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天爵立身 立身以平天下

——修身是當代人的立身之要

所謂

天爵,就是高尚的品德。它對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知識分子的人格修養和精神追求曾有著很強的激勵,特別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而“天爵”這一詞是《四書》中的精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人的精神信仰

修天爵立身 立身以平天下


近些年國學熱在世界掀起一股熱潮,較之於初步走進國學,《四書》給了人們一個更加系統並且明晰的修身大綱。學習國學,你可以深深沉浸在中國古代各家學派的修身立德的智慧當中,並漸漸決心將自己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這片深厚沃土之上。

修天爵立身 立身以平天下

伴隨著時間的不斷滋養,儒學的種子會在人們心中不斷生根發芽,讓人更想要進入這片精深的領地去汲取更多的營養,於是《四書》可以成為我們走入這片領地的成功導師。

一.修身與立身之道

一個社會人從初學國學並將國學紮根在心中到具體運用國學精髓去成為一位建設祖國的當代社會精英,這其中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在踐行博大精深的國學精髓過程中,其核心要旨是修身,其終極目的是立身,以便更好地實現社會擔當。

修天爵立身 立身以平天下

《孟子》中講到,“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誠”。可見,人生在世,若想立身,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修身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也就是說,修身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基礎,而當代人實現社會擔當是立身的最終意義

修天爵立身 立身以平天下

從《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論語》中的“忠恕之道”,從曾參的“吾日三省吾身”到歐陽修的“不修其身,雖君子而為小人;能修其身,雖小人而為君子”等等,講的都是修身與立身的關係,這些無一不是我們應該恪守與踐行的做人準則

二.找到自身的平衡

立身之道必從與自身平衡做起,怎麼樣達到這個平衡,怎麼樣保持這個平衡,怎麼樣在失衡之時重新回到平衡,是需要我們認真思索並一以貫之的立身系統。而什麼是這個平衡,我認為便是“中庸之道”,即是一種“中、和、穩、達”的狀態,

“溫良、恭儉、禮讓”的處事方式。要達到這樣的狀態、保持“仁義忠信”的天爵,就必須將最基本的“誠意、正心”牢記在心。

修天爵立身 立身以平天下

當然,在不斷前行的路上,當然會有失衡之時,這時就必須修正我們的天爵即回到“仁義”之路,反觀自身,是否在與人相處之時做到“親、智、敬”,是否將“惻隱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羞惡之心”正位,是否在追求的道路上仍然有著超出中庸之道的奢望。只有不斷地修正檢驗自身,才能掌握好自身達觀的平衡點,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有所作為,並且在仁義之路上走得更加平穩而堅定。

三.立身修技能

當代社會人首先要以修身為本,做人為首,“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做人做好了,培養自身技能才能更順心暢意。而在擔當責任之時,當代人必須“不器”,即我們必須是一個各方面才能兼具的當代精英,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大數據時代的浪潮,即

“莫患無知己,反求可知矣”

修天爵立身 立身以平天下

在求學的道路上,只有自身培養出可為人所青睞的技能,才可以達到真正實現社會責任的目標,而“求知,求其放心”是一個

“明辨、博學、慎思、審問、篤行”並以“不器”作為目標的不斷探知並不斷進步的過程。

四.修身與人處

立身,是修天爵,是修技能,更是與人處。在實現擔當的道路上,與人處更是我們當代人於自身而言需要終身學習並不斷修為的過程。從“明善到誠意到悅親再到信友”,最終才算達到一個責任擔當。對我們父母的孝,到對朋友的信及與身邊人的相處,我們均應以最好的德行來踐行。忠,中人之心;恕,如人之心做不好的時候便反求諸己,我想無論對誰,這便是最基本的原則。

修天爵立身 立身以平天下

實現社會責任擔當,便是俢天爵立身。與自身相處,為自身立技,與他人相融,才能最好和社會達成良好關係,以擔起社會賦予我們每個人的重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