡俗所能披的,必須發大心,為眾生,才堪承載它的功德,正所謂厚德才能載物,反過來,能廣闊載物,才成就了越來越深厚的德行。

為了它,他放棄龍袍;他用它罩住大山;它利益巨大,卻非凡人所具

袈裟可貴,無上福田衣

這也理解了,為什麼順治連皇帝也不做,也要披這寶貴的“三等衣”了吧!

看到這裡,你對佛家的法衣袈裟,心動了嗎?

,致力於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協助有緣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歡迎關注,相互促進、提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